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照片社交应用成美网络新宠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移动,照片,社交,网络
  • 发布时间:2011-02-22 15:40
  在互联网领域,资本喜新厌旧的姿态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追逐的对象从原来的门户网站如雅虎、AOL 变成了搜索巨头谷歌,之后又成了社交新秀Facebook,以及团购鼻祖Groupon……如今,他们又找到了新的目标———移动照片社交应用。

  被资本瞄上的这一新模式能否成就一代巨鳄,还是会在泡沫中走向平淡?三家企业正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抢得先机,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条件成熟催生新模式

  2 月初,美国的两家新兴公司先后宣布获得了各自的首轮融资。一家是由曾担任Google Gmail 市场经理的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创办的Instagram,另一家是由Facebook 前高管戴夫·莫林(Dave Morin)创建的Path。

  让人感到有点意思的是,这两位曾经在对立公司工作的人,如今又站在了新的市场上竞争———他们都为用户提供移动照片社交服务。

  所谓移动照片社交服务,简单来讲就是“手机拍照+ 社区分享”模式: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应用,用户可以在拍完照后修饰照片,并将其上传至对应的照片分享网站;在这些分享网站,用户可成为其他人的好友并对照片发表评论。

  其实,照片分享网站这一模式很早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照片上载网站如Ofoto、Shutterfly 等主宰了传统互联网的照片分享市场。2004 年,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线,并于次年被雅虎收入囊中。

  之后, 谷歌的Picasa、MySpace 的Photobucket,以及Facebook 等也都开始开拓网络照片分享市场。不过,这些网站的主要载体还是传统互联网。

  然而,近年来,苹果App Store 模式风行,智能手机兴起,手机照相功能不断完善,无线带宽也得到快速提升。这些软硬条件的成熟,使以往的照片分享模式被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随时随地以照片的形式和朋友分享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模式被一些人称为“移动社交网络”。

  “一方面,人们喜欢在事件发生时马上进行分享;另一方面,目前,iPhone 4照相功能强大,无线网络速度也很快,人们再也不用为照相和上载过程发愁。”希斯特罗姆认为,此时提供该服务是水到渠成之事。

  当然,新市场总不乏参与者。在美国,除了Instagram和Path外,还有另一个类似服务———Picplz。这三项服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悄然打响了用户争夺战。

  拉开竞争的大幕

  Picplz 在2010 年5 月首次上线其Android 版本,3 个月后,iPhone 版本也正式面世。可以说,Picplz 是Instagram 和Path的“前辈”。

  用户登录PicPlz 服务后,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会被同步到Picplz 的用户主页,并自动加入地理标记。在该主页上,Picplz允许用户跟随其他人,被形象地比喻为照片版的Twitter。此外,用户还可以直接将照片发布到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 等其他社区上。

  在Picplz 上线的5 个月后,2010 年10月,Instagram 的iPhone 版应用现身苹果应用商店:用户在用手机拍照后,使用Instagram 服务就可以对这些照片进行渲染、加工;之后,Instagram的注册用户可将他们拍摄的照片发到其Instagram 的社区中或是Facebook、Twitter等网站上。当然,Instagram 一样允许用户在其社区中对照片进行评论。

  不难发现,Instagram 与Picplz 的业务模式十分类似。不过,希斯特罗姆还是从定位上区分了两家企业:Instagram更关注照相、上传、分享过程中的速度、便捷性等体验,而Picplz 则更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换而言之,Instagram 更像是一种工具,社区只是附加服务。

  不管管理层怎么理解,至少在消费者来看,这两种服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而,他们间的直接竞争不可避免。Instagram刚上线的时候,Twitter 的主席就在自己的Twitter 上,向超过100 万的粉丝介绍了Instagram。又过了不久,苹果App Store 便将Instagram 作为店里的“一日特色应用”来推荐。此外,Instagram还拉来了名人。例如,说唱歌手Snoop Dogg就成为其使用者,并上传了自己的许多照片,吸引了不少追随者。

  这些接二连三的策略让Picplz 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虽然,Picplz 更早出现,也比Instagram 支持更多的操作系统,但下载量和用户量却落后于Instagram。据介绍,在2011年1 月,Instagram的下载量达到100 万,而Picplz 只有20 万。一位用户在体验完两个社区后做出结论:在Instagram 社区照片评论数量平均是Picplz社区的两倍。

  Picplz 也承认这一差距。该服务提供商混合媒体实验室CEO 道尔顿·考德威尔(Dalton Caldwell)说,他们会很快追上Instagram。为此,混合媒体实验室近期为Picplz添加了照片特效功能,重新设计了用户界面,并改善了照片上传速度。

  此外,它俩还争相开放API,时间相差不超过几个小时。这也足见两者竞争的激烈程度。

  两家在相互攀比的时候,当然不会对Path放松警惕,虽然Path 在模式上与它们有较大的差异。

  开放还是封闭

  在三项服务中,Path是最迟上线的。去年11 月,Path 推出了其iPhone 版本的应用。它并未如Picplz 和Instagram 那样开放———可以与其他网站分享照片,而是一开始就定位于“私密的社交网络”。比如,Path规定用户最多只能设置50 个亲密无间的好友;在Path 平台中,用户不能进行评论,也不能将照片分享到Facebook等网站上,甚至不能进行通用用户搜索(用户必须知道另一个用户的邮件地址和手机号码才能添加他为好友)。

  莫林表达了他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希望实现缓慢的有机增长,而不是病毒式的扩张。我们希望将Path 打造成为一个30年的品牌。”

  虽然一些专家看好这一模式,认为“大部分人只会愿意与亲密的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不过这种封闭性还是遭到很多用户的抱怨。

  一位用户就表示,当你想让好友加入到这个网络中时,却无法方便地通过邮件或其他途径通知到他。另一位用户也指出,在注册的时候需要填写自己的手机号等私密信息,这会让用户因为担心隐私问题而不愿注册,而且该服务的一些使用条款表示私人信息可能会被用于广告营销,这怎么能不令人担心呢。

  或许正因如此,Path 的用户量也远低于比它早一个月上线的Instagram:到今年2 月,Instagram 每天有29 万张的照片被上传,而Path 上传照片总量只有200 万张。

  面对这种差距,Path 也在不断改善其功能。近日,Path宣布,用户可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好友发送“照片瞬间”,同时,莫林还表示,不排除未来会推出将照片直接发送到其他社交网站的功能。

  毫无疑问,虽然模式和定位上有差异,但是这三项服务间的用户争夺战已然打响。不仅如此,他们还面临着传统信息分享网站的竞争,毕竟他们提供的服务十分单一,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模块嵌入到其他网站中。比如,一些业界专家就指出,Twitter可能会推出自有的照片存储工具,使用户更方便地分享照片,这一工具将降低用户对Instagram服务的需求。因而,这种新模式能走多远,尚难定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