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那桶传奇 滇藏分界线上的隐秘村庄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秋那桶,传奇,滇藏分界线,村庄
  • 发布时间:2011-07-11 15:40
  秋那桶是云南沿怒江前往西藏的最后一个村庄,属丙中洛乡管辖,离丙中洛17公里,再往北80公里可以抵达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传统意义上的秋那桶,怒、藏两族杂居,全村人都信奉天主教。

  随着著名导演田壮壮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的传播,从丙中洛通往西藏察瓦龙的这条茶马古道渐为人知。在2004年修通公路之前,它被称为“云南最后的茶马古道”。而秋那桶作为滇藏分界线上的村庄,同时也是天主教在怒江的最远传播地,承载了历史与现实、宗教与文化的交融。

  在这条云南最后的茶马古道上,自然与人文辉映;在这条隐秘的传教士之路上,历史与现实交融。田园风光,淳朴民风,教堂歌声,还有位知书达理的“和平大叔”……只要你深入,肯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出生地:隐秘的传教之路

  1626年,人们进入西藏古格王国首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挂在山腰上闪闪发光的十字架。但接下来的200多年,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不断遭到驱逐,教堂被捣毁,教徒甚至沦为奴隶。进入西藏的通道受到严密监控。

  1852年,法国传教士罗勒拿乔装打扮,从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沿怒江北上,潜入一个叫做秋那桶的怒族村寨。他发现,有一条来自东方的山脊,向西笔直延伸,山背后就隐藏着他苦苦寻找了8年的西藏王国。于是他翻山进入西藏察瓦龙,租用崩卡山谷建立传教据点。1865年,西藏芒康喇嘛持枪攻打崩卡教堂(史称“崩卡事件”),才建起一年的秋那桶简易教堂也受到冲击,30岁的传教士吕项为了掩护教友先走,在过怒江溜索时不幸被追来的喇嘛用枪击中,22天后才在下游找到尸体。另一个传教士毕天祥率领众教友逃到澜沧江边的维西境内,买地垦荒、筑房、建教堂,形成一个小村,以教友团体名命为“茨古”。

  1888年,德钦的传教士任安守来到碧罗雪山东面的白汉洛,建起怒江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教堂,其间他也曾取道秋那桶去察瓦龙传教,却再次遭到武装喇嘛追杀。1905年,维西掀起反洋教浪潮,此后再发“白汉洛教案”,包括茨古、白汉洛在内的碧罗雪山10座教堂被捣毁,两位神父身亡。任安守砍树枝当溜索板成功逃脱。清政府出面后,教会和教友获得赔偿,任安守在贡山大展宏图,并重回秋那桶。就这样,吕项神父死去半个世纪后,十字架在他倒下的地方再次竖起。任安守花3年时间建起一个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教堂,颇为壮观,但他至死都无法逾越山顶的那条分界线。

  传教士们想要进察瓦龙,察瓦龙的马帮也想着要出来,因为这里四面环山,封闭隔绝,必须依靠马帮从外界驮运生活物资,而丙中洛离它最近,于是渐渐形成一条茶马古道,通过这条古道,察瓦龙的贝母、黄连、陶器,盐井的盐,与丙中洛、贡山的粮食、土布、棉线等进行交易,并前后延伸至西藏和云南腹地。相比西双版纳-大理-德钦-西藏和四川雅安-康定-西藏这两条传统的茶马古道,它与上述的传教之路一样隐秘,鲜为人知。

  民国时期的一天,从山那边下来一个高大结实的长头发藏族青年,他叫次称德巴,是察瓦龙瓦布村马帮的赶马人。途经重丁教堂时,他喜欢上了帮神父洗衣做饭的藏族姑娘阿达。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本来家住德钦县巴东村,巴东教堂神父李文增被调派到重丁,雇她带路,最后便留了下来。

  在李神父面前,两个藏族青年宣誓成为夫妻。当神父再被调派至秋那桶时,这对夫妻也大约在1943年来到这里定居,用三四十块大洋添地两亩。大家都来帮忙建房,夫妻俩把从盐井带来的砂盐送给他们。这时,他们唯一的孩子一岁了,藏名叫顶珠,后取汉名“和平”。

  童年和少年:父亲失踪,神父过世

  往怒江和秋天的最深处上溯,秋那桶就坐落在滇藏交界处耸拉勒卡雪山下一块狭长的缓坡上。一千多年前,土著民“阿怒”(贡山怒族)就在这附近居住。喇嘛教从西康省(现四川省)德格经维西康普传入丙中洛后,一些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陆续迁徙而来,那时候,秋那桶因隔着高山险水,还只是个信仰原始自然宗教的怒族聚居村。

