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的困惑与出路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保障性住房,困惑,出路
  • 发布时间:2011-04-13 12:40
  保障性住房不是“空中楼阁”,就像少数民族的“千脚落地房”一样,它们的“每一根神经”都需要实实在在地“扎根”在土地和资金上。土地和资金,是为保障性住房“保驾护航”的“两员大将”

  文|《小康》记者鄂璠北京报道

  未来5年,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将达到3600万套,今年建1000万套,明年建1000万套,后面3年还要建1600万套,使全国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从2011年“两会”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交流时,传达出政府的这一坚定决心时开始,就不断有人猜测、憧憬、寄望于5年之后的景象,也许到那个时候,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享受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从诞生之日起就难逃配角命运,如今面临“翻身”机遇,谁又能够承担起保障保障性住房的重任呢?围绕这些待解的现实难题,“两会”期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支招,媒体则穷根究底不断追问,房地产商和专家学者在微博上各抒己见,让“保障性住房”成为今年最热的话题。

  为1000万套立下的“军令状”

  时间进入到2011年3月,天津市民黄志强和老婆把生活调成了“两会模式”,因为学文科的女儿快要参加高考了,因此夫妇俩比平时更加“敏感”地关注着各种重要的时事新闻。3月5日上午,黄志强和老婆一早便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直播节目。

  顾不上吃饭,黄志强在小本子上帮女儿记下了这样一段话:“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其中在2011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

  在黄志强看来,这些内容即便对女儿的高考复习没有任何帮助,也非常有意义,因为无论是对于他“经营”的小家庭,还是对于他所在的国家来说,“这都是一件大事。”

  去年,45岁的黄志强选中了位于天津市东丽区津滨大道南侧的一处限价商品房。他一直想给女儿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是眼看着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黄志强只得“转移目标”,把购买保障性住房作为实现自己和家人愿望的捷径。

  “我把两限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都研究了一遍,最后根据自己家的条件,将目标锁定在限价房上。”黄志强介绍说,他满足具有天津市市内六区户口、家庭上年人均收入低于3万元、家庭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等条件,于是递交了申请,经过住房核查、收入核查、公示、发证等一系列环节,终于可以购房了。

  津滨大道是横贯天津市区东部的一条重要纽带,周边的普通商品房每平米的均价早已突破万元,而黄志强看中的嘉春园限价商品房项目每平米的均价不过6000元左右,“不仅价位吸引人,户型和周边配套也都不错,等女儿高考结束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准备迁入新居了。”谈到不久后的新生活,黄志强露出幸福的神情,“未来几年,像我这样能住上保障性住房的人会越来越多!”

  黄志强对保障性住房的信心其实来源于“两会”前的一则新闻。2月24日,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级政府签订了今年的《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将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这份被业内称为“军令状”的目标责任书称:“各地必须在今年10月31日前开工,否则主要领导将遭到严厉处罚。”

  军令状下,则是各地方官员们的决心。

  像黄志强一样的天津市民可以放心的是,他们的市长黄兴国在两会期间表示,未来5年,天津要建40万套保障房。这位市长还说:“住房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商品的属性,一种是民生的属性,政府必须重视其民生的属性。”

  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则表示,重庆市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满足200万居民的需要。重庆市去年保障房开工建设50万套,竣工30万套,均占全国总量的10%。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谈到要加大保障性用房落实力度时说,“我们的预期要能够覆盖20%左右的人,这样能满足低收入和住房困难者的住房需求,江苏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按照现行的保障标准,做到房等人,而不是人等房,当然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个标准和水平会有所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长黄华华介绍说,“我们计划今年全省建设保障性住房包括棚户区改造31万套,省财政要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

  各省市主要官员面对军令状的表态和行动,在未来五年将逐步得到验证。

  谁为保障房“保驾护航”?

