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对话可以超越战争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军人,对话,超越,战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19 15:17
南京龙盘镇,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阿联酋皇家卫队副司令哈龙中校趴在学院的花园里,亲吻着草坪和土壤。这位曾在西方国家多次留学的高级军官,以这种方式来纪念他在南京的留学生涯。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是隶属于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所中级陆军指挥院校。1957年,学院开始接收共产党国家的武装组织人员前来受训,逐步开始了军事外训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外训系。
1992年开始,随着中国对外交往增多和对外军事援助扩大,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提出了“一期多国、合编合训”的外训新模式,即改变传统的每期只招收一国学员、单独培训的模式,改为不同国家、语种军事留学人员混合编班,同步教学。
大批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各国军官,来到这里学习中国的军事谋略和军事思想,先后有107个国家近4000名中高级军官和官员,从这里毕业回国。
2006年,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外训系改称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与国防大学防务学院一北一南,成为中国最完备的军事外训基地之一。
这里不分穷富和种族
“在西方留学,留下的是冷漠和歧视,在中国南京,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永远在我记忆里。”哈龙说。
哈龙的不舍,几乎是所有离开中国的军事留学生共同的感受。在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和军队都把接收和培训外国军事留学生作为重要的军事外交手段,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培训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种族和贫富歧视,让很多发展中国家军官感到有些抬不起头。
“曾经有一名肯尼亚军官从我们这里毕业后,死活不愿从法国转机回国。”国际军事交流中心政委贺兴博说,“他说这会让他想起在法国屈辱的留学生活。”
在国际军事交流中心,中国军人不但教授军事思想和战役战术,更在传播“和谐”、“和为贵”的中国理念。一个“和”字,用300多种字体镌刻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教学大楼的大厅里。
初次到来的穆斯林学员还会发现,他们房间里使用的马桶朝向,完全符合他们的宗教习惯,一年一度的开斋节,还会有阿訇为他们诵经、宰羊。
中心主任宋裕祥介绍说,来学习的外国军官有的在国内是贵族,甚至还有王子、亲王等王族,但也有很多选派来中国的军官,他们学习勤奋却家境贫寒。曾有一位吉布提的少校因经济原因差点退学,中心的中国军人几次组织给他捐款。宋裕祥说:“为了保持他军人的尊严,我们捐款严格保密,始终没有让别人知道。”在中国军人的资助下,这位少校军官完成了学业。
在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有来自冲突双方的军官,有的国家间有着不同宗教信仰,有的家族间有深仇。“我们认为尊重和真诚,是通向和谐的桥梁。”贺兴博说,来学习的每名外国军官,都将受到他应有的尊重和礼遇。
在这里,每来一名受训军官,都会为他升起他的国旗。来自斐济的海军司令萨米中校刚刚起床,就收到了来自中国军队的一封红色信函,郑重邀请他参加当天的斐济国庆日升旗仪式,并作为旗手升起斐济国旗。十多年来,这位海军军官留学四个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受到如此礼遇。当他亲手升起斐济国旗,禁不住热泪满眶。
让受训者如虎添翼
少校丁吉拉的文章《如虎添翼》在军事杂志《独立日》上发表后,在乌干达军队引起了轰动。丁吉拉在文章中告诉他的同僚们说:“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是谋略之都,智慧之城,到那里学习,仿佛是如虎添翼。”
经过多年的外训实践,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在国外,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是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很多学成回国的军官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突尼斯少校哈姆兹热切地希望能给本国军官更多留学名额。“我以前接受的全是西方的军事思想,对中国,我只知道中国人喝开水不喝冷水。”哈姆兹说。显然,今天的哈姆兹还知道了中国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还知道了孙子兵法。
为了适应国际军事留学的发展趋势,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坚持实践和创新相结合,逐步有了一套满足英、法、俄、老、越、西多语言的教学手段,外国军官不但可以在这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也能学习到合同战术指挥、野战进攻和防守。在中心主办的“钟山军事论坛”等军事交流活动中,来自各方的军事思想激烈碰撞。为了贴近实战需求,中心甚至把战场摆到江南水乡教授步兵战术。在教授高科技战争时,外军军官可以学习使用计算机实施战斗指挥和后勤保障。
来自赞比亚的军官帕特里克在拿到毕业证书那一刻非常激动:“我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会用计算机指挥打仗的人。”
在日常教学中,中国军人的自信和透明,也同样让外军军官印象深刻。中心与解放军海军、空军等多个单位建立了学习实践基地,每名外军军官都有机会登上中国军舰近距离了解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原则。特别是最近两年前来学习的军官,很多人都亲眼目睹过“歼10”战斗机的真容,甚至还爬进了座舱;有的亲身体验过中国先进的激光模拟交战器材、野战医疗方舱。
2009年11月,全体受训军官还坐进了“必胜—2009”军事演习的核心区—— 导演大厅,零距离接触中国军队的信息化指挥系统。
委内瑞拉军官胡里奥这样评价他的母校:“中国的教授们知无不言,还有翻译们,他们非常用心。”
“化干戈为玉帛”
“回家的感觉真好。”这是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在回访母校时的深情留言。他曾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接受过陆军指挥中级培训。和所有毕业学员一样,他也会用中文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增进与外军的友谊和互信,加强与世界各国军队的交流合作,一直是解放军外训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所坚持的方向。有的工作,可能在外军军官看来都是分外之事,而在这里,都成为中国军人的自觉工作。
尼泊尔军官杰加特结婚8年,妻子一直不能怀孕。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的中国军人们热心地帮他求医问药,见了疗效。“工作规定并没有要求我们去做,但要是把杰加特当朋友,当然我们要帮助他。”贺兴博说。
当女儿在中国诞生时,这位尼泊尔军官为她取名爱华。
外国军官们产生了浓浓的中国情结。有的把婚礼放在中国举行,有的归国后始终佩带着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校徽,还有的给孩子取名为“王·中国人”—— 王,是一名中国军人的姓。“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很多外国军官会说的中国话。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外军军官看到中国军人捐款,主动找到中心领导捐款。谁上街献了血,或做了捡到钱包归还失主的好事,会被其他的军官称为“活雷锋”。
中国军队正在开展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也被介绍给外军军官,得到了不少军官的认同,甚至成为行为准则。来自圭亚那的罗宾上尉说:“很多西方的媒体对中国军队的报道都是主观猜测的,他们真应该更实际地了解中国军队。”
利用外训平台开展公共外交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首席教授陈新民介绍说,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展对外军事培训以来,每年接受来华进行军事培训的国家约130个,军政人员达2300多名。军事外训工作正成为解放军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舞台。
利用军事外训平台开展公共外交,树立国家形象,传播本国价值观,广交朋友,是各个国家的广泛做法。目前,美、英、法和俄罗斯等国家每年接收的外国受训人员,是中国军方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受训对象,很多国家给出了丰厚的受训条件,比如免费、提供各种奖学金、报销探亲休假机票等多种优惠手段。有的国家甚至把受训名额和军援军售捆绑在一起,推销给受训国。
陈新民告诉本刊记者,来华接受军事培训的人员,都是本国层层选拔的优秀人才,他们回国后,很多人都得到了提拔,有的甚至身居要职。受训军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中国,有利于树立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利用学术交流平台举行中国国庆介绍,讲解中国国防防御政策,以沙龙的形式介绍台湾、西藏和新疆,得到了受训军官的高度认同,效果也非常好。
陈新民评价说,解放军的外训工作,在文化传播、学术交流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就整体而言,利用外训平台开展公共外交的意识和厚植国际友好人脉的能力,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