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驻华大使:谁来赴任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日关系,钓鱼岛,西宫伸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0-09 13:53
自古以来,“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情故事常常让人扼腕叹息,日本候任驻华大使西宫伸一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剑拔弩张之际,经验丰富的他本被寄予厚望,期待着在修补中日关系方面一展身手。可是谁能想到,才短短几天时间,西宫还没来得及赴任就撒手人寰,年仅60岁。
西宫9月11日被正式任命为驻华大使,两天后意外在东京都涩谷区自家住宅附近的街上摔倒,昏迷不醒,被送入医院接受手术,次日转入重症监护室。
按照日本外务省规定,新大使获任命后必须在40天内赴任。日本政府判断西宫伸一病情严重,显然不可能在40天内康复,于是已经开始考虑替换人选。尽管早有准备,但正值壮年的西宫16日上午突然在东京的医院内去世,这对于本已手忙脚乱的日本外交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死因引发猜测
据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当地时间9月13日上午,西宫伸一在自家附近倒地昏迷,一名过路女性发现后报警。但是,警方赶到时西宫已处于无意识状态。日本外务省相关人士透露,西宫已由于健康问题紧急入院接受治疗,而且是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情况“很糟糕”。
因病住院后,尽管紧急实施了手术,西宫伸一16日上午去世。对于西宫的死因,日本至今没有公布官方的说法,这也引起日本民众对其死因的猜想。有媒体指出,西宫可能是由于脑溢血死亡,称此前他随首相野田佳彦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时过度劳累。
还有的日本网民则“分析”出各种阴谋论。但是,警方在西宫昏迷入院后表示,西宫的突然昏迷是由于疾病而非意外事故或不法行为,因为“在身体上没有发现外伤”。
西宫原打算10月上旬赴北京就任,接替现任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丹羽是首位“民间人士”驻华大使。作为他的继任者,曾任驻华公使、有丰富外交经验的西宫被期待能为修复因钓鱼岛“国有化”而恶化的中日关系发挥作用。
今年6月,丹羽宇一郎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公开反对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购买”钓鱼岛的计划。此番言论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在遭到日本政府的批评后,丹羽宇一郎表示收回发言,但此后日本国内要求撤换丹羽宇一郎的呼声一直未绝。9月11日,日本内阁通过决议,任命西宫代替丹羽宇一郎担任驻华大使。
首相感叹“非常可惜”
对于西宫的去世,首相野田佳彦表示:“非常可惜。”执政的民主党副党首、前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告诉媒体记者,西宫病逝令他非常难过,“几乎说不出话来”,“我们必须选出他的继任者,不耽误太多时间。”
在日本外交界,西宫的资历深受赞誉。他197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进入外务省,先后担任日驻俄大使馆参赞、外务省外务大臣官房参赞,并从2005年8月起担任日驻华经济公使,为期一年半。此后,西宫伸一先后担任外务省北美局长、日驻纽约总领事、外务省分管经济事务的审议官,主要处理日本与美国、韩国、中国、东盟等国家、地区间的关系。
2011年1月起,西宫就任负责经济事务的外务审议官,属次官级(相当于副部长级)。在日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和“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谈判方面,他负责与各国的谈判和协调工作。今年9月,在俄罗斯召开的APEC峰会上,西宫随同日本首相野田出席。
在对华事务方面,西宫伸一的观点很有见地。2006年在中日建交35周年之际,时任日本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公使西宫接受媒体书面采访,畅谈日中经贸及文化合作。
关于日中经贸,西宫伸一认为,两国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日本的对华投资、技术协作数量、贸易额等所有经济数据均表明了这一点,前途是很光明的。关于日中文化合作,西宫伸一认为,日本和中国各自都有富有特色的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有益于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希望进行积极推动。
西宫伸一说,与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时相比,日中经贸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长足发展。从经济关系来看,2005年,双边贸易额已经增加至当初的170倍以上,如果将香港地区计算在内,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日本也是继欧盟25国、美国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05年,在全球对华投资略减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额增幅高达20%,5年中翻了一番。
西宫伸一认为,日中关系前所未有地深入结合在一起。相邻的日本和中国今后继续发挥互补性,开展相互合作、进一步共同发展,将有益于两国国民乃至东亚和全世界。同时,两国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西宫伸一说,根据中方的推算,在中国,包括间接就业在内,日资企业从业人数已达920万人,每年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超过400万人次,
西宫伸一认为,日中两国的此类交流已经真正成为国民之间的交流,这一点,是从事日中关系工作的人们要经常牢记的。为了进一步发展日中关系,通过从深度和广度上增加与中方的沟通,继续为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本,西宫的背景和经验被媒体评价为可以“熟练地处理各种棘手的外交问题”,他同时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相应的人脉,日本政府认为他可以担任驻华大使重任。
