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用“卖家”思维全面深化改革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浙江省,改革
  • 发布时间:2018-03-09 10:14

  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也就没有浙江的明天。无论是“最多跑一次”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还是发展方式的改革,生机勃勃的浙江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也就没有浙江的明天。”在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看来,要撬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系统工程,“最多跑一次”是重要杠杆和支点。

  所谓“最多跑一次”,即群众和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情况下,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形成办理结果的全过程一次上门或零上门。

  665项省级事项、平均755项设区市本级事项、平均656项县(市、区)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办事群众满意率达到94.7%。在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浙江省长袁家军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数据展示成果。数字的背后并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卖家”思维推动改革

  这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维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

  过去人们到一些部门办事常常吐槽:跑断腿、磨破嘴,还不一定能办好。作为互联网大省,浙江将“卖家”思维运用到了改革中--以百姓和企业的体验为出发点,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调整进行制度创新、流程优化,实现百姓满意、市场活跃、政府高效。

  2016年12月,“最多跑一次”在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明确要求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改变人员工作作风,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行政审批制度设计上的问题。从哪里找抓手?浙江省将目光瞄准“行政服务中心”:首先是将省市县三级共1270多个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这么多事项都能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听上去很美好,实际上只是把办事地点都挪到了一个屋檐下,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老百姓少跑腿。

  行政服务中心集聚了各类窗口,形象地说就是“淘宝模式”,房产局、地税、发改委、经信委等各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开了“店铺”,但是很多事项牵扯不同部门,办事群众需要在不同窗口间挨个跑、重复跑,相同的材料要重复提交,甚至还存在部门间标准“打架”的现象。

  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原先的标准,虽然老百姓可以在一个服务大厅办事,但是如果办房产过户最少跑8次,办公积金贷款至少跑10次,跑得最多的是办理投资业务,最少跑20次,离“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差得太远。

  “最多跑一次”碰到的难点,往往就是改革的痛点。之所以会出现“跑多次”,多是因为部门都希望彰显自身的存在感和权威性,不希望被替代或简化。要减少次数,就意味着要推倒旧规则,倒逼流程重新优化、简化,让原先的“部门化政府”逐渐转化为“整体性政府”。

  “群众满意”是衡量标准

  “原本的行政服务大厅无非就是老百姓不用分头分散去跑了,但还得跑部门。其实很简单,老百姓不需要知道政府如何分工。” 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鞠建林介绍说,在这样的需求下,“一窗受理 集成服务”应运而生,“具体来说,就是群众来办事,只需将材料提交给综合窗口即可,由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全流程协调,按责转办。”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首先从衢州行政服务大厅动起来。原先进门就看到的部门窗口改成了以事项区分的办事大厅。多窗变一窗,集中变集成,改革后的衢州行政服务中心看上去没有原来拥挤,业务办理量反而增加了一倍。

  以前办理房产证需要跑国土、住建、地税三个部门窗口,如今只要在不动产大厅的一个窗口就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由综合窗口人员收集材料之后,再给三个部门内部流转即可。

  “原先我要凌晨五点来排队,可能一天都排不上号。现在五分钟就可以办完。”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感慨道。

  台前是“一窗受理”打通部门界限,台后其实是大数据在“加速跑”。据了解,浙江省在数据共享方面,已开放57个省级单位3600项数据共享权限,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封锁的传统状态,让部门数据保持互联、互通、共享的状态。

  对于在互联网之城杭州的创业者来说,从去年9月开始,杭州市商事登记“一网通”让一切变得简单,不仅申请营业执照可以在网上完成,与之相关联的银行开户等事项也可以在网上完成预约或直接办理。截至2017年底,商事登记业务量呈两位数增长,线下窗口取号量反而下降了16.4%,一升一降的两组数据背后实际上是打破信息孤岛和再造审批流程的结果。

  一子落,满盘活。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陶建钟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满足群众需求是“最多跑一次”的初心,探索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撬动了浙江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他认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最多跑一次”面临的是如何向纵深发展、克服制度短板的命题,既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更要以破法的勇气和立法的担当,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来规范部门的信息共享。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省对于“最多跑一次”提出的高要求:全面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年底前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实现“一次办结”。加快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由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受理、相关部门由发改部门代跑、环评能评等审批中间环节由职能部门代办,年底前全面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

  生态文明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打破坛坛罐罐”进一步显示了浙江调结构的决心:只有做好低端低效产能的“减法”,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作为“两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湖州市全面推进铅蓄电池、制革、印染、造纸、化工等行业整治,先后整治关停了“低小散”企业4520家,淘汰了1182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太湖边65公里湖岸线涉污企业全部关闭,使得湖州流入太湖的水质常年保持优良,湖州也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

  关停与整治,是否意味着环境指数向好,而经济指标下滑?数据是最好的印证。以铅蓄电池行业为例,通过淘汰、兼并、重组的方式,湖州淘汰了159家落后生产企业和320条落后生产线,企业数也由225家减少到16家,产值却由整治前的18.7亿元增加到281.2亿元,增加了14倍,税收由整治前的1.6亿元增加到11.2亿元,增加了6倍,培育了天能、超威两家上市企业。

  正是“腾笼换鸟”,才有了今天钱江新城的“凤凰涅槃”,从一片滩涂变身为金融保险、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如今,浙江正在打造包括钱江新城在内的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正在实现“拥江发展”,钱江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长卷正次第展开。

  治水,同样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通过环境约束倒逼,逼出“经济健康”:2017年浙江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在浦江,2万家水晶加工作坊被关停,但总产值和税收不减反增,还换来了全县51条支流水质全部提升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的蝶变,美丽乡村建设也因此找到契机。作为“2017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之一的杭州市上城区,为打造更具生活品质的中心城区,正在全力推进“四个全域化”以及“五水共治”“三代四分”“五气共治”等城市环境治理行动。同样,绍兴市柯桥区也在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建设“时尚柯桥、印象柯桥、幸福柯桥”奋发前行。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周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