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睡不着?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人,睡不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4-13 10:53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苏枫
飞速的经济节奏塑造了现代中国人奇怪的生物钟。早饭,从中午开始;入夜后,锦衣夜行,工作、玩乐。朝九晚五的辛苦工作后,很多职场人士的第一选择不是睡觉,而是牺牲睡眠时间投身到夜晚轰轰烈烈的娱乐活动中--由此诞生了城市午夜时分灯火通明的足疗店、KTV、台球厅、酒吧街和小吃街……
拼命工作、拼命玩乐,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拼命三郎。GDP增速越快,人类越睡不着,似乎已经成为定律。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新加坡都曾经因为GDP曲线的不断走高而睡不着觉。中国政府刚刚把今后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7%。这是否意味着,“十二五”期间,中国人会随着GDP的增速而越来越睡不着?
对此,《小康》专访了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陈彦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门诊主任医师刘艳骄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睡眠问题。
社会越发达,有睡眠障碍的人就越多
《小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睡不着、睡不好,睡眠问题到底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刘艳骄:睡眠问题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睡眠障碍首先是医学问题,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已经明确属于睡眠障碍的疾病已多达89种。全身各种器官的疾病都可能引起睡眠问题,而不良的精神刺激更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
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增加了,持续性人为地剥夺睡眠时间,导致人们出现各种睡眠问题和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精神障碍。睡眠问题、睡眠紊乱、睡眠疾病正在由医学问题变成社会问题。
社会越发达,有睡眠障碍的人就越多。美国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我们高,全美有400多家像样的睡眠中心,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现有的睡眠中心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解决睡眠障碍的需求。
史占彪:心理有问题的人常常睡不着觉,所以睡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心理问题。睡眠障碍是属于心理生理障碍--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生理障碍,类似于厌食症、贪食症和性功能障碍。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但是中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反而更愿意承认自己有生理问题。因为总感觉心理问题会被人耻笑,而生理问题会被人关怀。
睡眠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快速发展期,城市化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睡眠是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矛盾的聚焦点,所以睡眠可以作为一个灵敏的指标,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睡眠当中找到答案。吃好、睡好是人类的本能,以前没东西吃,现在有吃的,吃不好;现在的床比原来的床好多了,怎么反而睡不着?一定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冲突把它扭曲了。这是在一定阶段,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代价。
连睡觉的权利都剥夺了,
活着还有什么尊严
《小康》: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职场人都不能按时就寝。您如何看待职场人拖延睡眠时间的问题?
陈彦方: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自然生态情况。而现在的生活节奏不是天人相应的。人体有生物钟,有本身的生物节奏,白天是阳,夜晚是阴。现在很多人的生物钟都被工作或者被娱乐活动打乱了。
现在的趋势是,中国人的睡眠质量越来越不好。一个原因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所以很多中国人缺少安全感,幸福感不高。饮食、性和睡眠,是人的第一层需求,第二层需求就是安全感、幸福感。幸福感包括被人尊重、有社会归属感、个人价值能够得到承认和体现。
《小康》:很多人即便是躺下了,也睡不着,思绪翻飞。
史占彪:我们不像发达国家,这些地方制度相对完善,规则清晰,套路明确,有板有眼,所以人们活得有预期、明确、踏实、有安全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切都在变化发展之中,既要讲规则,更要熟悉潜规则,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时候灵活性比原则性更重要。因为不懂得灵活,不熟悉潜规则,可能就没有机会给你去讲规则了。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感到很多方面的不确定,因此衍生出诸多焦虑、烦恼、纠结,因而也就放松不下来,当然就睡不着了。
《小康》: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许多职场人士并非不能按时睡觉,而是有拖延工作的习惯,在白天正常的工作时间拖拖拉拉,这样到了晚上他就必须熬夜工作。拖延症为什么会在职场蔓延?
史占彪:拖延是时代的陋习。整个社会都在制造拖延。明明是一年的活,现在非要让你三个月干完。不拖延,不拖延就会得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只有拖延才能活下来。
所以要学会在应付工作和享受工作中找到平衡。我们正在共同被社会的一种力量牵引,不管作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个人,要学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面,根据自己的规律、特点,寻求科学的发展。不要纯粹迎合社会的需要,在保持社会规则,符合社会习俗的前提下,还要有自己的弹性。不要把个体牺牲掉了,去换取GDP的增速。
如果连睡觉的权利都被工作、社会责任等等因素剥夺了,人类就没有真正的尊严了。现代人的生命质量不高,我们需要唤醒自己对基本睡眠权利的尊重和关注!
