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你担心的事到底哪件发生了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2 16:53

  焦虑,已成为现如今公认的心理现象。“我近来感觉特别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研,担心工作中会发生无可挽回的错误……”,还有人说不清楚为什么焦虑,只是一直心慌,担忧,惶惶不可终日。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差别大概在于有些人总是焦虑,有些人偶尔焦虑。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有个来访者担心飞机失事,仅仅是在脑海中想一想那场景,都心悸不已。另一位咨询师提到,一位来访者总是担心在打印材料时,把重要资料打在一张已经用过的A4纸上,于是反复检查,直至发展出一整套仪式动作,提示他可以终止检查才能停下来。

  他们担心的事情最后真的发生了吗?自然是没有的。那么,我们为啥要担心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呢?

  我想起《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然而,他们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他们就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这样描述焦虑:“焦虑是对未来威胁的期待,更经常地与为未来危险做准备的肌肉紧张和警觉、谨慎或回避行为有关。与发育正常的焦虑不同,焦虑障碍表现为过度的或持续超出发育上恰当的时期。有焦虑障碍的个体往往高估他们害怕或回避的情景。”

  这里提到了两点:其一,焦虑是对未来威胁的期待;其二,为了扼杀可能的威胁,个体会采取回避策略。可能,原因就在于这个“回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两条通路:一条是由前额叶主导的“深思熟虑”环路,面对外界刺激反应缜密理性同时相对迟缓;另外一条是由边缘系统主导的“直觉”通路,反应迅速却注定不够周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讲,很多时候,心理障碍或者心身疾病最初很可能是源于一次偶发的小概率事件。而边缘系统很擅长从这一小概率事件中嗅出危险的气息,并出于本能地启动,脱离皮层控制,意图“快准狠”地解除危机。

  比如,在你心烦意乱头晕脑涨的时候,如果有人说“我有种神奇药丸,吃了之后,保管你马上就神清气爽”。我猜,很多人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渴望迅速消解痛苦是人类的本能,最好马上跟它们说拜拜。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那些可以帮助我们入睡的安眠药和酒精,那些在我们心烦意乱时可以转移注意力的高热量饮食,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诱惑。

  这么做的最终后果就是,我们可能会酒精、药物成瘾,暴饮暴食……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亲手缩小了自己的舒适区,最后把自己逼到无处可待。小猫汤姆和托比告诉我们,一个小的心理问题,可能就是这样逐步恶化成为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拿我亲身经历来讲,在博士临毕业的半年内,我经历过一段严重的失眠。当时的背景是实验结果不好,没有做完,论文刚刚开始写,工作更是没有着落……我开始连续失眠,很多个夜晚眼睁睁地看着天亮。这让我无比焦虑:白天还有繁忙的工作,如果休息不好该如何挺过这一天……由于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我开始进一步担心:会不会就此失眠下去?如此愈发睡不着。

  在那段时间里,我那偶尔发作的过敏性鼻炎在一次感冒后急剧转为支气管哮喘。在从网上了解到支气管哮喘是引起猝死的几种主要疾病之一后,我顿时坐不住了,甚至拜托师妹每天早上给我打个电话,看看我是否还能喘气……

  我观察了自己几天。发现即使连续几晚都失眠,第二天却依然精神十足,工作几乎不受影响,这样心里坦然了:失眠就失眠吧,反正也不会影响白天的工作效率。失眠慢慢好了,哮喘后来再也没犯过。

  我猜可能因为我“忍”了那么一下,没有急于去“治愈”失眠和哮喘,而是选择把它们识别为特殊时期出现的小概率事件,我可以耐受机体暂时离开舒适区。

  如果当时,为了“迅速好转”而开始服用镇静安神类药物,可能以后一旦发觉有一丝失眠征兆时,我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服药。如果当时我认为过敏性鼻炎铁定恶化成为支气管哮喘了,为了预防“猝死”,恐怕以后只要一出现过敏症状,我就会直接按哮喘来治疗,力图不留一丝隐患。所幸的是,我稍微“忍耐”了一下,什么都没有发生。马克·吐温说:“我一生中充满了可怕的灾难,而其中大部分从未发生过。”好像是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17日)

  ●王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