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的逆袭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三一重工,裁员,海外并购,中联重科
  • 发布时间:2012-08-17 16:53

  7月20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长沙总部的工业园区,四个大门都有保安把守,每位进入的人员都必须出示工牌。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似乎察觉不出外界有关裁员传言中的冷肃气氛。

  半个多月前的7月2日,三一路机研究院的研发工程师王斌(化名),最后一个接到部门领导的“被优化”电话。前一晚,上级还在催促他将手上的工作加班加点完成。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接到这个电话。“至少从工作上来说,部门领导对我应该是没有什么挑剔的,也夸奖过自己的工作。”王斌对本刊记者说道。

  7月12日下午,王斌拿着一张“三一集团员工离司表”,倚在人力资源办公室的一角,开始填写。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公司。

  王斌这次走的是“特别通道”。由于被裁员工都集中在这两天办理手续,部门领导为了缓冲人员过多,特设了一条特别通道:只要是离职员工,一来就签字放行,效率比平时快了很多。等交接完工作,王斌就彻底与三一集团脱离劳动关系。

  因为还没有拿到补偿,所以王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并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

  就在王斌办理离职手续的时候,办公室的对面——研究总院的100多个员工账号也正被注销。王斌向本刊记者解释道,拥有账号的员工要么是设计人员,要么是研发人员。

  但三一高层并不承认裁员,只是“优化”。设计、研发人员“被优化”到销售、售后等部门工作,这让很多人只能选择离开。

  三一收缩式的变相裁员的同时,却在进行连续的海外并购。其高层在5月份的机构调研中透露,想发行H股募资,也是为了海外扩张。此前,三一有着2008年成功逆势抄底的经验。

  但同样是逆袭,三一面临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上次2008年抄底后,中国政府轰然祭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救了三一。此次不同的是,欧洲人不会靠“铁公鸡”来拉动GDP,而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看起来遥遥无期。已经将信用销售模式用到极致的三一,能撑到经济好转吗?这是个问题。

  无成本裁员

  “不管怎样,你必须去参加培训了!培训的考核合格之后,就到三一代理商营销或者售后工作。”在办公室内,领导硬生生地对王斌说,并口头转述了每个组25%到30%的裁员比例方案,而这项方案并没有正式的名称或说明。

  就在当天下午,公司就将这批“被优化”员工电脑登机账号、OA账号、邮箱账号全部封掉。“以前公司有员工离职都需要走程序,而这一次是公司直接将账号封掉,跳过了正常的程序。不能与集团内部有联系,这就是强迫你去接受培训!”王斌说道。他觉得,这完全不是一个正常的公司应该有的做法,明显是“变相裁员”。

  “如果被调去三一的代理商处工作,刚开始肯定难以达到优异的标准。在代理商处待半年,表现优异才不会被淘汰,有10%左右可以申请回来。自己的收入降低,肯定也是不得不走的。”没有接触过营销、售后类工作的王斌对转岗不抱希望。

  7月4日,在第一天培训会上遇到很多熟人,王斌甚至感到惊讶。王斌和同事交流发现,彼此都有类似的经历:与上级领导顶过嘴。王斌怀疑这是自己被列入此次裁员黑名单的原因。他曾从上级领导那里听说原本的裁员计划是将2011届的员工一刀切。

  培训班的员工打算集体诉求要求赔偿。王斌向本刊记者解释道:“如果我们在代理商那里表现不好被裁掉的话,相当于三一无需支付赔偿金,无成本裁员。”

  直到7月9日,王斌和一起参加培训的同事没有得到任何来自人力资源部的回复。于是王斌和他的同事有些按耐不住了。当天下午,路机研究院院长刘秋宝来了,始终不承认裁员,也不提赔偿之事。

  第二天一早,王斌突然得知培训终止了。“人力资源部开始单独给个人打电话,提供给我三个选项:1.培训后转岗至代理商处担任营销或服务工作;2.补偿N个月工资后走人;3. 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赔偿,所以大家一起前往人资处继续就金额问题进行谈判。”他与同事们聚集到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发现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有意避开。

  中午,他们聚集到了路机事业部总经理谢志霞的办公室,要求给个说法。中午12点10分,谢与研究院几位领导在会议室与“被优化”员工谈判。

  谈判开始不久,常德三一副总经理钟家瑚试图镇定现场紧张吵闹的气氛,使劲拍了会议室的桌子。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在场员工的反抗。“谈判现场,拍桌子的声音此起彼伏,结实的会议桌都在颤抖。”王斌说道。

  绝口不提赔偿之事,这让王斌感觉对方根本没有诚意来与员工协商。

  当天下午,他们又聚集在一号办公楼,准备找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要个说法。“没想到,我们才到门前,就发现原所长们已经在那里准备堵我们了。保安看到这架势,赶紧把门给关上。”

  原所长们开始不断对“闹事”员工开展苦口婆心的劝说工作。但王斌还是和同事一起,找到分管路机事业部的三一科技总经理王佐春面谈。

  “王总开始老调重弹,说是培训,绝不松口是裁员。”王斌对本刊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

  最后,经过员工的几番努力,三一人力资源决定提供N或N+1个月的赔偿。7月7日,上海地区约有70多位三一的工程师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拿着1.5万元赔偿金离开三一。另外约20位工程师则同意留岗或转岗。

