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嘉定坊 流淌千年的嘉州古韵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乐山,嘉定坊,嘉州,古韵
  • 发布时间:2011-07-11 15:49
  乐山本为古蜀国旧都,在历史上又曾以嘉州、嘉定命名,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承载了人们的美好祈望。

  从地理上看,岷江、大渡河、青衣江3条大河在乐山汇流,峨眉仙山雄峙于后--名山大川的钟灵毓秀造就了乐山的别具一格与厚重人文,也在此遗留下了著名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

  如今,这座山水之滨的城市正转过身来,开始重新追溯三江汇流的激越,重拾千年文脉记忆,而还原古城“嘉定坊”,或许就印证了乐山人的某种守望。

  寻踪古嘉州

  岷江淌过成都平原的时候,水势还算平静,但来到青神之后,因为两岸峡壁高耸、河道收窄,水流便湍急了起来。

  江水在乐山大佛前弯出一个巨大的“S”形--这段长仅8公里的江面又名 “平羌江”,也有“平羌小三峡”的称谓。相传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蜀相诸葛亮集结兵马在这段峡道中,一鼓作气平定了羌人,该地由此而得名。北周宣政二年(579年),关于这片土地的文字中开始有了“改嘉州置,治平羌县(今乐山市东北)”的记录,乐山的前身--嘉州,终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乐山的开端是在巴蜀时代,它曾为蜀王开明部落的故都。而蜀王开明九世不乏远见,他看中了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优势,于是将都城由乐山迁往成都。此后,乐山在古蜀国的地位更像是长安之于洛阳,日本京都之于东京一般。

  公元前4世纪秦灭蜀国,因为乐山地处成都以南,遂定名南安。秦人攻陷古蜀国后在成都建起两座军事基地,一为冠城,二是少城。接着他们便展开了对成都居民的屠杀,虽然战火也曾经波及到乐山,但幸运的是,乐山并未被完全毁灭,蜀文明的火种最终保留了下来。

  时间并不是框定在玻璃罩中左右摇晃的西洋钟摆。隋大业二年(606年),嘉州并入眉州,次年改为眉山郡。直到唐武德元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又将它改称嘉州。此后,嘉州又在犍为郡、嘉州之间变换。直至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嘉州升为嘉定府,而这也成为公元2011年春节惊艳亮相的“嘉定坊”的最早历史参照。

  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入口处的嘉定坊,由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在保持原有旅游形态的基础上,大手笔投入1亿资金,以乐山历史上的“青衣神”古蜀王蚕丛文化、“缘起三江”码头文化、元明清嘉定府格局、三江汇流乐山大佛文化、历史风云人物等文化脉络为蓝本,全都浓缩在总占地94453平方米的古街区内,再造一个融汇古今的“嘉定坊”。街区不仅是千年嘉州文化的简单浓缩,酒吧、咖啡、西餐等现代时尚元素与楼宇、戏台、嘉州画院等古典气息交相辉映,视为“时尚轮回”,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再镶一枚明珠。

  古嘉州在历史长河中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了下来。只有那些哗哗作响的水声和安详端坐的大佛石雕,给流淌的时间画上了注脚。

  嘉定坊:缘起“三江”

  如果说嘉定坊欲重拾千年嘉州古韵,那么我们的话题就不能不回到本文的开篇--三江汇流。在嘉定坊的入口处,有个雕塑叫做“缘起三江”,这三江,指的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它们穿越雪山峡谷,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交汇在乐山大佛前。

  “三江润嘉州,推窗见乌尤”,在三江交汇的两岸,北岸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乐山城,南岸是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矗立千年的巨大佛像,古韵悠长。

  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主体。早在魏晋时期,峨眉山巅就有了佛教寺院。寺院建成后,周边其他寺庙也应时而起。而通高71米的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坐像。