可是,就连日本外务省副大臣山口壮也不得不承认,西宫伸一常年劳累,体力不支,在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驻华大使的任务也令西宫压力很大。
继任者是谁
西宫伸一意外病逝后,由于现在中日关系紧张,日本外务省抓紧物色继任人选,以最大限度缩短现任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卸任后的“空白期”。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2012年9月17日在记者会上称,“正在调整新大使人选,越快越好”。
对于继任人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人士表示:“人选的范围将扩大,将在包括现役官僚,以及曾在外务省任职人员中进行选择。”人选确定并获得中方同意后,将通过内阁做出最终决定。
日本一些政府官员披露,目前来看,主要继任人选包括外务省前事务次官薮中三十二和现任驻泰国大使佐藤重和。他们与西宫同为职业外交官,区别于商人出身的丹羽。
薮中现年64岁,曾任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外务审议官,最高官至事务次官,是外务省级别最高的官僚。佐藤现年62岁,曾任外务省中国课课长、亚大局审议官和日本驻香港总领事,是外务省“中国帮”一员。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可能会成为新的候任驻华大使。66岁的宫本曾于2006年至2010年期间担任驻华大使,当时接替他的正是现任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形看,宫本重返驻华大使岗位的可能性更大,“鉴于宫本的履历以及在中国的人脉,他可能是眼下日中关系高度紧张时出使中国的最适合人选。”
前辈经验可供借鉴
中日关系目前遭遇重大挫折,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样本应欢庆的时候,对于下任日本大使来说,借鉴40年前在两国间筚路蓝缕的前辈经验,有助于开启新的局面。
历任的日本驻华大使中,并不乏大智慧的外交官,他们曾在中日两国间营造过融洽的关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首任日本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就曾为推进两国关系贡献良多。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实现历史性访华后,次年中日互派大使。新华社当时播发过电头为1973年3月31日的一条电文“日本国首任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小川平四郎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毕业于辅仁大学的日本首任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上任,日本对华的外交级别也由代办级升为大使级。
小川平四郎当时的祝酒词至今仍可兹日本驻华的外交官借鉴,他说:“去年的今天由于两国国民的热切愿望和两国领导人的坚强决心,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在两国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件事对于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对于实现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小川平四郎在驻华大使任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推进两国间缔结航空协定,为此他曾经回东京述职,并在几天后带着第二次方案到中国,表明日本要善处日台航线问题。当时和他一道返回北京的还有日本外务省中国课长国广道彦,他们共同与中国方面进行会谈。
在近20年后,国广道彦再次走上了和小川平四郎一样的路,他于1992年担任驻华大使。
当他上任时再次来到北京,几乎不能相信这就是自己19年前访问过的地方。北京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他惊叹不已。1993年春节,他又访问了深圳,非常感慨:“深圳从一个贫穷小村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发展所取得巨大成果的一个缩影。”
国广在任期间中国变化很大,而日本则在经历泡沫破裂后的“失落十年”,双方力量对比发现变化,使得日本国内一些人的心里起了变化。国广当时在日本杂志发现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他对此一直持坚决反对的观点。“回顾日中两国的历史,双方还从未作为大国平等交往过,考虑到这一点,我当时认为中国和日本必须要做好以大国身份平等交往的准备。”他说。
卸任驻华大使后他从日本外务省退休,仍一直为中日友好做了不少工作。在2008年中国西南发生大地震后,国广随即撰文,向中国介绍日本抗震救灾经验教训和对策,并提出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和健康管理等重要建议。
中日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唐朝的天宝年间,诗仙李白就为日本友人阿倍仲麻吕写下了“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诗句,成为中日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在1200多年后,中国著名佛教领袖和书法家赵朴初也赋诗一首:“翠箭莺翎展,丹吸鹤顷明。感公无限意,赠我一盆春。光满维摩室,心开薄地身。交期君子德,鲁朝夕念嘉名。”这首诗是送给一位日本友人吉田健三。
吉田健三在1979年到1981年间担任日本驻华大使,在他在任期间,中日的外交关系也进一步拓展,比如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中日友好医院就是当时两国合作的成果。1980年中国在札幌、日本在广州设立总领事馆。
同样在吉田任上,中日两国还就日本向中国提供“文化无偿合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等问题签订协议。
应该说,在中日关系眼下陷入低谷、争端升级的关键时刻,无论日本政府最终选中谁出任下一位驻华大使,多多吸取前辈的经验将有助于他尽快适应角色,有效修补两国关系。
文|万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