  裁员事件演变至今,三一的高管一直向媒体矢口否认裁员。但这种“被优化”、“被转岗”,实则变相裁员。

  抄底海外

  三一大幅裁员,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和房地产持续调控有关。

  去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温度”骤降。数据显示,继今年前4个月需求持续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压路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从环比数据来看, 除了压路机销量5月环比小幅上升0.62%之外,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的环比降幅均在两成以上,分别为23.30%、22.14%和29.28%。

  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来,总体行业出现近20%下降,行业整体现金流压力较大。

  由此引发了三一的裁员,目前很多三一员工收到的说法是裁员30%。

  行业的低迷也让三一应收账款剧增。据2012年一季度财报,三一重工(600031)实现净利润28亿元,但应收账款达到201.23亿元,是其净利润的7倍以上。

  三一重工副总裁梁林河在微博上抱怨称,竞争从成交条件之争演变成价格战了,竞争伙伴6月份价格比5月份至少下降了10万元。

  大幅裁员降低的人力成本,无疑缓解了三一紧张的资金流。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裁员的同时,三一还在加快海外并购的速度。

  今年初,三一才刚刚完成一次“蛇吞象”。其联手中信产业基金收购了有着德国大象之称的普茨迈斯特100%股权,其中三一控股90%。在5月份的一次机构调研中,三一高管团队透露:“希望在行业低谷期展开收购,收购大象就得感谢金融危机,以前不敢想象。想发H股融资,主要也是为了国际化募集资金。”

  面对外界质疑“蛇吞象”,三一内部管理人士称:“双寡头情况下,双方对竞争环境很敏感。而且各相关因素的作用特殊,此消彼长,所以收购兼有竞争和防御。在国内双寡头局面下,收购也带有一定的防御性质。收购德国大象成功后,防御功能就完成了。后续主要是发挥双品牌的优势,两家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这里指的防御,即三一集团对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中联重科的防御。

  “中联和大象同样互补,中联需要大象,但三一爱大象!这是一次典型的战略并购。三一和大象只谈了18天便达成协议,算闪婚吧?但此前暗恋了18年。它拥有的技术和营销渠道是我们最需要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次并购。”三一一位中层人士透露。

  2月28日,三一再次与奥地利帕尔菲格集团签订协议,合资建厂。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柳工、徐工等也都在加速海外布局。

  “快”逻辑

  过去几年来,三一很会利用经济危机逆势扩张,而且在2008年曾有成功逆势抄底的经验。但那次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救了三一。

  在随后的三年中,得益于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工程机械行业以年均50%左右惊人速度高速增长。三一是投资驱动型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成为今年投资大滑坡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在各种大型工程“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中,三一迅速崛起,2011年其创始人梁稳根更是问鼎“中国首富”。

  除了依靠并购快速扩张外,三一的研发也非常高效。白手起家的梁稳根,口头禅是“嫉慢如仇”。三一快速成长路径背后是梁稳根和三一的“快”逻辑。2009年末,王斌被分配到三一集团路机研究院泵送事业部研发团队。入职不久的王斌,就感受到了什么叫“快”。

  “由于三一对执行力和效率的要求非常高,有时候可能需要半年至一年才能完成的东西,上级硬性要求你必须在几个月之内完成,而且还要进入业绩考核。这么短的时间内,只能加班加点。部门领导为了加紧工作,经常会说先把方案做完,以后再修改。”

  对于研发,有两句话在三一内部是明令禁止的:“因为国外是这么设计,所以我也这么设计”,“国外没这么做,所以我没这么做”。

  但即使是禁止跟随和模仿的三一,也避免不了做一些模仿的工作。“实际上,看到国外哪一款好的产品,就拿过来直接对方案进行修改。三一虽然注重研发,但在实际工作中好像并没有太多的体现。”王斌说道。

  在采访三一另一位研发工程师时,他向记者表达类似的观点:“三一这样快速发展的企业,与其说它的研发创新能力很强,不如说它的‘抄袭’能力很强。看到国外一款好的产品,我们再进行产品方案修改。就这样,几个月就可以出来新的产品,有点像做山寨机的感觉。”

  在管理上,三一也很“威严”,“或者说半军事化管理,例如办公桌面上不能有杂物,所有东西必须归类放好,走出办公室需接受检查……”

  三一集团的最高决策层的董事们,也在践行着“快”。每天早上7:30都有早餐会议,食堂为此还特地设有早餐食堂。“领导们一般都是工作到晚上,甚至深夜。”王斌告诉记者。显然,加班已经成为三一的一种文化。

  在这种“快”逻辑下,三一还将信用销售模式发展到极致,客户只需付极低的首付就能买到一台昂贵的工程机械。而关于按揭贷款的一切,都由三一下边的一家子公司帮忙搞定。

  在三一多年的高速疾进中,就像一辆10马力的车,却持续跑出20马力的速度。三一内部中层人士向记者表示:“确实不愿看到裁员,但这才是三一。这曾是三一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发展是三一的硬道理。”

  有包袱的时候就果断丢弃,是三一处事的方式,但似乎有些不够人道。

  (应采访者要求,部分人士为化名)

  文/ 孙郁婷 摄影/ 郝英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