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时代:隐私的“连坐”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SNS,Facebook,互联网,京东商城
  • 发布时间:2012-08-17 17:09

  7月中旬,一颗番茄在短短两天内,走红于网络。两条简单的微博引发面式扩散,最终演变为一次热点新闻。

  创办京东商城而声名鹊起的企业家刘强东,在微博上是拥有超过140万粉丝的活跃用户。7月15日他在微博上贴出一颗自家栽种的番茄。不久后,有网友通过比对指出,刘强东的这颗番茄和11分钟前另一位微博用户贴出的一颗番茄完全吻合,这位微博主也就职于京东商城。

  随即,大量的微博转发和评论被引爆,使得这位本就在电子商务领域炙手可热的企业家红得像番茄,只不过此次却无关商业,只关风月。本应是刘强东个人隐私的家务事意外地演变成众多网友的推理剧。

  刘强东自嘲自己是“躺着也中枪”,个人隐私的曝光是“无心之失”。事实上,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大学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SNS时代,“躺着中枪”不再是稀罕事。以Facebook为例,在Facebook上,你的隐私也是你朋友的隐私。研究人员指出:“当用户活跃于诸如Facebook那样的社交网络时,在不经意间就将他们朋友甚至他们自己的隐私完全暴露在泄露的风险之下。”

  一共有664名Facebook用户参与米纳斯吉拉斯大学的这项研究。根据研究人员的要求,研究对象在他们的Facebook账号内安装了一个写有跟踪算法的应用。研究者首先会先获取包括性别、现处国家、城市和年龄四项用户基本信息,然后再用具有跟踪算法功能的应用分析研究对象的社交关系图谱,进而来推断预测上述的身份信息;再将前后两组信息进行比较,以了解算法推测的准确度。

  研究的结果表明,带有圈人标签的照片能够有效地帮助研究人员推测用户的身份信息。米纳斯吉拉斯大学研究员认为:这一特性能使得恶意攻击者或者个人信息挖掘者,可以利用在线社交网络通过你的朋友来获取你的个人数据,即便你不是一位Facebook的活跃用户。

  这一结论令人担忧,目前在Facebook或者微博上,圈人功能往往是建立在用户的社交网络关系上的,而圈人的过程并不需要得到被圈用户的同意,相关的信息或者照片会自动地和被圈者的Facebook或者微博账户关联起来。米纳斯吉拉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在目前Facebook的圈人流程中,被圈的用户并不能控制他是否在一张照片中被圈出,因为这张照片被另外一位用户所持有。于是尽管这些照片上的圈人标签能够精确地指向被圈者的用户信息,被圈人却不能拒绝这一指向”。

  如今,分享信息的渠道已经随处可见,伴随而来的关于隐私的争论和思考也逐渐升温。对于隐私泄露问题不以为然者指出,用户之所以使用社交服务,是为了分享而不是隐藏。例如Twitter和Instagram等很多分享型社交网站上,用户可以选择对所有人公开他们分享的信息,也可以选择授权仅在特定好友小组内分享。此前一度修改隐私设置而擅自公开用户信息资料的Facebook,也在今年初迫于强大舆论压力重新修订了用户隐私设置,为用户提供更多隐私设置的功能选择。

  米纳斯吉拉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社交网络能够通过类似划分联系人或者增加标签的“隐藏”属性来解决这一问题。Google正是看到个体在不同群组中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现有的社交网络呈现的却是千人一面的界面,所以满怀信心地推出又一个版本的SNS产品Google+,以此押注未来。

  Facebook的研究员PaulAdams,两年之前是Google公司UX高级研究员,研究人们线上和线下的社交行为的差异和相互影响,这些研究最终服务于Google+的开发。在研究美国、英国、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网络用户后,他认为:“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非常关心自己的隐私。”在Facebook未改变隐私设置设计前,只有8%的人选择让自己的档案在Facebook网络中被所有人搜到。“我们认为人们不在乎自己隐私,往往是因为许多人并不熟悉复杂的在线隐私设置功能。”

  互联网尚未进入2.0时代之前,当人们思考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时,行为总是会因地制宜;在线下世界,能看到我们言行举止的只会是特定环境内一定数量的人。当然,这也并不绝对。这些人会跟其他人谈论我们的行为,大家都喜欢传言,但基本上我们还是能控制其他人对我们的了解的。

  然而,SNS时代,我们总是低估读者/观众的规模。我们公布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搜索引擎索引,并且在出现在搜索结果前端。所有来自现实世界的社交规范都受冲击,因此我们公开内容和自己的信息,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今年初《今日美国》报道过一则“Facebook侦探”的新闻。华盛顿一位女性通过Facebook的潜在熟人推荐功能,遇上一位与她“共享”丈夫的女士。她与丈夫奥尼尔2009年分居,奥尼尔在分居后改名,此后再次结婚但没有和原妻离婚。

  Facebook成了这起重婚罪的侦探。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在线社交网络能够挖掘出你不欲人知的秘密。早在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基于Facebook的研究课题。卡特.杰尼根和贝拉姆.米斯崔分析了4000多位学生的Facebook资料,从而推测出其中的男同性恋者,准确率达到78%。这项课题的结果着实让人不寒而栗。这种挖掘个人信息的强大技术近年已走出大学,被用于商业领域。

  在紧密联系的互联网世界中,个人已经不足以保护自己的隐私。或许你还在潜水,从未主动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但社交网络上的好友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这件事。

  互联网的开放和连接程度不得不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如此有声有色的分享型生活是否意味着过于暴露自己甚至他人的隐私?互联网上没有“孤岛”,当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认识我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角色,我们不仅仅是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的信息,同时还应该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网络生态环境负责。正如研究社交网络的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JonKleinberg)所说的那样:“当你上网的时候,应当表现得像在公共场合。因为网络本就是公共场合,而且越来越如此。”(文/熊元插图/吴钟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