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古村 巫水河畔的梅花迷阵

  高椅古村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从山脉走向来看,有着“五龙归穴”之说;置身其中,仿佛进入变化莫测的迷宫,你会有一种“进得去出不来”的紧张感。这座古村庄还被冠以“古民居建筑活化石”的美誉,至今还完好地留存着明清古建筑和原始淳朴的民风……

  在湖南省会同县境内的巫水河畔,神秘的高椅古村已经沉睡了600余年。

  一直以来,这座古村都被外界认为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古村之所以得名“高椅”,是因为独特的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看上去如同一把高高的太师椅。最神奇的是,在村子的各个角落,重叠排列着星罗棋布的“梅花古路”。进入其中,如同闯进重重迷宫,尤其是外来者,进入村子后常常找不到出口,最后只能求助于当地村民……

  古时渡口

  关于“飞山蛮”的往事

  滚滚而来的巫水,发源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巫山的西南麓,呈西北流向,最后汇入沅江。巫水从城步、绥宁一路奔腾而下,当流经雪峰山南麓下的古渡口“渡轮田”时,出其不意地转了一个“U”形的回水湾。

  古渡口渡轮田,就是后来的高椅村;而那个“U”形回水湾,形成的就是风水学上的“五龙归穴”宝地,寓意着谁能够在此安家落户,就会世代兴旺发达。

  数百年来,高椅村的杨氏族人,就在这青山绿水间的“太师椅”上安居乐业。从这块宝地被发现一直到高椅村建立,耗费了杨氏族人几辈人的心血。

  笔者在村口遇上60多岁的杨老汉,见有访客到来,他停下耕田的农活,蹲在田坎上点燃一支旱烟,给笔者讲起高椅村的故事。

  高椅村民的先祖,是颇具侠义风范的“飞山蛮”首领杨再思。唐朝末年,正值乱世,杨再思在叙州(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集结起苗、瑶、侗各民族,组成一个兴旺繁盛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公元896年,楚王马殷攻占湖南后派兵攻打杨再思,并将营寨全部捣毁。被形势所逼,杨再思只好统帅“飞山蛮”余部归顺了马殷,并被封为诚州刺史,从而使飞山蛮合法化。之后,为保杨氏族人安全,杨再思将12名子弟分派到今天的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等广大地区,在拓展“飞山蛮”势力范围的同时,也为后来杨氏族人于巫水之滨安居乐业提供了条件。

  杨大爷告诉我们,在高椅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本《杨氏家谱》,里面详细记载着高椅村是如何生根和兴旺的。在被分封之后,飞山蛮为了逃避楚王马殷的高压管制,分散各处的杨氏族人一直在寻觅适合族群长久生息繁衍的土地。

  最后,经过124年间的6次搬迁,先祖杨再思第五代孙杨盛隆、杨盛榜偶然乘船经过渡轮田,被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绝佳风水深深吸引,最终决定在此定居,并发动众人的智慧,修建起了独具一格的建筑群。再后来,杨再思的第六代孙杨廷秀、杨廷茂根据地形,将渡轮田改名为高椅,从此沿用至今。

  高椅村的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时至今日,村中依然保存着很多明清建宅的铭砖,如“乾隆三十四年”、“咸丰三年秋月吉日”、“道光元年”、“道光十年”等,随处可见。

  月光楼和梅花古路

  “太师椅”上的沧桑岁月

  来到高椅村的人,常常会在月光楼前驻足伫立。他们感兴趣的,不仅是这栋旧楼的西洋风味和略显破败的气息,还有那高墙大院里的陈年往事……

  实际上,月光楼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美,它其实是被大火烧过的“残垣”。多年前,月光大院非常华丽,但遗憾的是,光绪年间的一把大火之后,就剩下了现在空空如也的月光楼。2004年的秋天,月光楼的最后一任主人,走完了她101岁的人生。

  住在月光楼对面的李兴珍老人,今年76岁,她喜欢在晴朗的日子,静静地坐在房檐下,看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从眼前走过。月光楼下面的古驿道,曾经繁华一时,过往的都是达官贵人和经商人士,所以月光楼的阳台就成了大户人家小姐抛绣球的地方。如今,在高椅村还时常可听到的民谣是:月光楼,抛绣球,绣球抛给有情郎……高椅村的巷子墙角都是圆的,没有菱角,那是因为怕菱角撞坏了花轿,影响新人的良辰,不吉利。时至今日,村里仍然保留着4台明清时的花轿。李兴珍老人说:这里的姑娘没有花轿不出嫁。

  杨鹏耀是土生土长的高椅村人,靠村子旅游谋起了生路,每天迎来送往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对于村里的一砖一瓦,他都了如指掌:“外地人进入高椅村,总有一种方位上的错乱感,高椅村就像一座梅花迷宫,让人进得来出不去,”杨鹏耀意味深长地说。

