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时代渐行渐近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艺博,拍卖,文化产业
  • 发布时间:2012-05-21 13:49

  从热闹的晚春到喧哗的初夏,北京的艺术博览会陆续登场,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刚刚结束,艺术北京(ArtBeijing)立刻上演。苏富比春拍后,北京的两大艺术博览会也适时给萧条的当代艺术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为五月即将接连上场的拍卖巩固了士气。

  从欧洲艺术古董博览会(TEFAF)到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从东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到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从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到艺术北京……全世界的艺术博览会在古典和当代、欧洲和亚洲之间穿梭。当艺术品市场在欧美按照由画廊到拍卖,自下而上,从大众向小众发展时,中国“从拍卖到画廊”的畸形鼓点依旧进行得铿锵有力。令人欣慰的是,当画廊依然坚毅地在一级市场坚守阵地时,中国的艺术博览会适时地对它们推波助澜,那个过去遥想的画廊时代、艺博时代,如今却已渐行渐近。

  小艺术力争大北京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算得上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做艺术博览会的年龄,要比已经九岁的中艺博和七岁的艺术北京加起来还要长。这些年让他欣慰的是,“虽然现在艺术北京谈不上成功,但是也在蒸蒸日上。”董梦阳说,“我每年都看到越来越多的参展画廊,和热爱艺术的人们走进艺术北京,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期待。”

  北京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城市硬件上已经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国外快马加鞭,开拓市场,从经济实力到政治影响,北京已经遥遥领先于城市的软实力。在董梦阳看来,“艺术北京作为一个品牌来说,还不能跟这个城市文明的影响力相匹配。”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一齐进步,“需要这个城市的各个文化层面的平台的和谐,在文化各个方面都需要打造一个品牌,最后让‘大文化’和这个城市和谐。”

  与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博览会不同,中国的艺术博览会除了交易功能,也花费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在教育上。在艺术北京三天的展览中,学术展览和教育论坛也同步进行三天。这对于董梦阳来说,就好比想要在戈壁滩上植出一块绿洲一样困难,“只有气候变了,绿地才能出来,所以我们要务实地和这里的人们一起成长。他们的文化、教育的提高,才是我们艺术北京最终提高的源泉。”

  资本进拍卖,画廊巧借力

  近年随着机构和资本进入二级拍卖市场,让更多的藏家在拍场上越加力不从心。这对于一级画廊市场倒是个好事,更多的藏家开始越来越青睐画廊市场。

  青睐画廊的投资者和收藏家,当然更加注重艺术博览会。当没有时间逛遍全中国的画廊时,只在艺术博览会这三天,就能够见到最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水平的画廊和作品。首先,为了打响画廊品牌,各个画廊会从代理的艺术家中圈定最好的艺术家,在艺术家的作品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参展。其次,艺术博览会本身对画廊还有一套筛选标准,更加缩小了好画廊、好艺术家和好作品的范围。

  “艺术北京”三突破

  突破一:大牌赞助滚雪球

  作为艺术北京一直的支持者,奔驰在本届艺术北京再次亮相;从2009年开始,爱马仕与艺术北京联姻,本次艺术北京门口的巨型爱马仕包再次于艺术中展现实力;此外,一进门右侧的“轩尼诗X.O特别展区”也足够夺人眼球,艺术北京的赞助雪球越滚越大。

  突破二:淡漠浮华,更重交易

  此次艺术北京与往届的另一不同在于,过往在艺术品市场较难成交的装置、多媒体等有所减少,画廊更注重交易性强的架上绘画,艺术博览会的“交易功能”较以往突出。

  突破三:参观人数、参展画廊、成交量增多

  根据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微博数据显示:“艺术北京2012”展出面积为19000平方米,同比增长46%,参展机构135家,同比增长35%,其中国内外比例为5:1,参观人数52000人,同比增长30%,90%以上参展商成交,成交额约3亿,同比增长57%,占国内上半年艺术博览会成交额的85%。

  赵力:“艺术北京”能代表亚洲水平

  赵力:“艺术北京”艺术总监、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小康·财智》=Q 赵力=A

  Q:现在中国的艺术博览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水平?

  A:现在只是一个大的整合,从整个趋势来讲,还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博览会的发展受制于画廊的发展,画廊的发展水平高,博览会的发展才会好。但是现在中国的画廊发展还是比较初级,所以博览会虽然这几年也有发展,但是中国的博览会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Q:这次艺术北京跟以往相比有哪些突破?

  A:首先,规模上有很大进步,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画廊质量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国内的重要画廊都来了,而且交易方面看,结果也不错,第三个,现在那么多人喜欢艺术了,来了那么多人来看,虽然还是一个起步状态,但是艺术的一个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Q:“艺术北京”在整个亚洲的艺术博览会中占怎样的位置?

