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巴并非“三角关系”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中印巴,三角关系,分歧,复杂
  • 发布时间:2011-01-20 09:34
  “目前的挑战是,如何确保中印两大文明的盟友关系。不过我对此是乐观的,未来10年也许就能实现”

  作为中国在年终岁末的最后一次高层出访,总理温家宝刚刚结束的印度、巴基斯坦之行吸引了多方关注。

  在印度,温总理率领300多人的中国商务代表团与印度签署了超过160亿美元的协议,超过了一个月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时的100亿美元订单,被认为凸显了中印两国加大贸易额的决心。

  在巴基斯坦,中巴签署了总值350亿美元的经济协议,温家宝总理还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演讲表示,中国与巴基斯坦“永远是兄弟”,将努力打造“更加牢固、更加紧密、更加有力”的关系。

  对于本次访问的深层影响和长期意义,本刊记者专访了印度著名地缘政治学者、曼尼普尔大学教授纳拉帕特(M.D. Nalapat)和中国南亚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学者叶海林。

  中印关系是“三栖”而非单维

  《望东方周刊》:温家宝总理本次对印度的访问,你最大的关注点在哪里?

  叶海林:我最关注的还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扮演的角色,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希望在南亚发挥什么作用,做了哪些努力,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

  纳拉帕特:我最关注和最感欣慰的,是中印之间终于敞开心扉,坦诚相对,包括彼此的分歧。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印之间虽然和平相处,但其实一直有暗流涌动,未能建立起像中巴那样的信任。本次访问中,温总理和辛格总理坦诚以对,共同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我希望两国政府可以把这一次访问达成的共识放在优先位置,使中印关系走向稳定、健康、不受外界干扰。如果承诺最终可以成为实实在在的政策,我认为,本次访问就为中印的历史性和解奠定了基础。

  《望东方周刊》: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印关系?

  叶海林:我一直说,中印关系是“三栖”而非单维的:合作、竞争、对抗同时存在,在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同时,领土争端和安全问题同时存在。三方面不可冲销---不是说经贸关系发展了,边境和安全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后两者也同时并不影响经贸额的增长。

  这也正是中印关系的复杂性所在:要在每个领域解决问题,不能用同一个词说话、同一条腿走路。

  我们对于中印关系要有客观的看法,不能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在过去几十年里,两个有着10万多平方公里争议领土的国家,危机管理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会说,我对现在的中印关系是满意的---存在这么多问题,还能做成这么多生意,是非常不容易的。

  纳拉帕特:“友谊”是中国和印度都需要的。中国现在崛起的速度非常之快,因此总有一些国家不希望中国进一步强大。为了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减少冲突,中国需要与印度保持友谊。

  此外,中印在未来5年的潜在可能贸易额据估计将达到3000亿美元之巨,这也是很重要的。为了使这个可能成为现实,双方都需要更加信任,铲除合作道路上的障碍。只有大的地缘政治问题得到解决---我主要是指,中印建立起一种信任,双方都不会做任何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事,经贸潜力才能充分释放。

  去印度的中国企业要准备好商务领域的“文化冲突”

  《望东方周刊》:印度国内目前对于向中国企业开放市场存在很多担忧,你怎么看?

  纳拉帕特:印度人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中国对巴基斯坦的一些技术援助将可能流向恐怖分子,使针对印度(特别是克什米尔)的恐怖分子有可乘之机。

  如果中方在反恐问题上与印度站在一起、中印都对彼此的核心担忧更加敏感的话,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在印度做生意无疑会更加顺畅。

  叶海林:印度对中国企业的疑虑和敏感心理会是一个长期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想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要做好准备。而且一旦去了,不能指望印度提供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要习惯在猜疑中做生意。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在中国,由于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开放”已经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但在印度,反全球化的声浪仍然非常之强而且会长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坏”词,但在很多国家则是正常现象。

  因此,想去印度做生意的中国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商务领域中的“文化冲突”并做好准备,“对外开放”在印度并非是不加讨论的先决条件。去别人那里卖东西,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说话。

  《望东方周刊》:本次印度承诺将对中国开放金融业和电信业,但有人提出,中印之间在比如金融制度上存在很多不相容的地方。你是否看好中印将来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

  叶海林:印度开放电信业,是一种“开始信任”的标志,在我看来是中印互信的进步。当然长期效果还需要观察,因为印度的决策机制与中国不一样。金融业方面,中国银行业进入印度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懂印度的规则,不能把在中国习以为常的东西带过去。

  纳拉帕特:我倒并不担心中印两国金融系统运行规则不同的问题---我们两国聪明的商人们一定会找到办法让两种体制对接。此外,我还特别高兴地看到,印度公司将可以开拓500亿美元的中国计算机软件市场,中国企业则可以进军750亿美元的印度电信和能源市场。

  不过,中印普通百姓之间缺乏了解仍然是一个让我难过的问题。中国和印度应当在对方市场上互相推广本国的电影---为什么我们都那么依赖好莱坞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应当互相承认学历,互派大量留学生,大力推广旅游。要知道,如果中印联手,就没有任何外来势力可以控制亚洲。

  希望可以出现像欧盟那样的“亚洲联盟”

  《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本次温总理对巴基斯坦的访问?

  叶海林:中巴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全天候、全方位”,不过在这样的关系中,结构略有不平衡,政治互信很多时候多于经贸往来和人文交往。这一次访问的成果可谓是把准了中巴之间的“脉”,在经济和人文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成果非常令人期待。

  中国企业应该多去巴基斯坦投资,帮助他们提高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纳拉帕特:我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将对巴基斯坦投入巨额援助。只有现代教育和经济发展可以真正帮助到巴基斯坦,因此中国对他们援助越多越有益。只不过,我希望中国的援助完全用于巴基斯坦的普通百姓。

  《望东方周刊》:外媒非常关注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建两座核电站,你怎么看?

  叶海林: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核合作严格限于民用核能领域,在国际监管之下,不违反任何国际协议,是非常公开透明的,不对任何其他国家造成威胁。

  巴基斯坦的发展非常需要能源。其实除了核电站以外,中国还帮助巴方建了很多水电站、火电站,这些都是中巴合作的组成部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望东方周刊》:你理想中未来的中、印、巴三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叶海林:中印巴并不是“三角关系”。而中国要在南亚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就必须维护南亚的稳定均衡,因此要支持巴基斯坦的发展。对于印度,中国要有“问题意识”: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在外交上要看重过程而非只注重结果。

  纳拉帕特: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现一个像欧盟那样的“亚洲联盟”,中、印、巴三国可以互免签证---如果欧洲人可以做到,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而要实现“亚盟”,中国和印度首先就必须走到一起来。目前的挑战是,如何确保中印两大文明的盟友关系。不过我对此是乐观的,未来10年也许就能实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