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许多信奉佛教的高官到敦煌任职并开凿大型佛窟,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做了榜样,礼佛凿窟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会时尚。
在东方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儒家学说的推展,文化艺术打破官府垄断,由学在官府扩散到民间,同时由于本土宗教的缺乏,在艺术的发展上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路径。随着佛教的传入,宗教艺术直接与世俗相融合,开始了宗教的世俗化进程。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各代王朝,也不遗余力地搜集收藏传世艺术品,同时建立宫廷机构供养艺术家为皇室和政权服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天下大乱,不少名门望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来到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要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先后建立的五凉王朝也集中了大批人才。中原世家大族的到来,以及当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也令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成为可能。汉末魏晋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的到来,佛教很快在敦煌传播开来。西晋时期,有世居敦煌的月氏高僧竺法护率领大批弟子在这里译经布道,修建寺庙,开凿洞窟。加之后来东来西去的僧侣多如牛毛,给敦煌的佛教不断注人活力。北魏王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一时间,当地和中原的豪门显宦纷纷在敦煌开凿洞窟。许多信奉佛教的高官都曾到敦煌任职并开凿大型的佛窟,上行下效,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做了榜样,礼佛凿窟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会时尚。
隋朝统一南北后,中国又开始走向两汉以来的全盛时期,在崇佛浪潮的推动下,敦煌各阶层民众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仅仅在莫高窟一处就开凿了七八十个洞窟,掀起了一个兴建石窟的高潮。进入唐代以后,民族进一步融合,疆域不断开拓,佛教不断传入中原并日益兴盛起来,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容。大量的宫廷写经从长安输送过来,给敦煌这座佛教圣城进一步注入了汉地佛教的影响,多位皇帝都亲自下令在长安等地兴建寺庙大力弘扬佛教。在此背景下,唐代时,敦煌的望族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开凿家窟,到了极力崇信佛教的武则天执政时期,莫高窟已经持续开凿了1000多座洞窟,而且修建了模仿武则天形象的弥勒像(第96窟北大像)。
供养人画像,是东方石窟艺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供养人即为出资发愿开凿洞窟的功德主、窟主、施主及与其有关的如家族、亲属或社会关系成员,当然并不表示他们是洞窟开凿的工匠等人物。供养人有敦煌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层平民百姓。他们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的人物,因此这些画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供养人画像在敦煌石窟的大多数洞窟中都有,是研究洞窟营建时代及窟主等课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敦煌服饰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
供养人画像从十六国北朝至元,由小到大,到五代宋时和真人大小一般,且是一个家族人物同处一窟,有家庙祠堂之性质。佛教传播很重视造像,认为信众面对佛、菩萨图像如见其真容,可以专心致志供奉。所以,佛经中专门有一部《造像功德经》宣扬造像的好处。因此,无论官绅富豪还是平民百姓,都来开窟造像、画像题名。
文/东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