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野浩二:只要破釜沉舟,一切还来得及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矢野浩二,破釜沉舟,还来得及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4-13 10:55
文|《小康》记者苏枫
矢野浩二:
出生于日本大阪,目前是北京金色池塘影视公司的签约演员。出演过《走向共和》、《记忆的证明》、《小兵张嘎》等。
虽然距离日本地震过了一段时间,但在中国发展的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却丝毫不敢松心,每天不管是在拍摄现场还是演播厅,都通过手机新闻关注着日本地震的情况。
矢野浩二外表俊朗,性格温和,但温和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爆发力以及承受力。这种“力量”常常体现在他在中国发展,面对各种压力时,那种坚定的自我坚持;最近则体现在日本地震后他为募集善款、呼吁各界关注灾区而四处奔走。
3月的一天,浩二坐在自己工作室的椅子上,穿一身灰衣,戴黑色毛线帽子。与《小康》记者一起采访他的日本女记者三宅玲子,也是一身黑灰色。这是身在中国的日本人哀悼遇难同胞的一种方式。
预先做好“万一”发生的准备
地震发生当天,浩二正在杭州外景地拍戏,刚刚听到地震的消息他还比较平静,因为从小到大,他经历过太多次地震了。
浩二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家乡大阪经历的七级地震,在剧烈晃动后,老师带领他们跑到了学校附近的避难所,那里可以提供住处、水和食物,大家还可以交流信息。老师当时告诉他,面对地震,最重要的是冷静、不要慌乱。
那一次的避难经历给浩二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官方一直很重视对民众的防灾训练。浩二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读的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避难训练活动,这种训练一直持续到浩二成年后。每次训练,大家都会按照之前的计划有秩序地分楼层慢跑到运动场,然后听从指挥。浩二的家里,也会像每个日本普通家庭一样准备一个急救箱,里面备有饮用水、压缩饼干、药品和收音机。“大自然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往往很难预测,所以预先要做‘万一’发生的准备。”
这次日本大地震伴随核泄漏的情况,令浩二始料未及。他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前刚刚给师傅打了一个电话,他的师傅是日本千叶县知事。千叶县位于东京东部。日本地震发生后千叶县一家炼油厂着火,现场一片火海。地震后,浩二的师傅几乎没睡过觉,声音听起来很疲惫。师傅说:“面对大灾难,大多数老百姓表现得非常坚强和忍耐,大家很整齐地排着队,让老人和孩子优先分配食物。中国救援队也到了,请帮我告诉中国的朋友,我们非常感动。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浩二的师傅正在做资料,整理千叶县的救灾经验,供其他地区和国家将来使用。
最近,浩二和许多人一样,每天都关注地震与核泄漏情况,并马不停蹄地参与各种活动:震后第二天,他给联合国基金会捐款;3月21日录制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专为地震制作的特别节目;之后,又参加了日本大使馆的赈灾活动。
云南的好朋友在地震发生后给浩二打电话,让他把家人都接到云南自己家里,这让浩二很感动:“地震让日本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是这让我更加珍惜这个地球。每个人的心可能看不到,但是相互的关爱是真诚的!这次地震后好多中国朋友说‘日本,加油’,很短的话,但里面充满了很深的感情。只要破釜沉舟,发挥出人类潜在的力量,现在一切还来得及。”
曾经的“鬼子专业户”
“破釜沉舟”是浩二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成语,也是他在做演员的20年间,在种种坎坷中用时间践行的对自己的诺言。
19岁高中毕业后,浩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阪的一个酒吧里做调酒师。一次,一个熟客对他说:“浩二,你窝在大阪会有什么出息呢?去东京当演员吧。”浩二想,“当演员应该很不错,不如到东京试一试”,于是,马上辞掉了工作。
1997年,23岁的浩二来到东京,跟一家演艺公司签约。虽然是个演员,但常常没戏可拍。有一次他站在地铁站台,看着长长的轨道,一刹那间有跳下去的冲动。但是他转念一想,“如果跳下去,自己的尸体肯定会乱七八糟,非常难看,那就完蛋了。与其那样,不如,还是辛苦地活下去吧!”
