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传媒帝国 也许将轰然间倒坍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默多克,传媒,窃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11 09:44
就像来自加缪的某部小说,但又不是。
2011年7月10日早上一觉醒来,鲁伯特·默多克预感到这一天会有些不同寻常。他冲了个澡,吃了份邓文迪精心配制的早餐,预备出门,照例是深情一吻。电话机前放了一些粉色玫瑰,外头的阳光照进来折射到电话上散发着柔和的光,突然电话响了,默多克心里一惊,这个时辰来的电话一定是出了事。默多克接下电话,几分钟后,颓然地倒在电话机旁。
又是窃听事件。是的,窃听,窃听。若是没有一些非常的手段,如何得到第一手的消息?若是没有第一手消息,如果能奠定报业所向披靡的地位?
不过是窃听了已故少女Milly Dowler的手机语音信息,因信箱已满,为了收到更多的留言,手下的人做得过了点,擅自删除了语音信箱中一些旧的留言,让监控手机的警方认为道勒还活着,干扰了案件的侦查。谁知道,这小小的一根火柴,竟引爆了大家的不满。并且迅速地蔓延,从表皮烧到了内核。他以为所有的事情都会平滑无痕迹的度过。是的,他曾安稳地度过了几十年。有着非常强硬后台的他,是首相的座上宾,是警察保护的“门神”,即使曾经东窗事发过,质疑和批判的声音很快就销声匿迹的。然而这次不同,纸明显包不住火。他就像坐在刀刃上,寝食难安。他预感到自己几十年来亲手建筑的“默多克传媒帝国”将要轰然倒塌。
九天后,他被请进了英国议会下院,出席英国议会文化、媒体举行的听证会。他的夫人邓文迪为他们父子俩准备深蓝色的西装与深蓝色领带。邓文迪别有用心,她知道深蓝色在英国是最受认可、容易产生好感的传统颜色。在听证会的那天,默多克稀疏的白发有些凌乱,双眉紧皱,忐忑不安,看起来很疲惫。在三个小时的听证会中,他常常低着头,时而显得烦闷,时而又似乎很困惑,不时盯着自己的手背。不知是在思考,还是年事已高,反正反应缓慢,对很多问题只给出寥寥几个字的回答,还常常出现长时间的停顿。偶尔,他也拍拍桌子,以强调自己的论点。有时,他听不清议员们的问题,记不清细节,向儿子求助。但更多时候,他很平静,为《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反复致歉,并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卑微的一天”。
其实“窃听门”事件彻底引爆之前,默多克意气风发地正进行“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收购,又是一块巨大的肥肉。然而,事与愿违,“窃听门”横出事端。
就好像一部探险大片,到了另外的一个境地,跌宕起伏,也许这就是人生。之前就埋了多个雷,走着走着,谁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引爆呢。
只是他不甘心。纵观一生,这个骄傲的常胜将军鲜有在事业上失手的时候。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又怎么允许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的“默式传媒帝国”分崩离析呢?
1931年3月11日,默多克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一个小农场,是家里四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的父亲基思·默多克是位知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在澳大利亚拥有《先驱报》等四家报纸,其最大的理想就是将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记者。默多克也不负父亲的期望,十七岁从澳大利亚中学毕业,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伦敦《每日快报》当上一名助理编辑。父亲原本希望默多克留在伦敦发展,但到了1952年秋天,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突发心脏病夺走了老默多克的生命。作为唯一的儿子,默多克必须回到澳大利亚,继承父亲的产业。那一年,默多克才21岁。
清算后默多克发现父亲的几家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八卦的心,默多克力推爆炸性新闻,要利用这点赢得了最广泛的关注。他命令编辑记者每日发布大量耸人听闻的消息,以吸引读者。而无论利用什么样的手段,他不看过程,只观结果。他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但他每天在不定时的情况下随时抓起电话“遥控”散落在全国和国外的部下,指示他们处理各种问题。他很少大喊大叫、声嘶力竭,但他那威严的男低音总让电话另一端的人屏息倾听。
他生性好赌,投资博彩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赌博——以前是骗子和盗匪横行的领域——已经开始引起大企业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技术的革命。大获盈利的他,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然后他开始热衷于“并购”“收购”。只要他看准机会,就会当机立断、立即行动,要买就全部拿下,而且看准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不惜代价。
