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自妙道 神采为上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神采,中国书法协会,卫元郛
  • 发布时间:2011-02-16 14:12
  庚寅岁末,首都京华。

  冬日午后的日光,温润如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倾洒在室内。在茶香缭绕、翰墨飘香的房间,中国书法协会执行主席卫元郛盘坐在茶几边的卧榻上,一边品茶,一边向我们讲述他对书画收藏市场的看法。

  古色古香的卧榻,精致的实木茶几,白瓷茶海、茶杯以及精巧的紫砂茶壶,俯仰间檀香荡漾,细品时书艺沁人,一派细腻温馨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在其创作的书房,一张宽大的实木书桌占据了大半个房间,白毡白纸,黑墨红泥,一白一黑,一阴一阳,勾勒出一个艺术世界。

  从书画收藏,话题转向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再到个人从艺以来的领悟,再从书艺之道娓娓讲至为人之道。欣赏着他的作品,品着香茗,漫谈着他的艺术人生和创作感悟,让人不禁生出有关人生的妙悟启迪。

  “书自妙道,神采为上。”这是卫元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他坦言:“像很多艺术家那样,我早些年也比较功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认识的深刻,对天地万物阴阳之认识,心性也随之平和。”尽量避免与社会,尤其政治接触的他,将这么多年的艺术生涯总结为“无为”,目前,他愿意更多地游离于社会保持着艺术的独立性,潜静修心,以达艺术与心性的和谐交融。

  “修路漫漫!”卫元郛一语即偈。

  市场潜力

  采访当日,正值2010年北京拍卖季闭幕。消息称本次拍卖季总成交额超过190亿元,同比增长87.1%。而此前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更是以3.08亿元的天价成交,刷新艺术品类单品成交额纪录。

  回顾书画拍卖市场,自2009年秋拍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的成交额高达 1.34 亿元以后,紧接着明代画家吴彬《十八应真图》以 1.69 亿元的天价将中国古代书画此前的拍卖价格纪录再次刷新!而在同一专场中,宋代书法家曾巩的书法《局事帖》也以 1.01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再次突破亿元大关;中国嘉德秋季拍卖的《朱熹、张景修等宋名显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也达到了1.008亿元的高价。短短的一个拍卖季中国古代书画就有 4 件拍品的成交额超过了亿元大关,让国内收藏界和媒体惊呼中国古代书画“亿元时代”的到来。

  进入2010年,书画拍卖市场更是继续升温,接连传出“亿浪”高过“亿浪”的声音,随着春拍最重量级拍品《砥柱铭》成功拍出4.368亿元,紧跟其后登场的《秋山萧寺图》、《雁荡图》分别拍出1.3664亿元和1.2992亿元。而张大千的绚丽泼彩《爱痕湖》以1.008亿元成交,更是打响了近代书画迈入亿元俱乐部的第一枪。

  无论是不断刷新纪录的成交单价,还是拍卖市场交易总额,都呈现出“井喷”式的行情,尤其中国书画市场更是保持着走强的势头。拍卖市场的“火爆”,是否意味着中国书画投资收藏的春天已然到来?

  面对记者的疑问,卫元郛略微沉思,缓缓道:“虽然这两年拍卖出几个过亿的产品,但还不能说热,在国内艺术品投资才刚刚起步,还不算是春天。”他对书画收藏的前景给予了更多的信心,“相对而言,近代的书画作品还不多,有着很多可待挖掘的市场潜力。”

  记者发现,在秋拍中,受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强势的带动,当代书画成交出现明显增长。谈及当代书画作品的收藏价值及潜力,卫元郛笑言:“那就需要后人去评判了!”他还是给予了信心,而后表示“还需要沉淀”。

  “无论如何,书画行业还是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包括毛笔、宣纸的制作与销售、装裱等等,它带动了社会的就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围绕书画艺术行业的产业链!”卫元郛如是说。

  一气呵成

  自幼习书,专业从事书法三十余年,卫元郛对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理解。

  卫元郛认为,艺术是阴阳之道,比如书法,在白色的宣纸上用黑色的墨去写,这就是黑白之道,也是阴阳之道;同时,笔毛是软的,笔杆是硬的,把这么软的东西,通过气运的贯穿,使毛笔运用自如,这更是阴阳之道。

  “随着人生轨迹的不同,心性的不同,艺术的走向也不同!”谈话间,他点燃一支烟,在青烟弥漫中,他一边思考,一边解释到,“所有的艺术家早年都是比较功利的,但随着他对社会认识的深刻,以及对天地万物阴阳之认识,心性也随之平静。”

  艺术是天生的,首先是上天赋予了这个人感觉和灵性,再者是能否被挖掘出来。卫元郛表示:“因为每个人的特质不同,每个人的艺术走势也不同,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特点。有辨识性的艺术才是值得收藏的,如果你的作品看起来跟别人的都一样,谁去收藏啊?!”

  这个特点不仅包括书法家对艺术的理解,还包括用笔、用墨、写字动作的特点,在各方面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书法家的个人风格。“比如说很多人写字,在我看来他是画字。他心中有一个轮廓,慢慢的把它画出来,然后反复地去做它的棱角,我觉得这个大可不必。”他显得有些激动,“近代以来,很多书物误导了大众,‘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这些都是糊弄人的。因为这个笔来回在动,你都把它重复覆盖了,这一点好处都没有!”