  保障性住房不是“空中楼阁”,就像少数民族的“千脚落地房”一样,它们的“每一根神经”都需要实实在在地“扎根”在土地和资金上。土地和资金,是为保障性住房保驾护航的“两员大将”。

  大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何而来?全国“两会”期间,住建部的几位官员就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方面问题答记者问,媒体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与“资金来源渠道”有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回答称,在拟定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标任务时,就做了一个大致的测算,年度投资大概在1.3万亿到1.4万亿之间。

  按照1.3万亿的资金数量,齐骥进行了进一步分解:经济适用住房和两限房的建设资金,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在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时候,市县人民政府要无偿地划拨土地,这部分土地的成本,虽然没有算在直接投资当中去,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这样算下来,完成今年1000万套的任务,有8000多亿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来的。剩余的5000多亿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齐骥说。

  中央政府的决心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充满了信心,他们积极为“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宏伟目标出谋划策。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毛小平称,把保障房从图纸变成实物重在执行力。有人测算,若以每套保障房7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设成本2000元估算,共需投资约1.4万亿元。江苏省今年的任务是39万套,算下来平均一个地级市有几万套,投资要几十亿元。“应该多渠道筹资。”毛小平建议,一是有信贷专项支撑;二是财政,包括预算内财政和土地收益;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让有钱的企业投资。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则再次提出保障房融资制度,他一直认为,保障房通过收取房租,可以形成地方政府的良性资产,因此资本市场会感兴趣。保险资金对保障房建设的热情为这一论点做出了有力的例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的观点与李稻葵不谋而合,他也在提案中建议,利用保险资金支持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挥保险资金改善民生的作用。

  管好保障房

  1000万套保障房要完成的不光是“数字”,还有“品质”。既要建设保障房,又要管好保障房,让它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更需要它的家庭服务。

  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真的就能让“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变为现实吗?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小康》记者说出了他们的困惑与担忧。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对目前的中国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安全并充满活力的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原则不应是限制购买,而应该是大部分住宅不允许通过买卖转手来获取利润,这部分住宅既包括政府兴建的保障房,也包括大部分规划容积率较高的商品房,它们应该占到住宅供应量的85%。只有剩余的15%高档住宅,可以成为自由买卖的奢侈品或投资品。

  蔡继明并不认为大幅度增加保障房供应具有可操作性,“在房价已经高到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的情况下,城市人口的大部分都只能排队等候保障房,这样的供求结构不发生根本改变,政府想通过增加保障房的供给来解决房地产难题是不现实的。”在蔡继明看来,商品房过高的房价所构成的系统,无法支持足够数量的保障房供应,国务院所下达的保障房指标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

  “2010年5月,住建部与各省市签署2010年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00万套的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年底前住建部宣称,全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但在2011年元月发布的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绝大多数省市都没有公布2010年保障性住房的开工数量,相当一部分省市只公布了”十一五计划“的五年间政府在住宅建设方面的数据,其中包括为多少万户提供了住房补贴,概念已经被严重扭曲和偷换了,而真实的情况却是,2010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很多还处于‘零开工’状态。”蔡继明对保障房建设的隐忧直言不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董事长、总裁、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于炼则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艰巨”。让于炼担忧的是,到目前为止,保障房覆盖率还不到8%,即便“十二五”期间能如愿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也仍然局限在20%。在2009年“两会”期间,于炼就曾建议政府提供“零租房”,他解释说,所谓“零租房”就是政府不收房租,让困难群体能享受到无租金住房待遇。他还建议,各地的经适房不要再建了,要多建廉租房。今年,于炼再次建议要针对特困群体推出“零租房”。

  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述的“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并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房的主体”,于炼表示赞成,“我们要重视一个现实,截至现在,我们的自有住房率已经达到80%,租赁住房率居然不到20%,而发达国家的自有和租赁的比例大约是各占50%,所以我们在今后发展的历程中,产业调整的历程中,可能逐步使租赁住房率的增幅要高于自有住房率的增幅。”

  与官员、专家、学者不同的是,老百姓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担忧是对能否公开、公平、公正地出售、分配保障性住房的忧虑。“如何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蛋糕’分配公平公正,杜绝‘开后门’现象,关键是制度设计先要堵住‘后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在“两会”期间专门到位于北京鹿海园的公租房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他认为,在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过程中,必须警惕集资建房死灰复燃、开豪车买保障房等问题,国家应尽早作出顶层设计“防患于未然”。

  (《小康》记者苏枫、张志亦有贡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