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太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资本,金融,情绪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9-13 16:42
2011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共完成469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416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277.79亿美元;并购案例数同比增长61.2%,并购金额增长高达91.1%。
据Wind显示,在全部2106家上市公司中,金融行业高管人均年薪高达134万元,与非金融业同值相比,以其7倍之高的“钱”景在各行业中再拔头筹。
就是这样一个“钱”途无限的行业却被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幸:虽然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没有伤筋动骨,但今年以来,33岁的申银万国员工赵某,申银万国自营部投资经理赵立臣 ,杭州方正证券剖析师华欣,汇丰银行香港尖沙咀分区总监刘学斌相继跳楼自杀。
今年上市公司高管也加入了这个行业,万昌科技(002581)董事长高庆昌,华光股份(600475)总经理贺旭亮。同时还有不停歇的“过劳死”事件。此消彼长,金融从业者面临的种种问题倒是催生了另一种商业生态。
资本引入心理学
金融业薪资高,同时也伴随高压力,近年来,经济总量上升局部激烈波动的形势无疑加强了从业者的业务和心理负担,自杀成为一种爆发性的问题解决方式,野蛮但有效。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这里要引入一个目前炙手可热的专业名词。
如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本,日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就像女巫煮汤时会撒上的神奇药粉一样,将各种实物资本一一调动起来,发挥更加强大的效果,它就是21世纪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心理资本。
美国著名学者Luthans于2004年提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最有意思的是,它引入了金融里的资本这个概念,从而架构了一系列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心理模式体系。人的心理也成为了可以经营运作的核心资源,所以也理所当然地存在盈亏,即正面情绪是收入,负面情绪是支出,如果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便是盈利,反之则是亏损。自杀则是宣告心理资本透支的极致——破产。而幸福,则是心理资本用长期而稳定的主观积极感受现金流。
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从个体层面来说,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与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从组织层面来说,心理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外研究通过效用分析发现,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 多万美元的收入。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目前并无统一标准,综合来看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
心理资本在业界已被看作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在企业管理经营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就在于人的心理资本。
鉴于心理资本起源于西方,在引进实践过程中,不能离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否则自然会“水土不服”。本土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各式各样的淘金者和各种各样的课程都涌现出来。
淘金客源源不断
心理本身神秘,而类诊所心理机构已经悄悄遍布在城市很多角落。
《投资者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三元桥的心语心灵成长机构,据称,该机构在时尚和高端心理课程方面有很多的尝试。
在会员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过程中,始终播放着轻柔的《天空之城》的钢琴乐,该机构的创始人叶青(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解释说,音乐能够有助于会员更加放松自我,敞开心扉。大厅中有一排书架,整齐地陈列着心理学的各种书籍,该机构会定期购买最新的心理书籍,便于咨询师和会员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及时了解市场并研究新的产品。
目前心理咨询和培训机构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经营维持较好水平,其他二线城市还无法正式开展起来。心理咨询这一行业业内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200~1500元不等,视咨询师的资历而定。而培训课程则由于师资力量,课程设计,时间长短以及面向人群存在极大的差异。
心语心灵成长机构目前的服务锁定了白领阶层的消费者,他们从事的行业横跨IT、金融、经管、表演等各行各业,年龄20~50多岁不等,女性居多。一般的心理学机构都是采用“咨询+培训”的商业模式,培训做市场和品牌,咨询则是利润来源,相对而言,咨询除了场地租金基本没有成本,而其中的利润确实远远超过培训的。
以心语心灵成长机构为例,其产品包括心理咨询、沙龙外,还有三大心理培训课程及近期的催眠课程和以财经人士为核心的心理资本课程。新的心理资本课程将资本运作理论引入心理学的同时,更带入了丰富的商战案例,并且强化了催眠,教练课程等以临床为基础的体验。
叶青介绍,这项课程的参与者对价钱不敏感,但对私密性和服务体验的要求很集中。参与的人也多是中高管,以影视和财经类人士居多。而且很多人通过课程转作咨询,对于咨询周期,叶青说,1~2年,或者一辈子就是这样的。普通的,十几次,有的也有一次的。就是心里憋得慌,其实心里有主意了,就是来这里更清晰些,害怕了,来这里增加一种自信去选择。
成本和收益对比算起来是很可怕的,特别是形成品牌,并在业内产生了传播效果。仅在北京朝阳一区,像叶青这样的心理培训机构有500多家。这之中也有很多由于管理不规范出现的“擦边球”机构。
很多心理咨询机构都是以企业商务咨询、科技咨询、婚姻咨询名义注册,从事着心理咨询的业务。以工作室或公司的名称出现,甚至并没有到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这些“散兵游勇” 无疑成为监管的盲点和行业发展的顽疾。
该行业普遍存在几大难题。
一是缺乏很好的产品包装。相关理论研究并未有效地和市场合作,产品研究更多是理论驱动而非事件驱动,例如国内的小三小四现象、精英猝死现象、人们审丑心理背后的心理学解释等等,并没有相关的专业心理辅导。
二是缺乏良好的市场推广。对于相对实体产品来说,心理咨询不可视的特点并不是为所有消费者接受。