  但几个世纪过去,秋那桶受藏文化影响渐大,人们跳的是锅庄,唱的是藏歌,喝的是酥油茶。相比怒江其他怒族,他们除了住木板房,还有藏区普遍的夯土墙房,二楼住人,一楼养牲畜,上下楼梯也是藏区常见的独木梯,上面砍成一个个脚蹬。山下尼打丹村刚落成的教堂,也特意做成藏屋风格。

  周日下午,68岁的和平送走做礼拜的教友,关上教堂的木门,坐下来,抽着烟回忆说,他父母刚迁来时,藏人很少,父亲跟随村里20多户怒族,从喇嘛教改信天主教。父亲没有因为是外来族群而受到排挤。至于民族之间的争斗,和平只听说喇嘛教刚进丙中洛时曾受到过土著民的攻击,但被喇嘛施展法术用芋头击退,从此大众折服。另一件事是在1949年初,发生了一场丙中洛和外乡群众的械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才消除了隔阂,促进了民族团结。

  和平的少年时期,正值新旧政权更替,外界动荡也波及山村。1949年10月,贡山才解放2个多月,反动土司和残匪突袭县城,自卫队长带伤撤至秋那桶教堂躲藏,被人出卖遭杀害。1950年和1959年,解放军两经秋那桶沿茶马古道入藏。

  1958年大跃进时,村里多人被抓,包括和平后来的亲家余新民的父亲。他是德钦县的藏人,曾随解放军入藏做翻译,解放后定居秋那桶,常去察瓦龙为村供销社收购药材。他被抓的原因,据说是与察瓦龙土匪有勾连,因此入狱3年,后平反。另一个说法是,他父亲是富农。但余新民觉得委屈,自己到20岁才穿上第一双鞋,喝的是包谷稀饭,可能仅仅是因为房子建得稍大了点。

  对和平来说,最大的伤害是在1951年他9岁时,父亲带马队去察瓦龙再没回来。那时,他的父亲已从8年前迁来时的赶马人成为了马锅头,常年行走在滇藏之间,最远去过拉萨和大理。他给儿子的印象是:“喜欢流浪、做生意、交朋友,话多,风风火火,走路很快。”

  父亲一去不回,和平自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对这段往事,他所谈不多,猜测父亲也许流浪成性,也许是新政权让他害怕,才这样不辞而别。母子俩没有去他的老家寻访,母亲也没再嫁人。30年后,他的亲戚才传话过来,说他的父亲在1962年赶马途中被坏人杀害。

  对母亲而言,另一个打击是1958年她追随多年的李文增神父去世。和平记得,这是个温文尔雅,走到哪里都跟人主动打招呼的老人,是四川康定的汉人,藏语很好,每年冬天农闲时节都教孩子们学藏文,用藏文念经、唱歌,而且把几个村民送去茨中、康定的神学院求学,回来后再教村民藏文。直到1953年山下村里办起小学,藏文教育才停止。13岁的和平开始读一年级,他的汉名就是丽江来的汉文教师取的。

  李文增因为是中国人,所以没有像西方传教士那样,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即被要求离境。他在87岁时去世,被安葬在教堂东侧。更大的坏消息是,所有宗教信仰从这年开始被禁止,秋那桶教堂的四合院被村公所、供销社、村小学占用。这时,3年级的和平无心读书,跑到母亲的老家德钦巴东村玩了一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过藏家故乡。

  青壮年:和蔼的教堂管理员

  1961年,19岁的和平与小他一岁的同村怒族姑娘结婚。生产队为他们证婚,给前来祝贺的亲友每人发一支烟、两颗水果糖,大家坐在一起吃点瓜子,这婚就算结成了。

  “文革”中,教堂和神父的墓被夷为平地,埋在村西山上的天主教徒墓地也被推平用来种包谷。直到1979年国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村民开始聚到教堂遗址上建起的村集体仓库里做礼拜。1988年,秋那桶再迎神父,对方是维西县傈僳族人。在他主持下,次年开始重建教堂和李文增墓地。和平是木匠,他不但带领大家把十字架重新竖立在村中央的上空,而且被推选为4名教堂管理员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也成为秋那桶与这条滇藏茶马古道紧密关系的时间分水岭。

