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反映企业利润不是反映GDP

  7.6%是近期最牵动股民神经的数字———它是国内二季度GDP的增速。说实话,各方有些反应过头了,虽然三年来首次跌破8%的增速,但并未超过今年年初定下的7.5%的目标值。显然,年初决策层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复杂和困难程度已经有所预期,因此可以说这个数据并不差;同时,在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也是佼佼者。

  那市场担心什么呢?一是担心增速继续下行,二是担心企业利润。如果考虑到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增速继续下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10月将召开“十八大”,要有一份优异的献礼成绩,经济增速迫切需要止跌回升;另外,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增长的效益却异常低,企业的盈利水平不理想,竞争力普遍较弱,一旦经济增速下降,生存困难便接踵而来。这些构成了市场的担忧。

  会用怎样的方式刺激经济?公开的官方说法是加大预调微调力度。这隐含了几层意思:首先,预调微调的度如何把握?如果小了不起作用怎么办?调整力度过大,又会超出微调的范围,是大调了,有重回08年之虑;其次,是以货币政策为主还是财政政策为主?一般都盯着货币政策,但也都知道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经过这么几次大剂量的使用,其效力在递减。银监会的官方也提出了助推经济的三个“不可持续”:靠国家投资,靠信贷增长,靠释放流动性。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空间更大。但目前财政政策又只注重结构性减税,全面减税难以成行。如果不能大幅减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些空谈;其三,刺激经济会更倚重投资还是转型。从效果看,投资拉动容易立竿见影,转型阶段性会给经济做减法,但又要汲取08年的教训,转型、调结构也不敢完全放松;最后,房地产到底如何处理。统计局承认,房地产调控是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之一,但又表现不会放松。特别6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楼市价格数据出来后,显示在第一次降息后楼价出现明显反弹,官方的态度却是“绝不让房价反弹”,已经弹起来的楼市的火怎么才浇得熄?

  再回到惨不忍睹的A股市场。不要比美国股市,就是与水深火热中的欧洲股市(英法德)相比,我们也是无法解释地弱。是A股的投资者有问题,还是上市公司有问题,或者是市场规则有问题?

  我们以前的一个说法可能有问题———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A股市场,这个概念显得有些模糊,容易误导投资者,以为股市是对宏观经济的反映,代表性的指标是GDP。殊不知,这个“经济晴雨表”在A股市场如果细化的话,应该翻译为“公司利润的晴雨表”。其实在选股的过程中,大家也是这样操作的,看当前盈利水平,看今后盈利能力,但在对整体市场走向作判断时,就容易以宏观替代微观来进行分析。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企业经营情况不好,宏观经济怎么可能好呢?宏观是微观的合成,虽然不是简单的合成。但在国内,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对应就比较复杂了。原因有几个:企业经营成本高(显性与隐性的均高),上市公司的代表性仍然不足(最赚钱的企业没上市),行业的利润分配不合理,垄断性企业挤占了其他企业的利润空间,不同所有制企业受到差别对待,其获取资源的成本、渠道以及难易程度不同……

  所以,当宏观经济好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利润在各个行业的非自然分配情况,以及过高的隐性成本。全社会的企业利润经过层层筛子筛过之后,能落到众多上市公司头上的也就越来越少了。如果上市公司在经营上再来点不规范,如利益输送、会计调整什么的,分析与现实出现差异,买得的股票货不对版,便不出为奇了。

  所以,A股的底在哪里,也不要去猜,等行业的利润起来了,股价不起来就是投资者有问题了。本周,市场在上证指数接近2132的时候都被资金神奇地托起,难道真有不破之底?如果只是大家心理上对2132有所依赖,那这样的底是靠不住的,只有业绩的底,才是实实在在的底。90多个部委的三公经费都公布了,也让大家看到了减税的空间确实存在,值得期待。

  今后,真要离GDP远一点,多看看各行业的利润和企业的利润,这个更靠谱。

  (作者系大型财经电视节目“交易日”首席评论员)

  吴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