逐渐地他的帝国越来越强大。从最初从父亲手中接过的阿德莱德的小报《新闻报》,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及福克斯电视新闻台、《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旗帜周刊》和哈伯—科林斯出版公司等。默多克所掌控的传媒帝国永远在一种信奉“流行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下高速运转,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虽被人不齿,然而默多克左右逢源、灵活多变,使得他的版图还在深度地拓展延伸。
默多克就这样,如咒语般自强不息的理论,时而带着神秘的理想主义,时而如小丑般在墨镜下按动着计算器,计算着属于他的传媒帝国的版图,变幻着他的喜怒哀乐。
在遇见邓文迪之前,他其实已有两段婚姻。
初婚的他二十五岁,他娶了一个叫帕特·里夏的女人。帕特在他眼里是最适合的结婚对象——温柔且宅,不多事,安安静静。那是他帝国版图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日理万机,殚精竭虑。他就像单身一样,成天沉溺在事业里。帕特也没有丝毫怨言。到后来,他发现帕特永远都停在那里,而他自己已不知不觉前进了许多步。夫妻间的无法有效沟通,渐渐地让这段关系蒙了灰,生了锈。特别是对默多克而言,当回到家中,繁华富庶极尽装饰的别墅,他突然不知道家是什么含义。心里就像个垃圾场,他找不到清理的方式。
有一天,他坐在房间里,不远处小女儿在那独自地玩着玩具,默多克目不转睛地看着小女儿,想看看她哪里像自己。突然间,他就厌恶了。他起身走到帕特身边,平静地说:我们离婚吧。帕特惊恐地看着默多克,甚至哀求、哭泣,也无法改变这个命运。
原来默多克已有喜欢的人——爱沙尼亚裔女孩安娜·托尔福。当时安娜只有十七岁,如玫瑰怒放的青春活力对孤独的默多克,简直是一味清新之气。他事务繁忙,然而尽所能挤出时间约安娜见面。安娜有一种不自知的美,完全透明,明亮双目,紧绷皮肤,整个人如罩在雾中,少年的美,它像一种神奇的发光体,只立在那就产生一种奇幻的美。
安娜也爱慕默多克,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事业的版图开始逐渐地显山露水,更重要的是他对她是喜欢的,甚至有一点点迷恋。一拍即合,两人深度热恋起来。安娜与默多克偷情五年之后,他的第一段婚姻画上句号,他就立即迎娶了安娜。安娜在嫁给默多克后,并不需要工作,默多克所拥有的钱财是他们一辈子都花不完了,她将自己小时候的爱好挑出来,竭尽所能将爱好发挥到极致。作家就是她的途径——她嫁给默多克的岁月里,写了三部小说并一一出版,同时生下了三个子女。
然而这童话爱情故事也走到了尽头。擅长婚外恋的默多克此时已迷上了一个中国女人——邓文迪。并且爱情来得猛烈,执着,势不可挡。无人能阻止这段爱情的发生。这段相差整整三十六岁的忘年交曾一度成为各大版面的头条。有人说yes有人说no。但默多克从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的赞同与否对他而言不过是一场风,吹过去就没了。
安娜起初根本不愿离开,那里繁荣富贵,并且她哪里愿意把儿女们应得的财产分给一个外来的人,但默多克执拗要离婚。最后安娜不得不退步,同意离婚,但条件非常苛刻——默多克死后,邓文迪无权继承他的任何遗产,除非邓文迪婚后能生个一男半女。而当时的情况是,默多克已被诊断患有初期前列腺癌,必须进行放射治疗,因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当安娜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邓文迪这边传来“有喜”的消息。
不甘示弱的邓文迪使出了高科技“法宝”——造试管婴儿,靠默多克化疗前存下的冷冻精子受孕。邓文迪生下了她和默多克的第一个宝宝格蕾斯。安娜的如意算盘算是落败,邓文迪“母凭子贵”享有默多克财产中的一份。两年后,邓文迪再接再厉,又产下一女克洛伊。邓文迪终于在默多克王国里站稳。
邓文迪是聪明的女子,懂得迎合默多克的需要。她成功地使用中国文化“改造”默多克,让他接受了看中医、喝中药、扎针灸纯东方的生活方式。当性感的西方遭遇多情的东方,默多克的体内发生一种奇异的化学反应,原本因为古板生硬、缺乏魅力,被人称作“怪物”,逐渐地置换了他的整个形象,变得时尚通透,开朗幽默,爱好交朋结友,懂得享受生活。默多克说:文迪让我年轻了三十岁。当然在事业上,邓文迪亦是好助手,低调地打理着默多克帝国中的部分重要事宜。在家是好太太,在外能是好助手。默多克乃幸运之人也。
原本默多克会一直在邓文迪营造的幸福中走下去,走到九十,甚至年过百岁。可偏僻在他八十岁来了一次巨大的灾难,这一次灾难也许会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巨大的挑战,几乎要把他的心碾碎。
默多克带着他的妻儿离开伤心之地的英国,去了美国。其实前途也是未卜。美国弥漫着自由民主的气味。他们照样要揪着默多克的尾巴不放。只有等所有人都筋疲力尽,有更大的新闻才能转移和模糊大众的视线。但不管怎样,这“窃听门”始终是他生命中浓烈的黑色的一笔。挥之不去。
文/寒一一
……
2011年7月10日早上一觉醒来,鲁伯特·默多克预感到这一天会有些不同寻常。他冲了个澡,吃了份邓文迪精心配制的早餐,预备出门,照例是深情一吻。电话机前放了一些粉色玫瑰,外头的阳光照进来折射到电话上散发着柔和的光,突然电话响了,默多克心里一惊,这个时辰来的电话一定是出了事。默多克接下电话,几分钟后,颓然地倒在电话机旁。
又是窃听事件。是的,窃听,窃听。若是没有一些非常的手段,如何得到第一手的消息?若是没有第一手消息,如果能奠定报业所向披靡的地位?