浩二回忆起东京的那段生活,最大的感受是紧张、压力大。“那个时候挣的特别少,租的房子特别小,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不能做饭,也不能洗澡,用的是公用厕所。每个月工资只有3万日元,而当时上班族的平均工资是20多万日元。每天一睁开眼睛,我就想,今天要怎么才能活下去?”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有一天在东京火车站,浩二刚刚去大阪拍戏回来,演的是一个黑社会老大。他回忆道:“那天状态很好,只拍一条就过了,所以马上坐火车回东京。因为自己还在演黑社会的状态里面,不屑地、挑衅地看了一眼对面的三个年轻人。人家马上就不高兴了,三个人冲过来打我一个人,对我拳打脚踢。火车站里人很多,人来人往,多得就像北京的西单街头一样,但我被打了好久,都没有人管。终于有两个火车站工作人员过来,说了一句:‘你们,不要打了。’之后,居然转身就走。后来有个大学生见义勇为,过来说了句公道话:‘你们三个人打一个,太不公平了!’接着他把我送到我家。我当时鼻青脸肿,很惨。”
回首过去,浩二觉得“年轻时遇到各种各样的坏事情,现在都过去了”。东京这个城市的冷漠让他感到失望,他决定来中国发展。
2000年,浩二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的他,几乎没有朋友、没有工作、没有钱,对中国的唯一了解是看过动画片《大闹天宫》,完全不会讲中文的他,在茫茫人海中倍感孤独。一个中国朋友送浩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破釜沉舟”。这个朋友告诉浩二,破釜沉舟的故事来自《史记》:公元前207年,项羽的军队与对手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项羽大胜。
讲完这个故事,朋友说,浩二,你现在到了必须破釜沉舟的时刻!
当时的浩二被这个古老的故事深深吸引,不会说中文,就天天躲在帽儿胡同的家里看《新闻联播》,苦练中文的同时,寻找拍戏机会。
浩二的家乡大阪是一个在日本出名的充满幽默感和快乐的地方,大家都很爱笑,但是刚刚来中国,他却总是苦大仇深地扮演“日本鬼子”,甚至被称为“鬼子专业户”。
浩二在中国的第一个“鬼子形象”是在《走向共和》里扮演明治天皇。“来中国8个月之后,《走向共和》的摄影师池小宁,也是当时我在中国仅有的三个朋友之一,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正在拍一部戏,里面需要日本人的角色,让我去试一试。”
浩二的命运在这时开始发生了转折。《走向共和》之后,他在《记忆的证明》中扮演了一名富于涵养、充满人情味的日本军人冈田。这次,浩二扮演的“日本鬼子”,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片,而是全面地展现一个人面对战争时的复杂情感和人性纠缠。
这是浩二第一次拍摄战争片,至今难忘:“拍戏时由于过于投入,手被扎出了血我都不知道。导演发现桌上、地板上都滴着我的血,他一叫停,我才感到疼痛。”
浩二的理想
《记忆的证明》播出后,日本媒体对矢野浩二有激烈的批评。之后他在《小兵张嘎》中出演日本鬼子斋滕,更是在日本引起了巨大争议,虽然有褒有贬,但总算有了批评之外的、认为应该正视历史的另外一种声音。
对于来自自己国家的攻击,浩二说,“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定都对和平充满着强烈的渴望,但是少数日本人却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对此我感到非常惭愧。错误的事情终究是错误的。”
面对种种来自日本的指责,浩二曾经觉得非常委屈,“日本的老百姓,很多人都不认识我。大部分这样的批评和偏见都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我的经历和我这个人,他们只是武断地想:‘浩二,在中国,演鬼子!’但只要他们知道我的理想和努力,就会理解我。”
有日本人骂他是“卖国贼”,有中国人骂他是“鬼子”。身份认同的尴尬其实一直与浩二的发展如影随形,但他一直在学习慢慢消化和排除干扰,认真工作。
浩二来中国后养成的习惯是,每周定期给朋友发一条祝福短信,这让收到的人感到非常温暖。
“刚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是因为自己生活非常不稳定、非常动荡,每周发个短信向朋友汇报一下,意思是‘浩二还活着,还没死’。”这个习惯保持了十年,是浩二自己“人生的坚持”。
去年秋天,女儿出生后,浩二觉得自己更有责任感和动力了。“不管工作多么辛苦,只要回家见到宝贝,什么辛苦都忘记了。抚养孩子的成果就是能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充实感。将来,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她毫不隐瞒地对我说出来。然后,我会尽可能面对这个问题冷静地为她考虑,给她提建议。最后呢,还是希望她自己克服这些困难。我随时在她的身边,实在不行的话,会准备把救她的缰绳扔过去。”浩二微笑着,“希望我成为这样的爸爸。”
十年前,刚来中国的时候,浩二的理想是能够养活自己,吃饱穿暖、有戏拍;五年前,浩二的理想是能够扎根中国,娶个老婆,生个孩子。如今看来,浩二的这些理想,已然已经实现。现在,矢野浩二的理想显然又进了一步--浩二计划今年夏天在中日两国同时推出自传《管道》,内容包括浩二在东京八年的奋斗故事和在中国十年间的坎坷经历,这个书名寓意“桥梁”,是好朋友汪涵帮他取的,“管道”,代表了浩二的“新理想”,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地工作,成为中日两国沟通的桥梁,消除中日两国之间的偏见和误解。
这本书在日本出版后,也许又会掀起一轮争议,但今天的浩二觉得自己可以坦然面对,“首先是让更多的普通人知道中国的情况,了解中国也了解自己的国家,这是第一步,也是我给自己的任务。”
浩二透露,自己的女儿已加入了中国国籍。不知,这算不算期待成为桥梁的浩二,实现人生“新理想”迈出的一步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