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速递易成人礼

  快递柜终将不只是快递柜,而成为用户的生活助手。

  早在2016年4月8日晚,明星鹿晗在微博发出一张自己在上海和一个邮筒的照片,该邮筒迅速大火,粉丝在次日彻夜排队合影。

  邮筒本是这些粉丝的父母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生活设施。但随着信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绿色邮筒成为工业时代遗留的记忆和情怀。

  一年过去,上海市民们突然发现曾经的绿邮筒被“刷上”了黄色的漆,以“小黄筒”的姿态复活了。小黄筒外形更呆萌,更加智能化,其目标是紧紧抓住电商大物流时代的消费者们。

  小黄筒是中邮速递易在2017年年中推出的智能寄件设备,连同中邮速递易(含邮政易邮柜)已在全国220个城市布置了8.4万智能快递柜,共同构成用户、快递员收发快递的闭环。

  小黄筒的推出是中邮速递易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从建设收发快递最后一百米基础设施过程中的试错、市场教育与规模化,递进到围绕用户生活场景设计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

  这也是行业内的标志性事件:玩家们不仅试图超脱同质化竞争,也在产业链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与话语权。

  最后一百米的考验

  电商、物流、移动支付等各层面基础设施的成熟,让中国的快递包裹进入了大喷发时代。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包裹数量突破百亿,而2017年上半年全国快递累计完成173.2亿,差不多相当于每人12个包裹。中邮速递易市场总监邵灵珊告诉《21CBR》记者,预计到2020年,全国快递包裹量将超过1022亿单,日均将达到2.8亿。

  快递包裹的数量增长无疑给人工配送到点的传统方式带来了难题:电商与快递的组合是对传统零售业的一个去中心化过程,但从面到点,甚至从点到点的方式丧失了集约化的优势。用户的隐私泄露,与快递员的沟通效率,时效匹配等收件痛点,其实都是变革的阵痛。

  藉此,“代收点”的兴起是一个在区域内重新建立集约化优势的产物。中邮速递易的前身“速递易”早在2012年就敏锐地意识到其中蕴含着重新分配物流蛋糕的机会,果断切入,建起国内第一个智能快递柜,作为小区用户与快递员之间的中转站。

  但中邮速递易的发展和物流包裹的大喷发并没有同步:从2012年创立到2015年累计派送包裹量突破1亿,中邮速递易用了三年;而2017年7月,累积入柜包裹量突破10亿,到2017年12月累计派送包裹量突破13亿。3亿的包裹增量,中邮速递易只用了五个月。

  邵灵珊告诉《21CBR》记者:“中邮速递易的前三年就是在磨刀石上慢慢磨刀的三年。”之所以需要三年“磨刀”,是因为快递柜看似简单,背后却需要一套复杂且行之有效的体系,保障其顺利运转。邵灵珊认为,快递柜的核心是“让包裹交付更简单”。在整个商业体系中,其扮演的是连接者的角色,上游承载商家、快递员,下游指向用户,用户看到的是一个个能够自助取件服务的柜子,但背后有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物流体系和数据库。

  而其在现实中运行又需要调整与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比如在快递柜的市场教育与普及阶段,一方面要面对人工代收点的竞争,另一方面要面对部分小区物业的“阻挠”或者漫天要价,极为考验企业的地推投入与执行力。比如要在互联网竞争的博弈中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017年6月,阿里与顺丰的矛盾导致菜鸟一度切断丰巢信息接口,对快递柜企业而言,等于敲响了警钟。

  再如用户体验层面,如何在用户收取快递的时限与快递柜的格口周转率之间取得平衡?如何通过服务模式管理提升快递柜使用率?如何设置意外状态的远程服务?这些都是需要与现实磨合的问题。

  邵灵珊说,“一个看似简单的扫码取件,其实经历了无数演化和博弈。最初通过短信接收开柜密码,其后过渡到通过各类平台可进行扫码取件,再优化至一键开箱。背后是中邮速递易看到用户在终端习惯的改变并快速切入,执行设备体验的演进。对中邮速递易而言,用户的便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我们对此一直持非常开放的心态。

  今年我们搭载了蚂蚁金服的人脸识别取件技术,亮相于CES展会,这就是科技时代下企业必要的与时俱进,一定以体验为导向。”

  最后十米的想象力

  2017年,中邮资本携手三泰控股、亚东北辰、驿宝网络完成战略合作交割,速递易正式更名为中邮速递易。国家队的入场给中邮速递易带来了两个革新变化:

  首先,中邮速递易离消费者越来越近,在部分区域已实现了从最后一百米到最后十米的跨越。邵灵珊介绍:“2017年11月,我们和部分省份的邮政企业完成了社区内的智能信包箱的铺设,在原有的社区闲置的信报箱产品中作优化升级。”

  如今中邮速递易的快递柜甚至可能深入到小区楼内的单元中,而不需要与其他竞争对手驻立在小区门口等待“顾客挑选”。

  小黄筒的问世是中邮速递易发生的第二项战略级的变革。

  早在2016年,中邮速递易就设计了小黄筒的雏形。其时,中邮速递易开始寄件业务,并以原有的智能快递柜作为载体,后来发现受到格口周转率的限制,在寄件服务上行业内一直以非标准形式各自运营,就萌生了设计一款全新产品的想法。

  邵灵珊告诉《21CBR》记者,小黄筒的设计受到了无桩电动车的启发。把用户投递快递的包裹限定在一定的体积和范围内,以高密度的覆盖和集约化的方式解决C端碎片化的投递需求。小黄筒是智能化的,基于后台数据、云计算及GPS定位支持用户操作和产品维护的智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邮速递易为小黄筒设计了太阳能充电的方式,可以不受大型快递柜需要引电的桎梏。

  而中国邮政的联营也为小黄筒的顺利推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小黄筒原本为提高物流效率而生,但要大量嵌入城市既有的布局体系,难免令人联想起自行车泛滥的问题。这就是中国邮政小绿筒的作用——从闲置资源的改造入手,避免为城市新增负担,在此基础上培育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体验,直至实现增量的优化布局。

  这一切还只是开始。邵灵珊表示,快递柜如今的模样还太“简单”,在其身上还有更多的想象力。“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终端增加手机充电的功能?而用户不需要付费,只要在屏幕上看一段广告?再如,盒马鲜生这类新零售业态很受欢迎,但配送半径限定在三公里内,我们能不能围绕盒马的三公里半径布置一些柜子,和盒马达成合作,延长其配送半径?”

  邵灵珊坚信:快递柜终将不只是快递柜,而会成为用户的“生活助手”。

  本刊记者 罗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