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救市先要信息透明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温州,救市,信息
  • 发布时间:2011-10-17 09:18
  今年4月以来,温州不断有涉高利贷老板因资金链断裂出逃。从江南皮革的董事长黄鹤开始,有统计的“跑路老板”已有数十位,甚至有涉案老板跳楼自杀的极端事件发生。但此类案件的具体案情,非但未见详细披露,却反而成为官方重点遮掩的信息。

  从已被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不少跑路老板的涉案金额过亿甚至过10亿。而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在今年7月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的企业参与。温州官方文件也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的六分之一,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规模的五分之一。

  另据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估计,全国范围内的民间借贷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如此高规模的民间借贷究竟有多少处于风险之中,我们无从得知,官方只是一再强调“出问题的只是少数”。的确,温州失踪的高利贷涉案老板只是数十位,相比参与放贷的企业数量的确是少数,但我们相信,问题并不止于这数十位老板,温州的困局只是全国民间借贷危机的冰山一角。

  从各级政府对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重视上,我们可以猜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国庆节期间温家宝总理亲赴温州调研并发布指示、浙江省和温州市两级政府近日迅速出台各种对策、其他高利贷市场繁荣省份对民间借贷大户的监控,都预示着问题的普遍和严重。

  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到出台各种救市的“组合拳”,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政府就像一台救火车,在危机面前总是异常“高效”,但这种高效我们似曾相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央政府也是迅速重拳出击,积极救市。但是,如今暴露出的各种新危机,正是当年仓猝救市留下的后遗症。

  为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发布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手段是扩大信贷规模和投资),大量资本流向低效部门和虚拟经济,泛滥的流动性带来了物价飞涨和房地产价格泡沫,致使政府不得不“紧货币”应对通胀。而银行的体制决定了货币的歧视性流向——宽松货币的得益者是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企业,紧缩货币的受害者是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短时间内货币政策一松一紧,加上居民存款的负利率化,导致高利贷市场在短期内急剧繁荣——缺钱的中小企业为了渡过难关不惜成本地从民间融资,回报无门的居民存款流向风险极高的高利贷市场。

  其实,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早已暴露,但有关部门却视而不见。今年上半年,本报记者在河南一些中小城市进行调查时,同样看到了大量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在从事高利贷业务。而当记者向当地银监局、央行驻地机构等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询问此事时,这些部门却都互相推诿,避而不谈。

  另据本报记者调查,江浙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在高利贷的巨额回报下(最高的民间借贷年利率竟达180%),普通民众大量参与其中,不少人把房屋重新估值质押给银行套取资金用于放贷,更有甚者,将已经质押给银行的房产,二次质押给高利贷放贷者获取资金。

  将房产价值和高利贷生意捆绑在一起,是基于房地产价格不降和房产方便变现这两种假设,但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正让这两种假设成为泡影——限购不仅让房价有下降的风险,而且限制了房屋的变现能力。这样看来,一旦高利贷的系统出现风险,就会引发房地产市场的系统风险,最终会将银行牵涉其中,形成更大的金融风险。

  温州几十个高利贷老板跑路事件,并非区域性、偶发性的危机,它很有可能是全国性、系统性民间借贷风险的前兆。金融市场的管制已经造成利率价格的双轨制,并在现实中形成体制内的低廉资金成本和民间的高利率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不乏掌握体制内资源的利益群体,利用其优势获取高利贷市场的暴利。

  如果金融体制的市场化问题不能够解决,造成高利贷危机的深层次问题得不到正视,民间金融的后续问题得不到暴露,政府就仓猝地出台救市政策,很容易掩盖问题的本质,错过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良机。

  在这一点上,欧债危机的处理方法值得借鉴。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尽管欧洲不少国家面临破产风险,但“救还是不救”的问题却被反复讨论达一年之久,不断有信用评级和研究机构对各国的债务风险进行量化调查和研究,让人们在足够透明的信息下参与决策。

  处理温州民间债务危机,同样需要详细的调查研究,需要在开放和透明的环境下,谨慎决策。如果在信息闭塞的背景下急于救市,再联想到此前风传的温州大量公务员参与放高利贷,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是在救官员的财产和政绩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