  A:整个亚洲的状况也比较初级,所以艺术北京是能够代表亚洲的。但是跟国际上的很多艺术博览会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国外的很多一流的博览会都已经办了五十多年了,历史很久,它们也是一点点做起来了,所以现在跟我们比较起来,规模比我们强多了。国内一般在五六年,七八年,最多也不过十几年。

  ArtBeijing V.S. CIGE 对话艺博巨头

  董梦阳:

  我们是希望小学的自强学子

  董梦阳

  艺术北京(ArtBeijing)执行总监

  《小康·财智》:艺术博览会时代到来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

  董梦阳:艺术博览会时代其实就是画廊时代,一级市场时代到来了,人们开始消费、收藏艺术了,所谓的艺术品市场,所有的数据,都是拍卖的数据,我不认为拍卖是真正的艺术市场,坦率讲,那几个世界纪录,就是几百人完成的,太小众了,和中国人没有太大关系。就像我们的GDP一样,到人均就是全球100多名,总量全球第二,这个不应该是我们骄傲的事情,我们说的文化是进入到人们生活,为人们创造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坚实的艺术市场。让更多人热爱艺术、痴迷艺术,这个是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东西。

  《小康·财智》:艺术北京的最终追求是什么呢?

  董梦阳:我从艺术北京看到的希望是,每年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当他们来追求艺术、寻找艺术的时候,那我觉得这个民族的,我们的社会就上了另一个台阶了,我们不在乎他们买了多贵的东西,我们在乎他有这些对美的需求,对精神的需求,就像我们国家今天呼唤软实力,也是这样的,我们立于民族之林的时候,没有文化只有钞票这是不能够跟别人坐在一个桌子上的。

  《小康·财智》:我们跟世界的艺术博览会还没有可比性,那么和亚洲的其他艺术博览会相比呢?

  董梦阳:历史存在的,虽然跟香港一江之隔,但是有太大的差异性。我们的制度建设、文明程度、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起步晚了,今天艺术北京更多是想服务这里的人们。其实我们做这样的艺术博览会,跟东京香港不太一样,他们毫无疑问的就是销售、销售、销售,但是在今天的艺术北京还承担了教育功能。

  《小康·财智》:你认为中国今后的艺博之路该怎样走呢?

  董梦阳:这时候我们只有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有时候说我们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毕竟现在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拉开了。我们今天要开始上路,我总说我们就像希望小学的孩子一样,我翻山越岭地去学习,努力改变我的命运和环境,可能有一天我也会有一个辉煌,但是也许需要一代或者两代人去改变,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现实。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不像硬件那么快就能达到。但我们也有一个优势,我们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们改变了这里的环境,改变了他们的教育,对艺术的热爱,就改变了世界,是对世界的一种贡献。如果中国有几千分之一的人跟艺术有关系的话,那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一方面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接纳他们的文明,一方面我们又掌握能力、掌握手段,去传播我们的文明。这是我们这代人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王一涵:该做的事一定要做

  王一涵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总监、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小康·财智》:从这次CIGE2012亚洲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成交量热点方向看,你认为这是否代表了亚洲当代艺术市场今后发展的方向呢?

  王一涵:作为东道主,中国的艺术家还是占据大部分成交量。艺术文化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中国在国际上的位置,同时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在亚洲艺术市场中还是占有重要比例的。

  《小康·财智》:对于投资者来说,您认为艺术博览会相比于一级画廊市场和二级拍卖市场有哪些优势呢?

  王一涵:在国际性的艺术博览会上可以集中展示各国各地的优秀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因为博览会的展位有限,选出来参展的单位都是经过筛选的。画廊参加一次博览会需要很多运营成本,所以画廊一定会带来主推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展示。另外,除了博览会期间自身的艺术项目和活动,博览会外围也会有很多展览与活动同期展开,所以不管是业界同行之间,还是藏家和观众,博览会都是一个交流的良好平台。这次CIGE2012的参展画廊包含众多本土优秀画廊,还吸引了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及地区的画廊,尤其是日韩顶级画廊的参展,让藏家和观众可以管窥日韩当代艺术的面貌。

  《小康·财智》:香港艺博会和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都是国际化操作模式,会不会给中艺博带来冲击?

  王一涵:香港博览会具有别的地区的博览会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地域优势、税收优势,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上海博览会,我们觉得这几年他们其实也是有一点走下坡路,可能也是因为跟香港博览会起来有关系,坦白地说,包括我们也一样,我们原来有很多非常好的海外画廊,现在来的也很少了,所以说上海我们一般考虑的没有那么多,香港的确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博览会的竞争对象,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个时间点我们不具备同等的竞争条件和优势,但是不管怎么讲,中国这么大,还是需要一个好的本土博览会,此外很多事情此一时彼一时,政府的政策也是有变化的可能性,还是应该往长远去看。再讲我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在艺术行业里,不管是做画廊,还是做媒体,还是做博览会,总归都是对艺术热爱的人,如果说是真的热爱它的话,我觉得不管环境好不好,该做的事情都一定要做的。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