不过是窃听了已故少女Milly Dowler的手机语音信息,因信箱已满,为了收到更多的留言,手下的人做得过了点,擅自删除了语音信箱中一些旧的留言,让监控手机的警方认为道勒还活着,干扰了案件的侦查。谁知道,这小小的一根火柴,竟引爆了大家的不满。并且迅速地蔓延,从表皮烧到了内核。他以为所有的事情都会平滑无痕迹的度过。是的,他曾安稳地度过了几十年。有着非常强硬后台的他,是首相的座上宾,是警察保护的“门神”,即使曾经东窗事发过,质疑和批判的声音很快就销声匿迹的。然而这次不同,纸明显包不住火。他就像坐在刀刃上,寝食难安。他预感到自己几十年来亲手建筑的“默多克传媒帝国”将要轰然倒塌。
九天后,他被请进了英国议会下院,出席英国议会文化、媒体举行的听证会。他的夫人邓文迪为他们父子俩准备深蓝色的西装与深蓝色领带。邓文迪别有用心,她知道深蓝色在英国是最受认可、容易产生好感的传统颜色。在听证会的那天,默多克稀疏的白发有些凌乱,双眉紧皱,忐忑不安,看起来很疲惫。在三个小时的听证会中,他常常低着头,时而显得烦闷,时而又似乎很困惑,不时盯着自己的手背。不知是在思考,还是年事已高,反正反应缓慢,对很多问题只给出寥寥几个字的回答,还常常出现长时间的停顿。偶尔,他也拍拍桌子,以强调自己的论点。有时,他听不清议员们的问题,记不清细节,向儿子求助。但更多时候,他很平静,为《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反复致歉,并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卑微的一天”。
其实“窃听门”事件彻底引爆之前,默多克意气风发地正进行“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收购,又是一块巨大的肥肉。然而,事与愿违,“窃听门”横出事端。
就好像一部探险大片,到了另外的一个境地,跌宕起伏,也许这就是人生。之前就埋了多个雷,走着走着,谁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引爆呢。
只是他不甘心。纵观一生,这个骄傲的常胜将军鲜有在事业上失手的时候。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又怎么允许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的“默式传媒帝国”分崩离析呢?
1931年3月11日,默多克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一个小农场,是家里四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的父亲基思·默多克是位知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在澳大利亚拥有《先驱报》等四家报纸,其最大的理想就是将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记者。默多克也不负父亲的期望,十七岁从澳大利亚中学毕业,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伦敦《每日快报》当上一名助理编辑。父亲原本希望默多克留在伦敦发展,但到了1952年秋天,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突发心脏病夺走了老默多克的生命。作为唯一的儿子,默多克必须回到澳大利亚,继承父亲的产业。那一年,默多克才21岁。
清算后默多克发现父亲的几家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八卦的心,默多克力推爆炸性新闻,要利用这点赢得了最广泛的关注。他命令编辑记者每日发布大量耸人听闻的消息,以吸引读者。而无论利用什么样的手段,他不看过程,只观结果。他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但他每天在不定时的情况下随时抓起电话“遥控”散落在全国和国外的部下,指示他们处理各种问题。他很少大喊大叫、声嘶力竭,但他那威严的男低音总让电话另一端的人屏息倾听。
他生性好赌,投资博彩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赌博——以前是骗子和盗匪横行的领域——已经开始引起大企业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技术的革命。大获盈利的他,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然后他开始热衷于“并购”“收购”。只要他看准机会,就会当机立断、立即行动,要买就全部拿下,而且看准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不惜代价。
