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什么酒都往肚里装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郑州,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09 09:31
郑州人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为人爽利,中就中,不中就不中。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的假斯文,喜欢大男子主义的潇洒和随性,说话爱带把儿,甚至粗俗不堪。不管多大的事儿,都会换来他们的一句“无所谓”……
郑州是一座有着3600多年历史的古都,建城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郑州北临黄河,南靠嵩山,沉浸着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铁路系统汇集于此,让它成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郑州人好客热情、为人爽利,不喜欢用书面语、客套话,他们出口粗俗,喜欢用一种随性、散漫甚至粗鄙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嘴头上,郑州人挂着“无所谓”的口头禅,一股子“浑不吝”的味道,还喜欢把自己拿来调侃。他们喜欢吃烩面,就算当做主食天天吃也觉得“得劲儿”,喝起酒来就更是天南海北,号称“一年喝倒一个牌子”……
火车拉来的城市
忙碌却喜欢豫剧
历史上的郑州曾经五代为都,八代为州,市内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比如黄帝故里、商城遗址等,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不过,郑州本地人对这个“古都”的称号似乎并不怎么上心。每每说到此事,他们大多会一笑置之:“几十年前,就是一个县城”。
在许多郑州人眼里,如果不是上世纪50年代被定为省会城市,再加上处于中原腹地修了众多铁路,郑州也许至今还只是一个小县城。郑州本土作家赵富海在《老郑州》一书中写道:“也许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太久远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产生一种迷失感,这种迷失感往往容易让人没了主意,心中也没数儿……” 在外地人看来,郑州人永远是忙碌的。
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是一个快节奏的地方。这里的人永远处于奔波的状态,人流、车流、物流在这里高度集中,然后又快速中转离开。公交车让人眼花缭乱,毫无逻辑的号码编排就像是计算机的编程代码,让人看不懂。城里到处都是修建中的工地,郑州本地人嘲讽说:“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沟,不叫郑州!”
因为生活节奏快,说话就显得干脆。河南人都喜欢说“中”,但郑州人说这个字尤其爽利,而且说得韵味十足、掷地有声。凡事中就中,不中就不中,好听的话他们不会跟你多说,所谓“歪嘴骡子驴价钱,吃亏就吃亏在嘴上”。不过,这个“中”字同时也包含了中和的意思,无论是南国的花还是北国的酒,甚至是远渡重洋来郑州的法国法桐,只要抵达这座“中”的城市,都能落地繁衍,乃至成为遮蔽全城的绿荫……
忙碌的郑州人并非浮躁难安,他们平时爱听豫剧,城内戏曲氛围非常好。城里的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文化宫、经三路种子市场对面的小花园,都是豫剧爱好者经常“切磋”的地方。在安静宁溢的傍晚,提着嗓子来上一句《花木兰》里“刘大哥说话理太偏”,完全是一副清闲自在的派头。
口头禅是“无所谓”
随性、随意爱扎堆儿
大概是由于郑州历史太过悠久,类似于韩非子、陈胜、潘安、白居易、李商隐这样的名人多得数不过来,也就显得没什么好稀罕的,导致郑州人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所谓”气质,造成他们说话大大咧咧,完全不在乎自身形象和别人的观感。
用郑州人最通常的口头语举例,是最能反映郑州人粗犷的说话方式的。两个关系很好的郑州人,久别重逢第一句话一定不是“你好,好久不见”这样的问候,而是“你××去哪里了,这么多年不见?”对方也会照例回答“我××这几年忙啊……”这样的对话虽然像骂人,但彼此脸上绝对都是重逢的喜悦。
郑州人喜欢掩饰自己温柔、细致的一面,他们说话很少用书面语或客气话,觉得那样太装腔作势,文绉绉的像个娘们儿。他们喜欢大男子主义一般的潇洒和骄傲,所以郑州人通常用一种随性、散漫甚至粗鄙的方式来展现自己,说话带把儿,把诸如“×他娘”、“×尼玛”之类的口头禅随时都挂在嘴边。
无所谓,是郑州人通常的一种态度,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不管多大的事情,你问郑州人结果,他们都会懒洋洋地回答你“无所谓”,一股子“浑不吝”的味道,让人觉得有些欠扁。不过,“无所谓”的背后,应该是郑州人的一种大气,对于小得小失不计较的心态。甚至,他们还用顺口溜调侃自己:“燕庄的美女,孙八寨的汉,关虎屯的痞子满街串;张寨的花,陈寨的草,少林寺的和尚满街跑;大孟寨的帅哥,东韩寨的狼,梨园到处是流氓……”
都说郑州街上人多,那其实是郑州人爱扎堆儿造成的。他们是极其害怕孤独、耐不住寂寞的一群人,没事就喜欢上街溜达,一点小事就要凑一堆儿人,看热闹的多,管事的人少。平日里也不肯在家里陪陪家人或者看看电视,一有机会就立刻疯跑出门,融入到朋友圈中,或一顿海阔天空的神侃,或猜拳行酒令喝得酩酊大醉,不管多大的酒杯都敢一饮而尽,丝毫不管醉后有多难受……
烩面是生活指标
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酒
到了郑州,如果没有吃过烩面,那是说不过去的。郑州的烩面,汤水乳白浓郁,羊肉不膻且烂,拉面粗厚、筋道,再加上一撮嫩绿的香菜、一勺油炸辣椒,用筷子一搅合,吃起来就是一句郑州话:“得劲儿”。
在郑州,经营烩面的饭店遍布大街小巷,甚至不少郑州家庭直接就把烩面当做主食,天天都要来上一顿。近几年来,郑州市甚至还打算申报“中国烩面之乡”,并拟建“郑州烩面文化博物馆”。在郑州市政部门的眼里,烩面价格甚至一度成为衡量郑州经济生活的重要指标。郑州的烩面,已经同少林寺的拳、朝阳沟的戏,并称为“中原三大民俗文化名片”。
虽然是作为“名片”,但烩面却并非郑州原创,不管是羊肉还是拉面,都是来自西北的特产,但是,郑州人却很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州人就像烩面一样,骨子里是多种人群秉性的融合。
郑州人不排外、不势利。在一个由大学生、商贾、打工者组成的大城市里,做生意的广州人、浙江人和江苏人尤其多,但从来不会受到当地人的打压和排挤,温州的生意人甚至还在郑州建立了商会。
郑州本地真正的“土著”少之又少,就算是被誉为“老郑州”的人,也大多是南阳、焦作、新乡、安阳等河南本省的移民。在郑州生活的人群中,说什么话的人都有:南阳话、洛阳话、焦作话、普通话,甚至是操安徽话、湖北话、东北话、四川话的郑州人也大有人在。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南方的细腻婉约和北方的雄浑豪放全都汇聚在了一起。
各地的人走到一起,总有那么几条“线”牵着,而在郑州人看来,“酒”就是最主要的一条线。郑州人喝起酒来天南海北,热情程度远超你的想象,给客人敬酒总是很恭敬地端着杯子,敬你喝下第一杯,叫做“盅”,然后接着还会有第二杯和第三杯……
同时,郑州人还号称“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流行的白酒年年都换。最开始流行老白汾,后来是茅台,再后来茅台也势微了,又变成了宝丰和宋河。有句顺口溜这么说他们:“郑州人是个大酒缸,什么酒都往肚里装,一年喝倒一个牌,至今不知啥酒是‘杜康’。”
文/刘红叶 图/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