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真正的人”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2 15:13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过多的规矩会使孩子偏执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有位高学历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每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他就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应该从两个方面教育孩子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

  1.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只是想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去批评孩子,那么他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越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

  2.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多动症”、“自闭症”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就在这里。

  (摘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