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不像“大腕”像“大头”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外汇管理局,建行,美银
  • 发布时间:2011-09-13 15:26
  “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电影《大腕》中调侃“成功人士”的典型台词,现在却真实的发生在中国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的身上。

  就在8月底,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下称美银),再次在香港市场大手笔减持建行股份。除了境外买家淡马锡(一家新加坡主权投资基金)和卡塔尔主权基金接手部分股份外,主要的买家则是以外管局为首的中国政府财团。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美银出售所持已过锁定期的建行股份,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何况这笔投资还让其大大的赚了一把。不过,相比前几次境内外商业机构在市场上接盘建行股份,本次中国外管局则表现得颇为大方,4.94港元/股的转让价格,相比二级市场的折价率仅为6.6%。

  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没有利润考核的外管局出来大方地接盘,美银能不能卖出这样的好价钱,似乎还真是要画上一个问号。

  过于大方

  据受让方之一淡马锡披露,其已在8月29日按每股4.94港元增持建行44亿股H股。相比建行H股前一交易日5.29港元的收盘价,该转让价格的折让率为6.6%。

  2009年1月7日,美银向境外机构投资者转让建行股份56.2亿股,转让价格3.92港元/股,折让率11.9%;同年5月11日,美银向中国人寿、厚朴基金、淡马锡以及中银国际等转让建行股份135亿股,转让价格4.2港元/股,折让率14.3%。比起前几次,从折让率衡量,外管局参与其中的这次交易是最贵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次有什么特殊的因素?外界不得而知。

  当初,美银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建行时,据建行内部后来透露的定价细节披露,是以1.15倍的P/B(即市净率)作为参考定价,也就是每股1.065港元的价格。现在,外管局回购建行股份,其P/B又是处在什么水平呢?

  建行披露的2011年中报(H股)显示,截至6月末,建行每股净资产约3.55港元,4.94港元的转让价相当于1.4倍P/B。当初美银从中央汇金公司受让股份是1.15倍P/B,现在外管局回购,就一跃而成1.4倍P/B。没有道理能解释的清,唯独能解释的,只能是外管局太大方。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本来,市场交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完全应属于市场行为。但外管局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机构,而是代表国民管理着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外管局高价接盘建行股份,果真如市场善良者猜测的那样,是出于稳定市场情绪的考虑,那用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的做法,也是极不妥当的。

  如果这次交易也能谈判到前两次交易的平均折让水平,即13%的折让率(不考虑配股折让),81.5亿股就可以少付27亿港元。

  可能在外管局的账户上,区区数十亿只是一个小小的数字,但这些钱就这样拱手送给海外投资者,外管局简直就是“大头”。

  不合常理

  外管局的大方,从技术层面很难解释;从定价心理层面分析,则更难解释得通。

  但凡做过交易的人都知道,不管什么物品,卖得急了肯定没好价钱;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买得急,想要交易成功的话,自然就需要付出一个较高的代价。

  美银减持建行,无疑是一个买方市场。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明白,眼下的美银日子并不好过,受美国经济前景恶化、欧债危机继续扩散及银行业贷款违约风险上升影响,加上多起法律诉讼使美银面临赔偿,美银的股票8月份遭到投资者的大幅抛售,年初至今美银股价下跌了约41%。他们现在是能卖什么就卖什么,补充资金是当务之急。

  这从美银几次减持建行的急迫上就能看得出来。2009年5月7日,美银所持建行股票135亿股到期解禁,5月11日全部转让;日前交易的130.77亿股,更是发生在解禁当日。

  按说,美银减持可谓火烧眉毛,想谋求一个较好的转让价那是难上加难。但结果,是中国政府财团帮他们解了围。这一次比前几次的价格还要好。

  我们无意去抨击美银入股建行赚了多少钱,投资获利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质疑的是,作为买方,外管局何以如此地不谙市场“行情”。

  如果说外管局是从政治的高度出发,是有意识地主动出击,把境外持有的国有大型银行的股份拿回来,这个说辞也难以让人信服。前几次美银减持,折让率较高、绝对价格也相对较低的时候,看不到“国家队”的身影,倒是淡马锡几番腾挪获利不少。

  一直以来,我们在国际交易中吃亏不少。中国一旦有增持加黄金储备的打算,国际金价就立马飙升;钢材需求放大,澳洲的铁矿石马上就涨价。美银减持建行,好不容易轮到我们拥有定价主动权的时候,最后却依然还在“吃亏”。

  试想一下,美银如此迫切地大规模减持,哪家接盘者不趁此杀一杀价?只有外管局才甘愿充当这样的“活雷锋”。

  《投资者报》评论员 华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