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吧麦颂拿到融资,传统KTV行业还有机会吗?

  近日,唱吧麦颂宣布获得了一项超过亿元人民币级别的融资—作为互联网KTV行业的最大单笔A轮融资,唱吧麦颂对传统KTV玩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或许,人们不禁要问传统KTV行业现在还有机会吗?

  唱吧麦颂的兴起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将这句话用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上也十分贴切。比如,曾几何时单车租赁大行其道,但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单车租赁行业大受影响。又比如,如今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在电商平台上买到心仪的商品,这对于曾经兴旺的传统零售行业而言也是一记重拳。

  而今,传统的KTV行业也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压力。2014年,线上K歌平台唱吧的母公司北京唱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唱吧”)与线下KTV企业麦颂共同打造的互联网KTV“唱吧麦颂”正式落地。走精致简约路线的唱吧麦颂一经营业便迅速俘获了一大票用户的“芳心”,再加之其率先运用了手机点歌等新玩法,更是令不少投资者都十分看好互联网KTV这一模式。

  根据唱吧麦颂方面公布的数据我们可知,截至2017年12月,唱吧麦颂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超过300家。唱吧CEO陈华在第一家唱吧麦颂开业时还为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5年内争取开张2 000家线下KTV店。如今,4年已经过去了,虽然唱吧麦颂的门店数量距离陈华的目标还相去甚远。但就在不久前,唱吧麦颂宣布拿到了来自前海梧桐、梅花创投和蓝驰创投的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对于传统KTV行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自己仅存的市场份额即将被进一步挤压。

  传统KTV行业为何没落?

  唱吧麦颂等互联网KTV的发家史,也是传统KTV行业的没落史。那么,为什么传统KTV行业也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没能经受住互联网大潮的考验呢?或许,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更容易看清本质—内忧外患。

  先说外患。前文也提到了,互联网KTV的兴起,进一步压缩了传统KT V行业的生存空间。此外,随着音乐版权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强,如今传统KTV行业为了保持正常运转,不得不为此支付高额的版权费用。而在此之前,对于传统KTV而言他们并不用考虑支付歌曲的版权费用之类的问题。

  再来看内忧。在过去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传统KTV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许多消费者为了能唱歌,甚至还需要提前预约或者排队。在市场前景与高利润的诱惑之下,越来越多的传统KTV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这就造成了“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局面,以致于目前的传统KTV数量已然是供大于求。

  此外,一般而言传统KTV店面面积都比较大,而且所雇佣的店员数量也较多。而随着店面租金和店员工资不断上涨,这笔费用也让传统KTV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再加之,现在K歌的主流消费人群已经在朝着年轻化发展,其中的中流砥柱便是80后和90后。然而,传统KTV无论是在服务还是在设备条件上都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甚至有些老气横秋的意味,在失去了80后和90后等核心消费群体的支持的情况下,许多传统KTV入不敷出。

  传统KTV行业还有机会吗?

  经历着内忧外患,传统KTV是否还有机会呢?或许当务之急是该考虑如何转型。笔者认为传统KTV想要活下来或许需要做出以下改变。

  首先,与互联网K歌平台合作,向年轻化发展。众所周知,如今的互联网K歌平台数不胜数,其中知名的有9158、全名K歌、友唱和唱吧等—通过今年来的移动直播和短视频等形式,互联网K歌平台聚集了大量的用户。在手握大量用户之际,它们选择向线下发展,以此探索新的变现模式。其中除了推出迷你KTV之外,还选择了入股的方式来与传统KTV合作。而唱吧和麦颂KTV,以及9158和宝乐迪KTV的入股合作都是鲜明的例子。

  事实上,唱吧的合作方—麦颂KTV也曾来到倒闭的边缘,而经过与唱吧合作打造唱吧麦颂之后,为品牌打上了“年轻化”的标签,以及遵循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以“小灵快”为导向,在挽回了大量消费者的同时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其次,创新经营模式。目前,传统KTV以商务型为主,包厢规模较大。这使得空间利用率非常低,也让投资成本居高不下。而选择走“超迷你”包厢(如机场共享K歌平台那种2~3m2的包厢)的路子,在价格方面或许更容易吸引到消费者,还能降低经营者的运营成本。此外,传统KTV还要灵活应变,比如在学校、社区和商业中心等场所开设不同风格类型的门店。

  虽然无论是与互联网K歌平台进行合作,还是在经营模式上作出创新,传统KTV最终的结局我们都无法预料,但至少在做出选择之后,它们才能够踏出避免消亡的第一步。

  文/小清新 图/Sdfg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