永远进行时的商业演进

  只要公司还在创新,属于它的创业时期就不会结束。

  2017年是科技应用井喷的一年,有很多原来不被熟知的技术,开始被人们掌握和应用,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FinTech等词汇,也带来了一次次商业进步。

  2017年也是匆忙焦虑的一年,创业风口瞬息万变,商业模式迭代加速,不再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只有不断创新带来的机会与红利。不论是成熟企业还是成长型公司,都需要在时代洪流中,拥抱变化,敢于创新。

  从2008年第一届评选开始,至2017年,我们追踪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整整十年,授予了94家公司“21世纪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奖”,其中大多数在获奖时还是中、小企业,并不为人所关注。如今,参与评选活动的一大批公司都获得了数轮融资,并且成长为巨头企业。

  尽管每一年,我们都会经历行业的静寂与疯狂、冷却与调整,每一家企业背后都是一个胜者为王的故事。但在同样的风云变幻中,我们依旧能发现一些属于2017年的关键变量。

  譬如,尽管一些系统性的大行业机会在萎缩,但基于吃、穿、住、行的结构性增量机会在涌现。

  这与消费年龄层的改变息息相关,85后、90后甚至00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对价值比价格更敏感,对分散的场景消费接受度更高,体验、便捷与精神层面的享受取代了“价格”,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性要素。

  同时,这一年里,不论主动还是被动,企业开始回归商业本质,追溯商业本源,价值投资胜过博弈投机。

  当流量红利急速下降,线上窗口期进入倒计时,一些底层财务数据成为企业运营的侧重点,而这些关键性指标,在一级市场上决定了企业的融资周期、估值金额,在二级市场上直接反映在投资人偏好与股价上。

  盒马鲜生联合创始人沈丽谈起2017年甚火的“新零售”概念时,大家都在讨论人、货、场景的重构,可是背后的标准是什么?是观察互联网技术有没有与传统零售发生化学反应——传统供应链的效率有否被提升,成本被降低?

  今天我们谈论“重构”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检验的标准就是能否改善商业的本质。

  值得欣慰的是,十年后,我们回顾企业“商业模式”的演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创造的价值需要跨越企业的边界,影响到社会与行业。

  2017年,华大基因在深圳推广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个在美国需要1000美元,在香港需要6000港元的检测项目,对深圳居民免费了。根据深圳卫计委的统计,当该检测覆盖率达到40%的时候,出生缺陷也降低了40%。同时,在深圳所有的新发肺癌也有了免费的精准基因检测。

  技术的发展使得奢侈的精准医疗成为了公共卫生项目。华大基因CEO尹烨说,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以民生为牵引、为驱动,是将科技以更普惠的价格造福于更多的人。

  而根植于农村市场的汇通达,盘活了中国20个省、15600余个乡镇的“夫妻老婆店”,这些商业社会里最小颗粒度的场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赋能,拥有了全新的商业空间,并且成了乡村振兴的使者,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汇通达董事长汪建国说,现代企业家不能再囿于企业本身,而应该思考对社会带来的价值。

  正如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所言,“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身上,正在产生社会基因与思想基因,影响着社会文化和观念,乃至改变社会进程,这就是质变。”

  中国最佳商业模式评选要做的就是始终观察、记录、参与这些质变的过程。

  本刊记者 韩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