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和文化对视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和文化,对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4-06 11:01
主持|本刊记者 王颖
嘉宾|旅日作家 毛丹青
传媒人 何力
FT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中国、日本,两个一衣带水的世代邻邦。好像,在这个星球上,再没有两个民族有着那么多的过去。
可是如今,每每提到日本,我们好像很熟悉,又似乎不太了解。在我们的脑海里,大海东边的国度,除了倭寇、侵华、靖国神社,就是日本料理、漫画、日剧。概念的两个极端,交织在一起,模糊着每一个的双眼。
随着一阵剧烈的摇晃,3月11日,东瀛岛国陷入灾害中。而电视上播出的日本人民的镇静、淡然、井然有序,被自然地用作与中国人的对比。
我们要承认日本人的文明、秩序感,但中国人的内心,对日本的情感,一定是难以言说和复杂的。
这种复杂阻碍了我们去研究这个邻邦?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人甚至会忽略日本,直接将自己与美国等同起来。
千百年来,大海还是那片大海,民族还是那两个民族,但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日本,你们相互了解吗?
谁更了解谁?
主持人:你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日本?
毛丹青:20多年前,我离开北京去日本前,念了很多关于日本的书。但到了日本后,没钱去大学读书。为了生存,我只得去卖鱼。渐渐的,和鱼贩打交道的我,可能变成了他们空气里的一个分子,或者是他们书里的一页。
何力:日本作家的书,我最早看的是渡边淳一。村上春树的书显得太文艺了。再后来我比较迷恋三岛由纪夫,我认为他比较能代表日本文化,书中表现出的那种隐忍,那种把事物推向极致所带来的,可能是极致的美,也可能是扭曲的美。
主持人:你们觉得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谁了解谁多一些?
何力:我个人认为,双方对对方的了解程度都不够。这中间,两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历史,是重要的原因。知名学者余世存曾经讲过,中国人的宗教是中国人的历史观,我很赞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国所讲的所谓的因果报,就是在历史中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世界上最爱面子的还不是中国人,日本人比中国人更爱面子。日本随处可见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证明。
毛丹青:我觉得,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要超过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曾经有一次,我到一家饭店吃饭,一个日本老爷子错将牙签当作盐撒到碗里。看到一根根竖立的牙签,老爷子脱口而出“草船借箭”,可见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看看日本的汉学家数量就可以知道,双方熟悉度的对比状况。我认识的一个汉学家,专门研究五四运动,课题细到了专门研究“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时,路边的老百姓给学生送的饭,是面包还是米饭”,光一篇论文就写了两万多字。可见,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很多细节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加藤嘉一:我承认,日本人是比较适合研究细小的东西。但从我的角度观察,日本人也好,中国人也好,都不太了解彼此近十几、二十年的变化。我经常批评日本人,对秦始皇那时候的中国很了解,但从抗日战争到现在,是空的。
谁更幸福?
主持人:阪神大地震后,有观点认为日本人在遇到特别悲伤的事情反而比较少哭,他们比中国人会更多的“喜极而泣”,是这样吗?
毛丹青:我觉得这是个案吧,不具有代表性。无论是阪神地震还是这次的大地震,反映出的日本人有纪律是真的。他们面对大震不惊慌的素质,一方面得益于被称之为“岛国根性”的忍耐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有识之士为了突发灾害而事先准备的公众预案。
何力:我去过很多次日本。记得第一次去日本,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夜,我在多条地铁、城铁交汇的新宿车站,车站里挤满了换乘的人。突然间,我感到很吃惊,因为车站里除了唰唰的脚步声,什么也听不到。而且所有的脚步都很快。
加藤嘉一:从幸福指数上看,北京可能要比东京好一些。日本人在公共场合那么循规蹈矩,包括在地铁里,这个并不是大家愿意的,那是没有办法,因为日本人生活比较压抑,克制,而到了私人的空间,日本人还是比较火爆的。
主持人:这种现象,从历史及文化上看,有哪些原因?
