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禁不绝,现金贷上演变脸术

  在过去的一年里,“现金贷”总是曝出负面消息,就像过街老鼠一样饱受唾骂。随着监管趋严,现金贷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肃清。然而好景不长,一些不法平台又想方设法地避开监管,利用各种“变脸术”卷土重来,影响极为恶劣。

  套路多多,不法平台大钻空子

  自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现金贷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影响较大的两次整治:2017年11月21日叫停网络小贷牌照批设;2017年12月1日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划出了行业的三大门槛,即综合利率36%以下、牌照和场景依托。

  在监管部门的重拳打击之下,混乱不堪的现金贷市场开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些平台按照监管要求积极整改,一些平台选择退出市场。然而,依然有部分平台舍不得放弃高额的非法利润,不惜铤而走险,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路上一路狂奔。为了绕开监管,这些不法平台可谓“煞费苦心”,想出了不少钻空子的套路。

  由于监管部门将现金贷的综合利率限制在36%以下,一些平台便在贷款过程中搭售其他商品,变相抬高利率。例如,某平台名义上的年化利率刚好是36%,但是借款人会被要求办理会员卡,或者高价购买商品。如此一来,部分贷款的年化利率就被变相抬高到了惊人的291.9%。从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接到的投诉来看,类似案例为数不少,这些做法增加了借款人的综合贷款成本,并可能涉及“砍头息”(指放高利贷者或地下钱庄,给借款者放贷时先从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钱,这部分钱就叫做砍头息)等问题。

  为了名正言顺地收取更多的逾期费,某些平台会使用不正当手段故意让借款人逾期。在约定的还款期,平台的自动还款功能会莫名故障,即便是借款人主动还钱给平台,也无法成功还款。等贷款逾期后,平台的还款功能才会恢复正常。然后平台方会电话通知借款人逾期,并收取高额的逾期费。仅今年5月份的前半个月,类似的投诉就高达21起,涉及13家平台。

  如果说上述套路仍是在现金贷的名义下经营,那么其他一些平台则干脆学川剧玩起了“变脸”。例如,某平台通过虚假购物再转卖的方式发放贷款,具体流程为:用户下单购买商品,但并不需要真的付款,而是直接申请退款或转卖变现,转卖成功后即可获得资金。通过这一套掩耳盗铃的操作,平台可以赚取延迟付款费和转卖中介费。

  当然,最具欺骗性、影响最恶劣的还是披着“手机回租”马甲的变脸平台。在应用商店中以“回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出现一大批打着“高价回收”和“极速放款”等诱人广告的APP,包括《蚂蚁回租》《天天回租》《闪电回购》《回租宝》和《爱回租》等,数量不下100个。仿佛一夕之间,众多现金贷平台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应对监管的不二法宝。披上“回租”这块遮羞布,这些平台将魔爪再次伸向了大学生群体。

  利率奇高,回租马甲难掩本质

  尽管现在“回租”被许多平台拿来做挡箭牌,但最早的回租其实是一种受到许多年轻人青睐的信用租赁模式。用户只需要按月支付一定的租金,就可以拥有手机的使用权,一年期满之后,用户可以选择支付尾款将手机买下,或者继续租用。可以说,这种信用租赁模式是一种双赢的做法,既让用户以较低的代价解决了手机使用需求,又为平台带来了可观的租赁收入。

  遗憾的是,在回租模式被现金贷平台盯上之后,一切都变了味道。为了逃避现金贷法规的约束和制裁,这些现金贷平台煞费苦心地制定了一套手机回租贷款流程。尽管各个平台在操作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总体思路并无二致。具体来说,就是用户将手机“抵押”给平台,平台会评估出一个与手机新旧或者功能好坏完全无关的价格,然后放款给用户。

  从表面上看,这套程序并无不妥,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平台支付给用户的钱款并非评估价格,而是要扣除一部分所谓的“评估费”或“服务费”。假设平台给出的手机评估价格为1 000元人民币,通常会扣除260元人民币服务费。为了将戏演得更真实,平台会让用户签订“所有权”协议,并将手机从平台象征性地“租”回来,而租赁价格仍旧是1 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用户只得到了740元人民币,一周后就需要还款1 000元人民币,年化利率高达1 832%。到期后,用户可以选择继续租用或者赎回自己的手机。

  从整个交易过程来看,“手机租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幌子,手机自始自终都没有离开过用户。为了区别于真正的手机回租,这些平台还在图片展示区,放了一些借款或逾期的截图,有现金贷需求的用户一看就懂。

  毫无疑问,虽然现金贷平台费尽心机地加入了手机这个媒介,将借贷业务伪装成了租赁业务,但是在利率、期限、风控模式和资金用途等核心要件上与现金贷毫无区别,本质上也无场景依托,属于典型的监管套利行为。在暴利驱使下,“回租”模式已经成为不法平台变相开展现金贷业务的新通道。一些技术服务公司甚至开发了回租系统,批量销售给准备“变脸”的现金贷公司,共同牟取不法利益。

  虽然这些现金贷平台披上了“回租”的马甲,但是他们以往惯用的卑劣手段依旧没有落下。倘若用户没有及时续租,平台要么会将借款事宜群发到用户手机通讯录里的每一位联系人,要么会锁死用户的手机,而最卑劣的手段莫过于使用合成裸照威胁用户。据回租从业者透露,该行业坏账率高达40%,所以类似的恶性催收事件不在少数。

  据《2017年现金贷行业分析报告》显示,现金贷用户整体趋向年轻化,年龄在18岁~24岁之间的占比为32%,25岁~30岁之间的占比为35.2%,两者合计占比高达67.2%。一些“回租”平台的线下推广会偷偷溜进校园发放传单,引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现金贷的陷阱。由于许多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判断能力不强,虚荣心和攀比心较重,而“回租”平台的借贷流程又极为简单,让不少人陷入了多头借贷的恶性循环。

  乱象难解,仍需社会合力根除

  从交易流程上来看,“回租”平台的伎俩既骗不了普通用户,也瞒不过慧眼如炬的监管部门。然而,众多平台依旧大张旗鼓地做着“假回租、真放贷”的勾当,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不是借贷,是租赁,所有现金贷法规完全管不着我们。”一位回租从业者的“豪言壮语”简单直白地揭开了这个谜底。利用“手机回租”,现金贷平台就可以绕过现有借贷法规的监管。虽然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仍然让一些不法平台钻了空子。另外,由于不法平台能获得的高额利润,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庞大的急需用钱的年轻人群,以及现金贷业务的高额回报,让不法平台的胆子变得无限大。这些没有经济来源却虚荣心极强的人,已经无法清楚认识到高息借贷的严重后果,他们只求快速拿钱,而不会考虑现金贷平台是不是穿上了“回租”的马甲。

  其实,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现金贷的乱象,需要社会各界合力而为。一方面,消费者应该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必须通过法律维权,或者向监管部门举报。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充分引入社会各方面力量,构筑灵敏有效的立体监管体系,同时加大惩治力度,例如消费者举报的问题一经查实,一律吊销金融牌照等。

  幸运的是,互联网金融整治办公室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对现金贷平台加强监管,首次对变相现金贷乱象提出了明确的整治要求。6月12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发布消息提醒“现金贷”相关风险。显然,一场打击变相现金贷的战役已经开始。

  写在最后

  所谓的“手机回租”,其实就是披着马甲的现金贷,除了暗藏合规风险,也难以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在“穿透式”监管的大环境下,不法平台掩耳盗铃的小伎俩注定无法得逞,等到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他们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文/黄成 图/叮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