中老年工作人群易受失眠折磨
《小康》: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睡眠问题?
史占彪:现在人睡不着有几个原因:有心事、过于关注自己、睡眠节律紊乱。
对一般人来说,吃饱喝足以后就出门折腾去,折腾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而对于心事过重的人来说,总想花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大的成绩,老是在琢磨和纠结,这个想的过程非常消耗心理能量,会睡不着。有时候知识分子不如农民兄弟的幸福感强,老是想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过于关注自己了。
睡眠节律紊乱的人,一会少睡,一会多睡,一会不睡,身体就会很迷茫,这主人叫我干什么呢?领导太乱,下属没法干。长期生活不规律,睡眠会受到影响。
陈彦方:中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罹患群体。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关注中老年睡眠”的主题,以唤起全社会对该群体睡眠健康的重视。
中老年工作人群失眠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作及精神压力大、作息无规律、各类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长期失眠导致精神萎靡、情绪不稳、生活和工作质量下降等。
《小康》:根据调查,职场人士的“睡不好”主要表现为起床后疲倦、多梦、睡不踏实、缺少深度睡眠和入睡困难。这些外在的表现能说明什么问题?
史占彪:还是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所致。解决方法是减负。入睡困难跟焦虑有关;睡时多梦跟神经衰弱有关;早醒跟抑郁有关。紧张不安、提心吊胆、焦虑、纠结、郁闷、无聊……这些现代人的通病都会导致睡不好。
睡眠专业医师少,睡眠研究落后
《小康》:普通人如何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
陈彦方:早晨起来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是昨天我睡好了吗?二是,一觉醒来,昨天的疲劳恢复了吗?三是头脑清醒吗?四是,我对今天充满信心吗?
普通人的失眠有两种:一是正常心理反应造成的,比如有人中彩票后突然睡不着;二是有些白领、官员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睡不好,这是比较长期的,多数属于亚健康。
在医学上,衡量睡眠问题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疾病有四个标准:一是症状标准:入睡困难,半小时内无法入睡;易醒;比平时早醒一小时以上;或自己对睡眠的质、量感到不满。二是严重标准:自己感到痛苦、感觉失眠明显影响了自己的社会功能。三是病程标准:每周至少三次失眠,持续一个月,就属于疾病。四是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睡眠问题。
《小康》:很多人对睡眠问题有误解,认为只有睡不着才是睡眠问题。请问医学界对睡眠问题和睡眠疾病的区分?
刘艳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现睡眠问题,这种睡眠问题并不等于睡眠疾病,出现睡眠问题的几率大概在40%~45%左右。从事行政管理的或者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大概有1/3左右都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甚至睡眠紊乱,很多人需要长期吃安眠药。
《小康》:作为个人,如何为自己营造良好睡眠?已经出现问题的如何治疗才科学?
陈彦方: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石。医学实践证明,拥有健全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营养的膳食等,是营造良好睡眠的基本要素。
一要学会睡子午觉,就是中午后最好小憩一会。二是晚上11点以前要睡觉,因为11点后人的内分泌等都会变化。三是建立、营造睡眠小环境,床就是用来睡觉的,不要在床上打游戏、工作等等。
出现失眠问题后,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在个人在出现失眠问题后滥用药物的情况比较严重。要正确使用药物,吃安定类药物要有医生的指导。
失眠症的治疗应该是心理治疗结合躯体治疗,是内科、神经科、精神科等等科室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诊疗程序。
《小康》:从宏观角度看,目前中国在睡眠研究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刘艳骄:我们国家的睡眠医学的专业医师太少,真正进行过系统培训的睡眠专业医师不足5000人,面对日益增长的睡眠障碍,我们有些措手不及。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专业的睡眠医学科或睡眠中心。我们目前的睡眠中心,基本上都是医院自己搞的,现在基本上是这个科挂一点那个科挂一点,神经科、呼吸科、针灸科、中医科、心理科,都在看睡眠障碍。睡眠中心在中国是一个灰色地带。
从学术的角度,中国比国际上落后10到20年,对睡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很少,面对国际上蓬勃发展的睡眠医学,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的培训;科研管理机构要增加睡眠研究的科研经费;医政部门在开设睡眠医学科或者睡眠中心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政策支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