三是资金问题,这一设计和推广过程中涉及的资金以及人们对心理学产品的消费水平。
这些制约因素并没有阻挡大量的个体和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毕竟比起它所带来的利润,这些问题都是不难克服的。最有魅力的是它带给人绝对独特的消费体验。
《投资者报》记者 施路
……
据Wind显示,在全部2106家上市公司中,金融行业高管人均年薪高达134万元,与非金融业同值相比,以其7倍之高的“钱”景在各行业中再拔头筹。
就是这样一个“钱”途无限的行业却被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幸:虽然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没有伤筋动骨,但今年以来,33岁的申银万国员工赵某,申银万国自营部投资经理赵立臣 ,杭州方正证券剖析师华欣,汇丰银行香港尖沙咀分区总监刘学斌相继跳楼自杀。
今年上市公司高管也加入了这个行业,万昌科技(002581)董事长高庆昌,华光股份(600475)总经理贺旭亮。同时还有不停歇的“过劳死”事件。此消彼长,金融从业者面临的种种问题倒是催生了另一种商业生态。
资本引入心理学
金融业薪资高,同时也伴随高压力,近年来,经济总量上升局部激烈波动的形势无疑加强了从业者的业务和心理负担,自杀成为一种爆发性的问题解决方式,野蛮但有效。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这里要引入一个目前炙手可热的专业名词。
如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本,日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就像女巫煮汤时会撒上的神奇药粉一样,将各种实物资本一一调动起来,发挥更加强大的效果,它就是21世纪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心理资本。
美国著名学者Luthans于2004年提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最有意思的是,它引入了金融里的资本这个概念,从而架构了一系列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心理模式体系。人的心理也成为了可以经营运作的核心资源,所以也理所当然地存在盈亏,即正面情绪是收入,负面情绪是支出,如果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便是盈利,反之则是亏损。自杀则是宣告心理资本透支的极致——破产。而幸福,则是心理资本用长期而稳定的主观积极感受现金流。
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从个体层面来说,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与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从组织层面来说,心理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外研究通过效用分析发现,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 多万美元的收入。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目前并无统一标准,综合来看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
心理资本在业界已被看作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在企业管理经营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就在于人的心理资本。
鉴于心理资本起源于西方,在引进实践过程中,不能离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否则自然会“水土不服”。本土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各式各样的淘金者和各种各样的课程都涌现出来。
淘金客源源不断
心理本身神秘,而类诊所心理机构已经悄悄遍布在城市很多角落。
《投资者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三元桥的心语心灵成长机构,据称,该机构在时尚和高端心理课程方面有很多的尝试。
在会员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过程中,始终播放着轻柔的《天空之城》的钢琴乐,该机构的创始人叶青(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解释说,音乐能够有助于会员更加放松自我,敞开心扉。大厅中有一排书架,整齐地陈列着心理学的各种书籍,该机构会定期购买最新的心理书籍,便于咨询师和会员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及时了解市场并研究新的产品。
目前心理咨询和培训机构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经营维持较好水平,其他二线城市还无法正式开展起来。心理咨询这一行业业内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200~1500元不等,视咨询师的资历而定。而培训课程则由于师资力量,课程设计,时间长短以及面向人群存在极大的差异。
心语心灵成长机构目前的服务锁定了白领阶层的消费者,他们从事的行业横跨IT、金融、经管、表演等各行各业,年龄20~50多岁不等,女性居多。一般的心理学机构都是采用“咨询+培训”的商业模式,培训做市场和品牌,咨询则是利润来源,相对而言,咨询除了场地租金基本没有成本,而其中的利润确实远远超过培训的。
以心语心灵成长机构为例,其产品包括心理咨询、沙龙外,还有三大心理培训课程及近期的催眠课程和以财经人士为核心的心理资本课程。新的心理资本课程将资本运作理论引入心理学的同时,更带入了丰富的商战案例,并且强化了催眠,教练课程等以临床为基础的体验。
叶青介绍,这项课程的参与者对价钱不敏感,但对私密性和服务体验的要求很集中。参与的人也多是中高管,以影视和财经类人士居多。而且很多人通过课程转作咨询,对于咨询周期,叶青说,1~2年,或者一辈子就是这样的。普通的,十几次,有的也有一次的。就是心里憋得慌,其实心里有主意了,就是来这里更清晰些,害怕了,来这里增加一种自信去选择。
成本和收益对比算起来是很可怕的,特别是形成品牌,并在业内产生了传播效果。仅在北京朝阳一区,像叶青这样的心理培训机构有500多家。这之中也有很多由于管理不规范出现的“擦边球”机构。
很多心理咨询机构都是以企业商务咨询、科技咨询、婚姻咨询名义注册,从事着心理咨询的业务。以工作室或公司的名称出现,甚至并没有到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这些“散兵游勇” 无疑成为监管的盲点和行业发展的顽疾。
该行业普遍存在几大难题。
一是缺乏很好的产品包装。相关理论研究并未有效地和市场合作,产品研究更多是理论驱动而非事件驱动,例如国内的小三小四现象、精英猝死现象、人们审丑心理背后的心理学解释等等,并没有相关的专业心理辅导。
二是缺乏良好的市场推广。对于相对实体产品来说,心理咨询不可视的特点并不是为所有消费者接受。
三是资金问题,这一设计和推广过程中涉及的资金以及人们对心理学产品的消费水平。
这些制约因素并没有阻挡大量的个体和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毕竟比起它所带来的利润,这些问题都是不难克服的。最有魅力的是它带给人绝对独特的消费体验。
《投资者报》记者 施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