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曾遍布先民生活的角角落落,以其千文万华的瑰丽,名闻天下。到了现当代,它也仍是复古茶席中那位婉风流转的神秘花旦,吸引着漆艺艺术家们心摹手追,踵事增华。
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的“藏器·待时——四个当代漆艺个案展示”展览,与观者探讨了漆艺现当代转换中特有的现象和路径,也寄寓着对漆艺事业“摩砺以须,终可吉时天成”的祝愿。
当其无,有器之用
“漆”字是中国象形字,由漆树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漆器来自自然与人对环境适宜的造化,其泛出的优雅光芒散发出独特魅力,无声地书写着永不褪色的人间繁华。
漆艺的历史源远流长,和水墨、陶艺等材料一样,都是东方传统艺术媒介的经典代表。
随着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理念的不断变化,漆艺实践者开始思考漆艺现当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在国内外大漆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带动和支持下,兴起了新一轮当代漆艺的创作和研究热潮。
如胶似漆,如琢如磨
艺术实践最初从陶艺开始的连旭云,受“漆语”的吸引进行了跨材料的艺术思考和创作实践。她参展的一件作品名为《伏流》,由九十多件大小形态不一的、造型质朴的大漆器物构成,这些器物不规则地一字排开,形成起伏的“流”的状态。作品包含了源头、运动、由无序而有意义等内涵。连旭云认为,器物工具是文明发展进程的起源或缘起,是要素,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是过程的缩影。
90后女孩施鹏程的作品则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年轻艺术家的阶段性特征,例如表达简单直观、内容取材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等。她创作的《髹物怀情》系列作品,由许多她爷爷的遗物经局部髹饰后摆放而成。这件作品的创作包括了搜集、归拢、髹饰、铺陈、定格等心理和行为环节。看似归拢的“不思量”,然而通过大漆的定格,用情感还原场域空间,铺陈出来的却是“相忆无尽处”,这是属于艺术家本人的情感升华。
谢震是四位艺术家中在漆艺方面实践资历最深、积累较深入和全面的一位。谢震的作品《弈射》由九件独特的圆形漆画作品和一件圆形空白作品组成,通过大漆材料独有的髹饰质感特点营造出充满瞬间流动气息的层次感,塑造了十个“个性”鲜明的太阳形象。在材料和观念的关联上,火和漆的碰撞和交融也暗合了作品题材的关键元素。整个作品丰满、恰当,充满当代艺术创作中综合材料创新的语言形式之美。
郭小一擅长发现和运用漆艺形式美感的特点来表现东方古典哲学思想。此次参展带来的新作品《漆水流长·四季篇》尝试突破“器”的概念,以抽象造型为载体,将多维度的自然和生活感受转化为对漆的材料属性的艺术表现。同时,在整体的作品形态上采用了由个体抽象造型组装成整体装置效果的方式,既有组合造型的秩序感,又有动态装置随风而动随环境改变的特点。
藏以待时,不利之有
漆艺的“手工性”最能反映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本性特质,漆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交流、涵咏自然、品味人生过程,是一种良性的极有意义的互动。漆艺的制胎工艺与大漆的髹饰流程,有如泥土中的生命种子在阳光下抽芽生长,当代漆艺的时间维度亦如孕育生命之本源一般神奇而引人入胜。这也恰如黄成《髹饰录》所言:“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在我们这个机器与数字化的时代,以手工性为特质的当代漆艺这种“犹天地之造化”的品性弥足珍贵。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33当代艺术中心学术顾问 皮道坚
“ 藏器待时” , 出自《易经·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藏以待时”经由儒家思想传承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蕴含了这样一种人生观和方法论:通过修身进行自我完善,伺机追求社会意义层面的价值实现,也可以理解为在等待外在条件成熟的同时必须进行自我积累。“藏器”与“待时”之间相辅相成,“藏器”是主观努力,“时”是客观机遇的出现节点,“待”的是内外在条件成熟之“机”。用“藏器待时”做本次展览的题目,既是对大漆目前在现当代转换过程当中所进行的努力进行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也包含了对大漆现当代转换事业“吉时天成”的良好祝愿。
——本次展览策展人,33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 李听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