  这座迷宫的形成,要归功于村里曲折繁复的古路。

  站在高处看,高椅村的“椅面”上,密布着一条条带有神奇色彩的“梅花古路”。这朵巨大的“梅花”是这样形成的:五通庙作为梅花的花蒂;大塘作为梅花的花蕊;巷道是梅花的骨架;而村中的5个寨子看起来就像是绽放的5枚花瓣。

  每栋建筑全都坐北朝南,外形相似,按照梅花状排列,而巷道和封闭式庭院就像“八卦阵式”一般,将这个古村自然地分成了5个村庄。在“八卦阵式”的院落里,可以说是院中有院,门中有门,院院相通,户户相连。不要说外来人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即使是村里的人一般也只走主要的几条路,因为他们也说不准每条小道会通向谁家。听当地人说:有一位在高椅村生活了30多年的人,一次外出做事回家,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尽管这个故事也许有点夸大的成分,但也说明了高椅村梅花古路的复杂性。

  实际上,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梅花古道,最大的功能是使村民能够安居乐业,免受土匪、强盗的侵扰。

  高椅村古建筑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保存完好的“窨子屋”群,这其实是侗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一砖一瓦都铭刻着600年来岁月的沧桑。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专家组前来高椅村调查,发现了从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修建的104幢“窨子屋”群。它们疏密有致地排列在青石小径两旁,各个屋子的格局大多依地势而建,以水为脉,或筑于坡地,或就于坎边,或坐落在深巷……从建筑墙上的画中,你甚至还能看出当年的主人是武将、文人还是出自平凡农家。

  长寿村和傩戏

  保存完好的古朴民俗

  高椅村的时光温婉而静雅。

  600年来,高椅村民一直保持着原始而古老的生活习惯:烧柴草、住木屋。遇到远方来客,他们会用山歌和“拦门茶”进行招待,热情好客。走在静谧的村庄,你甚至会发现,有好些人家还在用古老的篾竹席晒着谷子。

  因为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高椅村是全国闻名的“长寿村”。身体健康的高龄老人在这里随处可见,老人们的脸上,大多有着历经岁月沧桑后的笃定。

  每到夏天的时候,长寿老人们喜欢坐在凉亭上侃侃而谈,口中叙说的都是高椅村几百年来的往事,那老少同乐的场景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而村庄孩子们的儿时记忆中,在凉亭听老辈们讲述关于高椅村的传说,则是最有趣和难以忘怀的事情。

  老人们讲:村口的河边,有一块巨石叫做“玉印浮水”,看上去就像一颗巨大的玉玺浮在水上。有风水师说,这预示着高椅村藏着真命天子。后来,这个消息被朝廷知道,马上派来大军“斩龙毁印”,当时的村民们害怕村落被血洗,就在大军到来之前先将这块玉印凿小了一些,重新取名为“碧石浮水”,整个村子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存下来……

  尽管高椅村没有能走出帝王将相,但由于村民们世代耕读传家,所以仍然是人才辈出。乾隆年间创建的“清白堂”,到嘉庆末年被房屋主人杨盛文改为学馆,用来教育自家的3个儿子。后来,3个儿子刻苦勤奋,同时考取了功名,被当时官方授予“名魁三楚”。据《杨姓族谱》记载,该学馆共出功名154人。历史上,高椅村共出文武人才多达293人。

  直到现在,高椅村民为了弘扬祖德,大多会在大门或厅堂的门楣挂上牌匾,比如“关西门第”、“清白家声”、“耕读传家”等。以此作为庭训,告诫后人要“清白做人,清白做事”。

  村民们世代守护着这里的安宁与祥和,也守护着当地很多颇具神秘色彩的传统习俗,而傩戏就是其中之一。村民杨鹏耀告诉笔者,在一些特殊日子,当地村民总是会戴上一些外人看来奇怪的面具进行表演。

  76岁的杨国顺就是高椅傩戏的传承人,他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唱戏,现在因为年事已高,除了偶尔进行傩戏表演之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导徒弟们。在高椅村,村民们习惯称傩戏表演者为“巫师”,因为每次表演之前,他们都会戴上面具,穿上戏服。

  傩戏的面具俗称“脸子”,在傩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商周时期,为了在傩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就开始佩戴“黄金四目”面具。后来,这面具就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只是,戴上面具后的模样看上去有些神秘可畏。这其实也是民间说“无面具就无傩戏”的原因。

  在傩戏的表演过程中:“巫师”一边在香案前焚香烧纸,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之后,手提师刀、师棍反复地进行舞蹈动作表演,仿佛在穿梭阴阳两界,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目前,从事傩戏表演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杨国顺老人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后继无人。不过,老人心中还是有打算的,他准备将衣钵传给自己40多岁的那名徒弟。

  文/杨强 图/尹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