  之前,马帮和两地山民都取道于此,和平的亲家余新民有时会从供销社买些烟、茶,走一天路,翻过耸拉勒卡雪山,去那边最近的松塔、龙普两个自然村,换取村民擅长编织的竹蒌和烧制的陶罐。那里的村民也多是怒族,讲着和秋那桶一样的怒语,但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都随了察瓦龙的藏民。

  每年冬春,大雪封山,人们便选择怒江两岸步行道而行。这是一条近路,但道路狭窄险峻,不容驴马,多处险地更是仅有天梯相连。1985年,在察瓦龙乡政府的请求下,贡山县和察隅县商量联合改道,把沿怒江的9处悬崖陡壁炸开,开出一条人马驿道,察瓦龙从此沿怒江直达贡山县城,再不必翻越雪山,里程缩短了15公里。秋那桶自此失去重要作用。那时开路的隆隆炮声响彻山谷,远比茶马古道快捷的公路带着现代文明向怒江上游步步进发。1973年,公路开到贡山县城;1991年,开到丙中洛;2000年,开到秋那桶村委会雾里自然村对面。

  对余新民来说,生活没有太大改变,他养了4匹马,和村里人组成马帮,多次去察瓦龙和独龙江运送物资。但也许是父亲留下的阴影,和平不赶马,守着12亩包谷地细细耕耘。他一共有5个女儿,她们要么嫁在本村的怒家,要么外嫁到六库和昆明,和平膝下无子,就招了余新民的二儿子小平上门做女婿。

  和平的母亲和妻子先后去世,他身边就只有女儿和女婿这两位亲人。他把小平当亲儿子看待。这是一对腼腆、孝顺的夫妻,和平很满意。在相对封闭的怒江流域,多种民族能和谐共存,一大原因就是通婚增多,大家都成了亲戚。

  老年:最后的茶马古道消失

  洁白的晨雾从怒江上升腾,太阳把金光洒在秋那桶对面的山脊上。68岁的和平留着灰白长胡子,戴着老式雷锋帽,坐在院子里剁喂猪的菜瓜。吃完早饭,他就赶着6头牛去河边的空地上放。

  在轰鸣的流水声里,他坐在包谷地里回忆一生,有时随着树荫的移动而挪动屁股,好让自己跟上光阴的流逝。牛如果不老实,他就骂几句,用弹弓打石子过去,可是总打不准,让人无法想象他也曾是个弩弓猎人。

  秋那桶(秋那桶村民小组)现在有41户,大部分仍是怒族。和平说,50岁以上的人都会说怒、藏、傈僳、汉4种语言,为了生活他们曾行走在外,顺着茶马古道赶马、挖草药、物资交换、修路等,要跟不同族群打交道。如今,村里很多人不太会说这么多语言了,汉文教育随着公路普及到各个村庄,说一口流利汉语才最实用。

  教堂里也能反映语言使用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家念经、唱圣歌都是用藏语,因为天主教就是从云南藏区传来的。现在汉语所占比重更大,很多教友用藏语念经文时,手里捧的都是用汉字音节注音的藏语经书,能用藏语领唱圣歌者更是寥寥无几,以教堂主要负责人,一位87岁的怒族老奶奶为佳。虽已老态龙钟,但歌声如天籁之音。

  太阳西斜,和平开始赶牛回家,牛群穿越村道的情形让人想起茶马古道曾从这里经过,但实际上,随着2004年丙中洛至察瓦龙公路的开通,云南最后一条茶马古道已经消失。余新民把马卖了,村里人偶尔用马把堆肥送到地里。通往耸拉勒卡雪山的马道荒草丛生,只有挖草药的村民出没。

  余新民与和平家的伙房里,各有一只装满了包谷酒的陶缸和布满了灰尘的火锅陶罐,都是20多年前用粮食从察瓦龙换来的,这是茶马古道给这个村庄遗留下来的不多的痕迹。

  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进入村庄。2005年,通往怒江的马道扩为机耕道,前不久铺了水泥,小汽车可以轻便地开到教堂门口。穿着高跟鞋的姑娘、拄着拐杖的老人和背包客四处打量着,寻找迥异于他们的一切细节。小学搬迁到山下了,里面开起了舞厅,每天晚上放着藏语音乐,敲打着沉沉的黑夜。

  和平疲倦地在火塘边坐下。背后的土墙上,并排挂着圣母玛利亚、耶稣和“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另一面墙上,是贡山县政府的一张护林宣传图,毛主席在上面微笑挥手,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下面。在怀旧的微熏的柴火烟气里,和平端起酒杯喝了一小口,也微微笑着。

  文袁小兵 图 赵振宇 刘 建明 夏 德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