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悖论(下)

  悖论之三:市净率悖论与“马太效应”

  本栏在上周写了A股的两大悖论,一个是,以沪指为代表的A股十年涨幅与同期国内经济增长严重背离。美国人汉密尔顿早年所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著名论断,应该见诸欧美各大市场而皆准,却在中国股市尚不管用,至少到目前还是失灵的。

  二是A股的流通市值在过去5年间,急剧膨胀,让二级市场严重承压、不堪重负,大把人在喊痛。照道理,新股IPO应该发行极度困难才对、甚至发不出去。但现实情况却完全相反,市场对中小板、创业板等小市值新股(不含沪市主板)的爆炒或恶炒不误,甚至常常推陈出新,以至于深沪两家交易所在近几个月,不得不对爆炒新股屡屡祭出“杀招”,但又总在“道高、抑或魔高”之间纠缠。

  今天要说第三个悖论,就是本文的小标题所指。这又是一个匪夷所思、有悖常理与基本逻辑的怪像。按照欧美市场的经验与理论,市净率愈低的公司才会愈发值得买,尤其是买进了跌破公司净资产值的股票,可谓捡了个大便宜。当然也就愈发值钱,但A股至少在近半年不是这样,买这种破净股票的人,通常都有点傻,至少也是有问题的。

  统计显示,至本月4日收盘,A股市净率小于1的股票共有46只,今年以来平均累计涨幅为-3.33%;而市净率在9至15倍的“贵”股票共有57只,其上半年平均涨幅为30.11%。在高市净率的股票中,今年以来甚至有不少价格翻番的股票出现,如酒鬼酒、东宝生物、零七股份、永生投资、青青稞酒等;而跌破净资产值的股票群体中竟然没有出现一只牛股。

  这种结果会让那些笃信价值投资,崇拜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粉丝们极度郁闷或纠结。市净率越低的股票才越有投资价值,这并不是巴菲特说的,而是他的恩师格雷厄姆早年的惊人发现。后者极其擅长在那些脏兮兮、且湿漉漉的烟屁股(超低价、“破净”股票)当中掘金,并在当时运用这一“绝活”取得笑傲华尔街的骄人业绩,但是A股显然不理这一套。

  远的不说,至少在今年上半年,市净率越低的股票天天在跌,市净率越高的股票却日日见涨。从股票实战操作的选股角度看来,低市净率的股票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更谈不上惊喜,反倒是高市净率股票提供了丰厚及远跑赢大市的回报。

  争论这种现象孰对孰错,其现实意义似乎不大。对此,借用一下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或许挺合适。股价越强、就越有资金愿意跟进与追捧、其市净率也就越高。反之,只能落得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这句话的直译就是,买A股,一定要买强势股。此乃经验之谈,信不信由你。

  如今市道如此低迷,离底部还有多远?有统计显示,至本月4日,A股平均市净率为2.34倍,距历史低点的1.8倍仍有三成的差距。所以,若按市净率来衡量,或尚未见到历史底部,但市盈率却早就低过2005年6月沪指的998点。

  悖论之四:IPO集资源源不绝的尴尬

  A股IPO无度而肆意融资圈钱(又少予投资人回报)与二级市场的竭力反对,形成股市的第四大悖论。改革开放前,因为举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时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以国企占据绝对大多数的前提下,国企缺钱自然就找国有银行解决,企业的融资来源长期都是绝对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

  故在内地谈集资,应该都是在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后的事。在A股大跃进式疯狂集资,也应该是在2004年之后的事。因为自那年起,除了主板之外,又新开设了中小板。在开设该板之前,股市当时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为国企脱困服务”,主板几乎成为各类国企的“专属领地”、仅有少数由国企改制后实际变为民企的公司。所以才有央企是“共和国长子”的奇怪说法;因为历史缘故,国企就有这么牛。

  开设中小板之时,国内主要的大中型国企大多已经上市,国企脱困的巨大压力实际上已经大为缓解,这才轮得到国企以外部分民营企业的排队上市,以及极少量的中外合资与外资的上市集资需求。

  一方面,企业集资需求一直呈现殷切加旺盛,“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最好的真实写照。今年一季度时,在证监会排队等候“IPO过会(上市审核)”的公司约500余家拟上市企业,最近的数字已经超过700家,而且是有增无减,A股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融资压力当然就是与日俱增。

  二方面,2011年国内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75%左右,同期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只有14%,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十分明显。现有债券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但都是国债和财政部发行的债券、以及金融债。企业债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出现千军万马的企业,要么就是上银行争贷款,要么就是涌进证监会挤破头争上市。

  20多年来,太多的官员和专家曾就国内金融市场的长期规划与设计,发表过数不清的高论。但企业债这一块的明显及严重“短腿”,却是长期不见缓解的一大瓶颈。主管此事的多个部门对此当然难辞其咎,但这些多头部门应该也有一些难言的苦衷:国内的企业普遍信用不高。这些公司在债市借了钱之后,还不还、或能否按时连本带息一并偿还?只有天知道。之前曾经发过债券的公司,都是一些很大型、以及信用相当好的企业。一般的企业要想便捷的发债,应该不仅是贵公司是否可以发,而是有没有人敢买?

  国内股市与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股市)与间接融资(银行)之间的比率长期悬殊、畸形发展;股市与企业债市也是畸形发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又是如此旺盛,当然就让股市严重承压,也让银行严重承压。

  钟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