  “书法神采俱上,这个神来源于何处?精彩来源于何处?任何高贵的艺术,都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的,你慢慢去造作,这怎能完整?做一幅画做一个月,你能说它高贵吗?它的气都不连贯了,写一个字用半天,它的气运肯定不通的。”

  看过卫元郛写字的人都知道,他时而急雨拍打竹林,时而细蛇逶迤草丛,双眉轻抖如欲飞的小燕,五指乖巧如灵动的羔羊,而最终舞动着收笔,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快,是他创作的一个特色,而灵动是他作品的神韵,难怪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评价:元郛书法是一部美丽的精神舞蹈。

  这就是以气贯之、一气呵成的结果。“在写字的时候,你的思维首先要具备这种形象,相由心生,你是用心、用意念在勾勒,你的意念带动你的手臂将气运传达出去。如果你心手不一,肯定会慢啊!”他细品一口香茶,“当然有些人写字也很快,但是他没有法度。比如用墨,大部分人蘸点墨汁,再蘸点水,你说它写出来会是什么?首先水墨要融合、匀和,对墨的特性要认知,加多少水,用多少墨;同时用什么毫的笔,能带动什么程度的墨。我认为它都是有灵性的,你很难去量化,每个人认识不同,他在使用起来也不同。”

  尽管每个人的特点不同,习惯不同,作品的风格各异,但谈及书法的最高境界,他缓缓地总结到:“书自妙道,神采为上。”

  文化传承

  和卫元郛畅谈,总能聆听到不少智慧和感悟,在他身上有一种魏晋雅士的遗风!“书法传达着上天的一个旨意,中国的文字就是一种泄漏天机的文字。”他的这句话,更是掀起了记者无尽的好奇。

  “几千年来,汉字这一种文字,很多人都在用,不同的人都能很好地生存,这就是一种神奇!使用它,能出现作家、诗人、书法家。书法家本身就是书写汉字,他就是个书者,正因为他具有了气运,才称之为书法家,才有了生存之道,这难道不是很神奇?!所以我们要敬仰古人,敬仰上苍,是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这个。”

  中国文字是双向思维,既表音又表意,这样有利于开发左右大脑。如果很单向,首先是智力的退化,第二是道德的退化,功利心随之就增强。文字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做人做事,包括做官,古人都已经教给我们了。学了《大学》就知道了中庸之道,明白做官的道理;学了增广贤文你就长了见识;读了孝经就知道怎么孝敬父母。卫元郛表示,尽管目前电脑的普及让很多人提笔忘字,但并不必担心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会消亡,因为还是有很多人在传承传统文化,他们会进一步影响身边的人,给缺者以弥补。

  给缺者以弥补,这不仅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对艺术的理解,“艺术的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带给人愉悦,带给人启迪,带给人思索,人拥有艺术会快乐,当然从事艺术也快乐。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给缺者以弥补,就像艺术是给外行人看的。”他也更乐意通过自己的书法作品,向人们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人以启迪。

  谈及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卫元郛表示:“书法发展到今天,它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从大的结构:隶、草、行、楷、篆都已经非常完备。所以首先你要有特点,但想创新发展又特别难,你再创造也创造不到什么地方去,只能沿着这条线,就像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只能沿着规划的路线去走,瞎超车不行。”

  与此同时,他对中国书法的现状也表达了一些感慨,“这种传承也不可能很完整地传承下去,现在书法家,他都有工作,天天忙于行政事务,哪有什么心思去传承啊?!当今的书法家,真正从事书法才多少年啊?改革开放前连毛笔都买不起,九几年工资才几十块,哪有心思去练字啊?所以,中国的书法大多是老年书法,有年轻时候的功底,老了没事干就练练书法,别人都不搞了,他就成功了。”

  “首先要继承,发展看天意!所以,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写字,天分加勤奋,熟能生巧。”或许,这句话更多的则是自勉!

  德艺兼修

  卫元郛,号泰麟,男,汉族,1964 年出生,属龙,祖籍山西夏县,中国书法协会执行主席。系统经过中国书法本科、研究生、博士的高等教育,是“卫氏书学”的72代传人,中国道教全真派26代弟子……

  他究竟是怎样的人?

  在采访之前,记者曾和他有过一面之缘。其时,他在台上挥毫泼墨,如行云流水、天马行空,说不尽的挥洒,道不完的俊逸!就在那时,记者萌生了采访他的念头,但因为了解甚少,内心却一直打鼓。直至如约采访,如期重聚,品茗畅谈,眼前的他给人更多的是一种亲切和随和,整个采访过程气氛融洽、随意自然。

  谈及个人的艺术生涯,他用“无为”二字做结,将自己的从艺生涯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较为功利,而后则是静心修行,德艺兼修。“我过去非常注重宣传,现在人家都找我宣传,我都不想。但是大家都有使命,能撞到一块,就是缘分,能坐到一起就坐到一起,不能坐到一起就算了。”回顾走过的路,他显得较为坦然,“上午我那个师兄来了,我告诉他,我做的缺德事,我都记得了,我做的好事,都忘了。”

  这种转变或者顿悟,在他看来是源自长期的静悟,如果说有直接的原因的话,那就是他进入道教。在谈话的过程中,他不经意就会流露出道家的玄机,充满了智慧和哲思。

  目前,他愿意更多地游离于社会保持着艺术的独立性,潜静修心,以达艺术与心性的和谐交融。尽管在采访时,不断有热爱他作品的追随者,前来请教或求字,他都非常热心地接待,尽量满足他们,“你每写出一个字,其实都是在度人,无论有没有达到你的艺术价值,你都要有种平和的心态去满足他。因为写的都是传统文化,只要作品在他手里一天,都会带给他一种启迪!”

  临别时,卫元郛再度挥毫,疾书四字:“大道无边”。加之他所言的“修路慢慢”,或许,正囊括了他正在坚持以及未来仍要坚持的修行,无论是艺术上还是个人的内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