逐渐地他的帝国越来越强大。从最初从父亲手中接过的阿德莱德的小报《新闻报》,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及福克斯电视新闻台、《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旗帜周刊》和哈伯—科林斯出版公司等。默多克所掌控的传媒帝国永远在一种信奉“流行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下高速运转,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虽被人不齿,然而默多克左右逢源、灵活多变,使得他的版图还在深度地拓展延伸。
默多克就这样,如咒语般自强不息的理论,时而带着神秘的理想主义,时而如小丑般在墨镜下按动着计算器,计算着属于他的传媒帝国的版图,变幻着他的喜怒哀乐。
在遇见邓文迪之前,他其实已有两段婚姻。
初婚的他二十五岁,他娶了一个叫帕特·里夏的女人。帕特在他眼里是最适合的结婚对象——温柔且宅,不多事,安安静静。那是他帝国版图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日理万机,殚精竭虑。他就像单身一样,成天沉溺在事业里。帕特也没有丝毫怨言。到后来,他发现帕特永远都停在那里,而他自己已不知不觉前进了许多步。夫妻间的无法有效沟通,渐渐地让这段关系蒙了灰,生了锈。特别是对默多克而言,当回到家中,繁华富庶极尽装饰的别墅,他突然不知道家是什么含义。心里就像个垃圾场,他找不到清理的方式。
有一天,他坐在房间里,不远处小女儿在那独自地玩着玩具,默多克目不转睛地看着小女儿,想看看她哪里像自己。突然间,他就厌恶了。他起身走到帕特身边,平静地说:我们离婚吧。帕特惊恐地看着默多克,甚至哀求、哭泣,也无法改变这个命运。
原来默多克已有喜欢的人——爱沙尼亚裔女孩安娜·托尔福。当时安娜只有十七岁,如玫瑰怒放的青春活力对孤独的默多克,简直是一味清新之气。他事务繁忙,然而尽所能挤出时间约安娜见面。安娜有一种不自知的美,完全透明,明亮双目,紧绷皮肤,整个人如罩在雾中,少年的美,它像一种神奇的发光体,只立在那就产生一种奇幻的美。
安娜也爱慕默多克,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事业的版图开始逐渐地显山露水,更重要的是他对她是喜欢的,甚至有一点点迷恋。一拍即合,两人深度热恋起来。安娜与默多克偷情五年之后,他的第一段婚姻画上句号,他就立即迎娶了安娜。安娜在嫁给默多克后,并不需要工作,默多克所拥有的钱财是他们一辈子都花不完了,她将自己小时候的爱好挑出来,竭尽所能将爱好发挥到极致。作家就是她的途径——她嫁给默多克的岁月里,写了三部小说并一一出版,同时生下了三个子女。
然而这童话爱情故事也走到了尽头。擅长婚外恋的默多克此时已迷上了一个中国女人——邓文迪。并且爱情来得猛烈,执着,势不可挡。无人能阻止这段爱情的发生。这段相差整整三十六岁的忘年交曾一度成为各大版面的头条。有人说yes有人说no。但默多克从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的赞同与否对他而言不过是一场风,吹过去就没了。
安娜起初根本不愿离开,那里繁荣富贵,并且她哪里愿意把儿女们应得的财产分给一个外来的人,但默多克执拗要离婚。最后安娜不得不退步,同意离婚,但条件非常苛刻——默多克死后,邓文迪无权继承他的任何遗产,除非邓文迪婚后能生个一男半女。而当时的情况是,默多克已被诊断患有初期前列腺癌,必须进行放射治疗,因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当安娜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邓文迪这边传来“有喜”的消息。
不甘示弱的邓文迪使出了高科技“法宝”——造试管婴儿,靠默多克化疗前存下的冷冻精子受孕。邓文迪生下了她和默多克的第一个宝宝格蕾斯。安娜的如意算盘算是落败,邓文迪“母凭子贵”享有默多克财产中的一份。两年后,邓文迪再接再厉,又产下一女克洛伊。邓文迪终于在默多克王国里站稳。
邓文迪是聪明的女子,懂得迎合默多克的需要。她成功地使用中国文化“改造”默多克,让他接受了看中医、喝中药、扎针灸纯东方的生活方式。当性感的西方遭遇多情的东方,默多克的体内发生一种奇异的化学反应,原本因为古板生硬、缺乏魅力,被人称作“怪物”,逐渐地置换了他的整个形象,变得时尚通透,开朗幽默,爱好交朋结友,懂得享受生活。默多克说:文迪让我年轻了三十岁。当然在事业上,邓文迪亦是好助手,低调地打理着默多克帝国中的部分重要事宜。在家是好太太,在外能是好助手。默多克乃幸运之人也。
原本默多克会一直在邓文迪营造的幸福中走下去,走到九十,甚至年过百岁。可偏僻在他八十岁来了一次巨大的灾难,这一次灾难也许会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巨大的挑战,几乎要把他的心碾碎。
默多克带着他的妻儿离开伤心之地的英国,去了美国。其实前途也是未卜。美国弥漫着自由民主的气味。他们照样要揪着默多克的尾巴不放。只有等所有人都筋疲力尽,有更大的新闻才能转移和模糊大众的视线。但不管怎样,这“窃听门”始终是他生命中浓烈的黑色的一笔。挥之不去。
文/寒一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