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靖边古城 大西部特有的悲凉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陕北,靖边古城,大西部,悲凉
  • 发布时间:2011-07-11 15:27
  在陕西省北部,有一个名为“靖边”的地方,由于正好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荒漠的过渡区,靖边就有了南丘陵、中梁峁、北沙滩这样的格局。

  虽然僻处塞外,但靖边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特殊的自然环境、勤劳朴实的人民,造就了靖边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里既有能与美国“波浪谷”相媲美的红砂岩峡谷,也有无定河边历经沧桑变化的大夏国古城。这里的人尽情挥洒着生命的热情,在西北古道上,把“信天游”唱得响彻天宇……

  红砂岩峡谷

  山岩拥有波浪般柔美的纹路

  地处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帕利亚峡谷,由于连绵起伏的山岩都拥有波浪一般柔美的纹路,所以被人们称为“波浪谷”,正是那些奇特的外观,让波浪谷成为了全球摄影家的宠儿……实际上,这样的奇景并不仅仅只是在美国帕利亚峡谷才会独有,在中国的陕西省,也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媲美,那就是位于靖边县的红砂岩峡谷。

  红砂岩,又被称为“红石红”,大多出现在我国中南部,西北地区分布极少,而像靖边这样的红砂岩精品则更是罕见。靖边的红砂岩位于该县东南方的阎家寨附近,方圆约1平方公里。虽然面积不大,但岩体纵横,沟壑错落,很是能给人小中见大、气象万千的感觉。

  陕西靖边县的红砂岩峡谷,经历了千万年的雨水洗涮、暴日灼晒,放眼望去,到处是西部特有的悲凉:遍地都是沙砾和红岩的地域上,寸草不生,如同混沌、蛮荒的史前世界,甚至那些坚硬的石头,也被风雨削凿成了各式各样的形状--或者像野马扬鬃,奔腾不已;或者如同猛兽昂首,怒嚎问天。

  除了山和石之外,峡谷地面上的红砂岩也被岁月镂刻出来一条条纹路,看上去像海面上凝固的波涛,或者像画中人物衣袖的皱褶。但是,这些红砂岩是脆弱的,倘若你弯腰拾起一块岩石握在手心,只需要微微地一捏,砂岩就会碎裂得如粉似尘,而那千万年的造化也就顷刻间在你的掌间化为乌有。

  在红砂岩地貌的中央,就是那条极深的峡谷--峡谷像是被人用利斧劈削过一般,冷不丁地呈现在面前。峡壁之间宽约50多米,深不见底,即使是趴在地上向下窥探,你也会感到头晕目眩、不寒而栗……

  无定河边

  匈奴人最后一个王国的都城

  靖边县内有一条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河流:无定河。许多战争,就发生在无定河的两岸。时至今日,在无定河的北岸,还矗立着一座荒凉的古城“统万城”,它曾经是匈奴人最后一个王国--大夏国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对边境的匈奴采取铁腕政策,匈奴人一度被迫撤出中原,退至阴山以北。西汉时期,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并建立起来一个庞大强盛的草原帝国,时刻威胁着汉王朝的边境。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数次北伐,屡建奇功,匈奴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中出现了一位强悍的领袖赫连勃勃,他率领族人重新统一了草原各部,然后倾全国之兵打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了匈奴人的最后一个王朝--大夏国。

  公元417年,赫连勃勃决定在无定河旁建造统万城。于是,动用了10万民夫,历时5年,日夜不息,才最终将统万城建成。在修建的过程中,赫连勃勃委派一位叫做叱干阿利的人担任监工。遗憾的是,这个叱干阿利是赫连勃勃最凶残的战将,他干出的事残忍不已--每修造一段城墙,叱干阿利都要用铁锥去扎一扎,如果铁锥扎不进去就有奖;如果扎得进去,就要杀死工匠,将此段城墙拆了重筑,而且还要把工匠的尸体也筑进墙里去。

  尽管统万城固若金汤,牢不可摧,但它的建造者还是没能靠它守住天下。由于赫连勃勃的统治过于残暴,大夏帝国最终只是昙花一现。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在统万城里,北魏太武帝乘机起兵讨伐,并于两年后攻破统万城,从此大夏亡国、匈奴覆灭。据说当北魏士兵攻破统万城时,他们从城中缴获的战马多达30万匹。而宫殿内部的奢华让北魏太武帝都目瞪口呆,他环顾左右群臣说道:奢侈到如此程度,怎能不亡国灭族?

  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三合土”工艺进行夯造,因此城墙异常坚固,而那种三合土法,在现代建筑中仍被广泛使用。今天,当人们在城墙下驻足,只需要轻轻触碰一下,那种冷酷、坚硬的感觉便会从泥石土块上流溢出来,瞬间流遍你的全身。

  千百年来,统万城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唐代诗人陈陶在边塞诗《陇西行》中说到:“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短短的四句七言,道尽了这里烽烟不断的往事。

  到了宋代,因迁徙至此的羌人经常在统万城一带集结闹事,北宋朝廷为了防止他们割据称雄,下令移民毁城。于是,坚固的统万城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只留下一截干枯的城墙和一段苍凉的历史供后人凭吊。

  西北道上

  悠悠的信天游和幽默的跑驴

  不知从何时开始,靖边陕甘道上出现了马帮、脚夫,他们靠往来贩运货物养家糊口。这些人常年在外,见多识广。天长日久,便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添加上自己的许多想象,即兴编成歌来唱。再后来这些歌曲就有了名字--“信天游”。

  靖边信天游大多两句一段,一首长的信天游可达数十段。歌者演唱时,往往能一段一调,绝不重复。在电影《黄河谣》中,清楚地记录了马帮、脚夫们即兴创作信天游的过程,面对眼前的荒凉寂寞,他们幻想着“花鸟鱼虫”,幻想着“风花雪月”,并将这些美好事物统统化作歌声来表达,歌声回环亘古,响彻天宇。

  如今,马帮的时代已经过去,陕甘道上不再需要运货的脚夫四处奔走,但靖边的信天游不但没有消失,歌唱的队伍反而在不断扩大。不仅如此,信天游也从最初歌者一人的朗声高歌,发展成为靖边庙会上的登台表演。

  当然,除了信天游之外,靖边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靖边跑驴”、“踢鼓子”等。“靖边跑驴”是庙会上的传统节目--往往由两人表演,其中一人手执驴形道具,扮作骑驴妇女;另一人则扮作赶驴人,表演中两人插科打诨,往往还穿插着滑稽的舞蹈,诙谐迭出,让人忍俊不禁。跑驴究竟源于何时、何地,至今已不可考,只知它如今已流传出去,一直传到更远的乾县、榆林、延安等地。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靖边才显得不那么落寞、冷清,充满特有的生机和韵味。

  文万刃冈 图 郑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