何力:中国人做事,讲究适可而止,讲“差不多就行了”、“该放手时就放手”,讲中庸之道,讲和谐。而日本人做事,喜欢把细节抠到极致,表现在正的一面是敬业,反过来,用在不好的方面,就是“过犹不及”。中华文明是在长江与黄河领域产生的。胡兰成认为,中华的文明是世俗文明,多劳多得。春天多用点功,秋天就能多得点收成。其他的,比如说亚马逊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不会这样的。
毛丹青:日本从北海道到冲绳,各个县我都走遍了。由于经济不好,日本有很多铁路线都要废掉,每当宣布哪条线路要废弃了,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挤到那里,追忆“我的青春”、“我的初恋”。建设一条铁路,代表了现代的文明和技术,人们有悲伤、痛苦、喜悦;废掉了铁道线,代表着的是对现代文明的重新构筑。废弃的铁道线,变成了乐园,野草丛生,鲜花盛开,我称之为“废线年华”。
加藤嘉一: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集体主义,从众的心理。比如发生地震后,大家不要谈高兴的事,这时候最好一块儿悲伤。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一种典型的文化,是“潜规则”,如果不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就活不下去。
谁是参照系?
主持人:日本如今在价值观上,是多元化吗?
毛丹青:其实,日本多元化的现状,已经远远超出了十年前。很多人问我在日本是否受到当地人的歧视与排挤,我愿意用手心手背来说明:没有。有一次,我去日本一所大学做讲座,认识一个中国女留学生,她临毕业时结识了一个日本男友,之后女生回北京,却发现得了乳腺癌。这个男生立刻辞职,单身一人飞到北京,他不懂中文,拿着睡袋睡在医院,在女友手术之后买了99朵玫瑰送给她。这对异国夫妻现在就生活在北京,过着幸福的日子。
加藤嘉一:中国已经是一个很多样化的社会。
毛丹青:中国现存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日本已经不存在了。我认识一个日本人,现在在北京做板爷,就是蹬三轮车,已经八年了。其实,他是一个日本大财阀的孙子。在中国蹬三轮车,实际是在修炼“帝王学”。
加藤嘉一:富二代在日本是最不受女孩欢迎的。我本人也非常看不起。他们只有更努力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
主持人: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日本人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加藤嘉一:中国的崛起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好事,这可以增强日本的危机感,而不是还认为自己很牛。日本文化推崇的是崇拜强者的心态,当你有强势文化,他才会关注你。
毛丹青: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佳境,可以静下心来,观察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人。一个禅师说过的一句话:把你的眼睛变成一面镜子来看我,我了解你是为了丰富我自己。中国是一个最应该了解日本的民族,了解的目的是丰富我们自己的眼光。
……
嘉宾|旅日作家 毛丹青
传媒人 何力
FT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中国、日本,两个一衣带水的世代邻邦。好像,在这个星球上,再没有两个民族有着那么多的过去。
可是如今,每每提到日本,我们好像很熟悉,又似乎不太了解。在我们的脑海里,大海东边的国度,除了倭寇、侵华、靖国神社,就是日本料理、漫画、日剧。概念的两个极端,交织在一起,模糊着每一个的双眼。
随着一阵剧烈的摇晃,3月11日,东瀛岛国陷入灾害中。而电视上播出的日本人民的镇静、淡然、井然有序,被自然地用作与中国人的对比。
我们要承认日本人的文明、秩序感,但中国人的内心,对日本的情感,一定是难以言说和复杂的。
这种复杂阻碍了我们去研究这个邻邦?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人甚至会忽略日本,直接将自己与美国等同起来。
千百年来,大海还是那片大海,民族还是那两个民族,但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日本,你们相互了解吗?
谁更了解谁?
主持人:你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日本?
毛丹青:20多年前,我离开北京去日本前,念了很多关于日本的书。但到了日本后,没钱去大学读书。为了生存,我只得去卖鱼。渐渐的,和鱼贩打交道的我,可能变成了他们空气里的一个分子,或者是他们书里的一页。
何力:日本作家的书,我最早看的是渡边淳一。村上春树的书显得太文艺了。再后来我比较迷恋三岛由纪夫,我认为他比较能代表日本文化,书中表现出的那种隐忍,那种把事物推向极致所带来的,可能是极致的美,也可能是扭曲的美。
主持人:你们觉得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谁了解谁多一些?
