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战国的孙膑拳 模仿瘸腿人站立的怪异步法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孙膑拳,瘸腿人,站立,怪异
  • 发布时间:2011-07-11 15:34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一生充满传奇,“田忌赛马”、“围魏救赵”以及与师兄庞涓斗智斗勇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传诵。

  令人意外的是,被削去膝盖骨的孙膑居然还是位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孙膑拳在山东流传千年,古老而神秘。

  孙膑拳传授极严,以口传身授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人们才得以一睹孙膑拳的真容,许多特异的技法也逐渐为人所知。

  左晃右移蹒跚步,模仿瘸腿人站立

  孙膑拳在武林中又被称为“长袖拳”。因古人衣袖宽长,该拳便利用了这一特点,习练者手藏袖中,虚实难测,变化诡异。

  除了藏拳于袖,孙膑拳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腿法--蹒跚步。

  “蹒跚步”又称“孙膑步”,练习者故意两腿相夹,藏于裆中。以一膝顶住另一膝的内侧,双足成怪异的“T”字形,行动时左晃右移,好似瘸腿人勉强站立走动。这样,习武者既缩小了迎敌面积,下盘又形成稳固的三角形。这种步法看起来非常诡异,但它的来历却与孙膑的经历息息相关。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孙膑在魏国被师兄庞涓陷害,遭受酷刑,被剜去了膝盖骨(髌骨)。受刑后的孙膑终日装疯,以求蒙混逃脱,相传这套武术就是他在装疯时创练的,因为当时髌骨已失、步伐蹒跚,孙膑拳的腿法就被冠以“蹒跚步”的名称。

  “蹒跚步”步法独特,为其他门派所无。虽然螳螂拳的“入环步”与其有几分相似,但本质终是不同。故《拳谱》中有“孙膑步法世间稀,拔跟掀脚不为奇,双掌旋转似乾坤,两腿蹒跚跛行蹲”的记载,这短短四句,道出了蹒跚步的所有奥秘。

  “蹒跚步”固然神奇,但也离不开精妙的手上功夫。孙膑拳的拳法便讲究“以迂为直”, 强调出拳走曲不走直,有时一拳打出,看似偏离却总能绕回击中对手。这种曲线出拳,有时又表现在不招不架、转攻为守上面,仓促间使对手无法应变。

  孙膑拳有“小架”、“大架”、“散手”3套拳法,总计365手。拳法多为凌厉、猛烈的招式,讲究连环速攻,以“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齐跟进”的紧迫逼人气势打击敌人。

  除了拳法凌厉以外,孙膑拳更是将兵法的虚虚实实运用在招式变化上,因此它的拳法总是诡异难测。当武者对决时,孙膑拳高手往往会采取“圆、角、线、点”等战术,以左晃右移的蹒跚步在对手身边不停地画弧走圆,用侧身迎敌,抢占角度和先机。瞅准时机,蓄千钧于一发,以一发而制敌。

  “崂山之狮”与孙膑拳英雄谱

  孙膑拳的传承历来都是师徒口耳相传,在武学典籍中罕有记载,籍籍无名,而习练该拳的武林高手也直到晚清时才出现。

  清同治年间,山东莱州府出了一位名叫施德的武林高手,打遍数省未逢敌手。施德师承不详,来历不明,只是在每次交手前都留下“孙膑拳施德”的名号,孙膑拳也从此名扬天下。

  成名后,施德便开始择徒授业,他一直恪守着孙膑拳诀中“一代一人往下演,千金莫与恶人传”的警句,拳法只传给了性格“温和端方”的次子施仁方、义子栾秉信和女弟子于秀莲。后来于秀莲嫁给了施仁方,成了他儿媳,因此“孙膑拳”虽现于江湖几十年,却一直是一门家传功夫,秘而不宣。

  打破这种门户观念的,还是施德的徒弟栾秉信。栾秉信为人忠厚,长年带着侄子在外赶车谋生,为求防身,他将自己平生所学尽数传授给侄儿。后来他的侄子收了山东东阿县的张好春、张再春两兄弟为徒;再往后,张好春又收了阳谷县的杨廷栋。而就是这位杨廷栋(后来改名为杨明斋)最终将孙膑拳发扬光大,成为一代武学宗师。

  上世纪20年代初,列强瓜分中国,将中国人称为“东亚病夫”,为了启迪民智、锻炼体魄,杨廷栋毅然打破门规所限,在青岛开创“国技学社”,广收门徒传授武艺。从此孙膑拳练习者逐渐增多,开始走向大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明斋又带领门人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一时间豪杰辈出,其中最有名便是抗日英雄高芳先。

  高芳先生于1914年,他8岁开始习武,13岁时已遍访武学名家,其后师承杨明斋练习孙膑拳。1933年,19岁的高芳先参加第17届华北运动会,一举斩获拳术及摔跤冠军;在两年后的第6届全国运动会上,高芳先又获得中量级摔跤比赛冠军,这时的他已是青岛国术馆的副馆长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芳先亲自带领国术馆内诸多高手组成大刀队攻袭日军。在抗战八年间,大刀队一路斩杀日寇,屡建奇功。因战功赫赫,高芳先一路晋升为少将、中将,成为中国抗日军人的楷模,被誉为“崂山之狮”。

  南北两派共同演绎孙膑拳

  由于当年日军进犯,武学大师杨明斋、高芳先等人相继参加抗日战斗,因此孙膑拳的教授曾出现停滞。当时杨明斋为缩短教学时间,想以最快的方式传授门人,采取学“大架”者,不习“小架”;学“小架”者,不教“大架”的方法,所以大多弟子都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而杨明斋的授艺方式,又仅限于“身教、口授、心悟”,并未能留下过多的文字记载,因此通晓365手孙膑拳的人少之又少。

  而得到杨明斋真传的“十大弟子”在后来天各一方,有的还在青岛,有的则辗转去了北京,甚至海外。他们作古后,门人或传承大架,或练习小架,没人能完整打完整套拳法,千年孙膑拳法似乎有了分崩离析的危险。

  但令人庆幸的是,孙膑拳并没有失传--这些传人们虽然各承一路,却始终认为孙膑拳365手原本都是一家。他们打破门规界限,多次比武交流,并合力谱写孙膑拳诀和拳谱。而后,再根据这些拳诀、拳谱的指引,练习系统的孙膑拳法。

  在今天的青岛,76岁的孟宪堂老人便是孙膑拳的第四代传人。他12岁(1947年)时曾拜在杨明斋关门弟子、“十大弟子之一”的孙文宾门下习武,27岁满师以后开始广收门徒,至今已有50年整。50年来,孟宪堂不但完整研习365手大架、小架与散手,还发表论文数十篇,详尽阐述了孙膑拳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现今孙膑拳的集大成者。

  孙膑拳在台湾还另有一支派别。抗日英雄高芳先在1949年去了台湾,定居于台中市。他在台中开设武馆传授孙膑拳法长达20年,为国术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年里,他培养出大量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人数多达上千人。他们与青岛孙膑拳遥遥相应,形成孙膑拳南、北两大派。

  文方刚图 赵国良 兰春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