  为什么要在此处建造这样一尊石像?故事还要从一个名叫海通的和尚说起。

  古时乐山,江面上商船连绵、商贸繁荣。但是,每遇夏季汛期,江水直捣崖壁,凶猛的浪涛常把过往船只倾覆,船毁人亡的灾难时有发生。据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等资料记载,唐玄宗开年元年(713年),凌云寺里有一位海通和尚,不忍听闻频发的翻船死亡事件,决心募款兴建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借助佛的法力改变惨痛的局面。

  海通是一个专诚忘我的人,他遍行大江南北募化钱财。动工不久后,地方官吏向他索要财物,海通自行挖掉一只眼睛,放在瓷盘里送交过去,最终“吏因大惊,奔走祈悔”。虽其间经受几次停工,但在三代工匠的努力下,大佛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大佛的头顶与凌云山顶平齐,石像足踏大江。一千余年以来,大佛阅尽人间春秋,经历太多朝代更迭,但依旧慈慧庄严,心旌不摇。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里,中华文化在乐山大佛景区里有着极为厚重的沉淀,如码头文化、佛文化、青衣文化、名人文化等,其文化的多元复合及密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这些浩瀚的文化历史传承,并非南来北往的游客在匆匆间便可领略,其间正缺乏一个能让人坐下来慢慢品味的缓冲地带。

  继海通和尚之后,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斥资大手笔重塑“嘉定坊”,这一跨越近两千年的隔空对话,其用意正是努力想搭建一个文化与人之间轻松对语的平台。

  再现“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再现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面貌的风俗长卷,自然也成为国内众多古典街区的营造提供了蓝本。

  坐拥三江汇流、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浩瀚的历史文脉传承,为“嘉定坊”及乐山城提供了无限的遐想。嘉定坊北接岷江大桥,南连乐山大佛,西临岷江河,东依龟城山,依山傍水,造化钟灵,将乐山大佛核心景区与乐山大佛博物馆片区有机串联了起来,并与岷江东岸正全力打造的“嘉州长卷”项目相得益彰,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乐山版“清明上河图”。

  而支撑嘉定坊这一“理想”的,正是这片土地上自远古以来传承累积的文化与商业文明。

  已故文学家吴伯萧在作品集《忘年》中收录过一篇文章,字里行间对近代文学大师郭沫若称赞有加:“凌云钟秀,沫水深情,友以文会,同仰金顶。”郭沫若名字取义大渡河(沫水)与青衣江(若水),生在乐山沙湾。

  身为古嘉州人的苏东坡老先生就更不必多说了,他曾为凌云山的雄秀而写下“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滔时作凌云有。”的名句,今日“嘉定坊”街名题字字体就正是脱胎于苏轼的笔迹。虽然乐山的含义并非取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山水情怀却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历史上除“三苏”之外,为官或游历,李白、杜甫、岑参、黄庭坚、陆游等文人皆与乐山有过交集。

  如今,拾起嘉州名士风流的,当属“嘉州画派”了。作为古嘉州文脉延续的典型代表之一,乐山籍书画艺术大师李琼久、李道熙、杨风等为代表的一群书画家,以乐山独特的“三山、三水”(凌云山、峨眉山、小凉山和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为素材,以其“奇崛清雅、泼辣豪放”的画风,享誉当代中国画坛,与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国内知名画派齐名。2010年嘉州画院重振旗鼓,并于嘉定坊古街设立展示室,重塑“嘉州画派”文脉风骨。

  然而,这片土地的商业文明发迹也很早。乐山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岷江水运,在陆运交通不便的过去,岷江水运就是古蜀地对外物资交易的生命线。而西南丝绸之路从成都开始就分为水陆两线,水路沿岷江而下,经眉山穿青神峡,抵达古嘉定府南下。现在,大渡河岸依然还有大件码头,货轮和客船往返长江沿岸。

  和世界上诸多大型城市的商业复兴一样,乐山也经历了沿街为市、集中为市、步行街、商业广场等几种商贸模式。当前,乐山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与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相近,嘉定坊的文化与商业并轨运作,力图还原城市的旧貌与风俗特征。有理由相信,以“嘉定坊”为代表的岷江东岸“嘉州”风情长卷将为乐山带来最显耀的荣光。

  文图 张徐 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

  张鹏程 杨济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