何力:我个人认为,双方对对方的了解程度都不够。这中间,两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历史,是重要的原因。知名学者余世存曾经讲过,中国人的宗教是中国人的历史观,我很赞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国所讲的所谓的因果报,就是在历史中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世界上最爱面子的还不是中国人,日本人比中国人更爱面子。日本随处可见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证明。
毛丹青:我觉得,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要超过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曾经有一次,我到一家饭店吃饭,一个日本老爷子错将牙签当作盐撒到碗里。看到一根根竖立的牙签,老爷子脱口而出“草船借箭”,可见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看看日本的汉学家数量就可以知道,双方熟悉度的对比状况。我认识的一个汉学家,专门研究五四运动,课题细到了专门研究“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时,路边的老百姓给学生送的饭,是面包还是米饭”,光一篇论文就写了两万多字。可见,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很多细节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加藤嘉一:我承认,日本人是比较适合研究细小的东西。但从我的角度观察,日本人也好,中国人也好,都不太了解彼此近十几、二十年的变化。我经常批评日本人,对秦始皇那时候的中国很了解,但从抗日战争到现在,是空的。
谁更幸福?
主持人:阪神大地震后,有观点认为日本人在遇到特别悲伤的事情反而比较少哭,他们比中国人会更多的“喜极而泣”,是这样吗?
毛丹青:我觉得这是个案吧,不具有代表性。无论是阪神地震还是这次的大地震,反映出的日本人有纪律是真的。他们面对大震不惊慌的素质,一方面得益于被称之为“岛国根性”的忍耐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有识之士为了突发灾害而事先准备的公众预案。
何力:我去过很多次日本。记得第一次去日本,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夜,我在多条地铁、城铁交汇的新宿车站,车站里挤满了换乘的人。突然间,我感到很吃惊,因为车站里除了唰唰的脚步声,什么也听不到。而且所有的脚步都很快。
加藤嘉一:从幸福指数上看,北京可能要比东京好一些。日本人在公共场合那么循规蹈矩,包括在地铁里,这个并不是大家愿意的,那是没有办法,因为日本人生活比较压抑,克制,而到了私人的空间,日本人还是比较火爆的。
主持人:这种现象,从历史及文化上看,有哪些原因?
何力:中国人做事,讲究适可而止,讲“差不多就行了”、“该放手时就放手”,讲中庸之道,讲和谐。而日本人做事,喜欢把细节抠到极致,表现在正的一面是敬业,反过来,用在不好的方面,就是“过犹不及”。中华文明是在长江与黄河领域产生的。胡兰成认为,中华的文明是世俗文明,多劳多得。春天多用点功,秋天就能多得点收成。其他的,比如说亚马逊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不会这样的。
毛丹青:日本从北海道到冲绳,各个县我都走遍了。由于经济不好,日本有很多铁路线都要废掉,每当宣布哪条线路要废弃了,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挤到那里,追忆“我的青春”、“我的初恋”。建设一条铁路,代表了现代的文明和技术,人们有悲伤、痛苦、喜悦;废掉了铁道线,代表着的是对现代文明的重新构筑。废弃的铁道线,变成了乐园,野草丛生,鲜花盛开,我称之为“废线年华”。
加藤嘉一: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集体主义,从众的心理。比如发生地震后,大家不要谈高兴的事,这时候最好一块儿悲伤。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一种典型的文化,是“潜规则”,如果不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就活不下去。
谁是参照系?
主持人:日本如今在价值观上,是多元化吗?
毛丹青:其实,日本多元化的现状,已经远远超出了十年前。很多人问我在日本是否受到当地人的歧视与排挤,我愿意用手心手背来说明:没有。有一次,我去日本一所大学做讲座,认识一个中国女留学生,她临毕业时结识了一个日本男友,之后女生回北京,却发现得了乳腺癌。这个男生立刻辞职,单身一人飞到北京,他不懂中文,拿着睡袋睡在医院,在女友手术之后买了99朵玫瑰送给她。这对异国夫妻现在就生活在北京,过着幸福的日子。
加藤嘉一:中国已经是一个很多样化的社会。
毛丹青:中国现存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日本已经不存在了。我认识一个日本人,现在在北京做板爷,就是蹬三轮车,已经八年了。其实,他是一个日本大财阀的孙子。在中国蹬三轮车,实际是在修炼“帝王学”。
加藤嘉一:富二代在日本是最不受女孩欢迎的。我本人也非常看不起。他们只有更努力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
主持人: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日本人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加藤嘉一:中国的崛起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好事,这可以增强日本的危机感,而不是还认为自己很牛。日本文化推崇的是崇拜强者的心态,当你有强势文化,他才会关注你。
毛丹青: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佳境,可以静下心来,观察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人。一个禅师说过的一句话:把你的眼睛变成一面镜子来看我,我了解你是为了丰富我自己。中国是一个最应该了解日本的民族,了解的目的是丰富我们自己的眼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