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半脊峰实战经验 来自提高级技术型山峰的登顶报告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攀登,半脊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09 09:45
你克服的不是山的高度,而是内心的高度。
耸立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毕棚沟的半脊峰,海拔5430米,被登山界定为“提高级技术型山峰”,即适合具有一定登山经验或登上过5000米级雪山的登山者。“五一”期间,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余登山者,在经验丰富的领队率领下,以相对快捷的阿尔卑斯登山方式登山,在艰难与美景之间成功登顶……
这原本是一座无名山峰,多年来默默耸立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的毕棚沟内,直到2006年成都刃脊登山队登上这座山峰后,才将其命名为“半脊峰”。
半脊峰拥有中外罕见的古冰川,气势雄伟、浩瀚磅礴,而且伴有坡度、裂缝、冰斗等丰富的地形,很适合开展登山技能培训和普及型攀登活动,在登山界被定位为“提高级技术型山峰”,适合具有一定登山经验或登上过5000米级雪山的登山者。因此,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体验相对快捷的阿尔卑斯式登山--仅携带少量的必需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冲顶。
半脊峰的登山大本营,设在海拔3500米的上海子接待站,距离成都290余公里,乘车5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目前,半脊峰的登山线路比较成熟,已经探出4条登顶路线:R1、R2、R3、R4,难度不一,但因为有冰川,其总体攀登难度在四姑娘三峰以上。登山过程中,需要建立BC、C1、C2营地,依次向上,平均坡度在45度左右。
此次攀登半脊峰,源于一个理想--我常常想象自己坐在山之巅、云之上,看脚下云卷云舒……我觉得,登山时,面对的不是人,而是山,是整个大自然,我可以一个人高高地坐在山上,看山;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云端,看云……
1、BC大本营(海拔3545米)
在大本营进行两天的适应性训练;登山领队曾50余次成功登顶半脊峰,因此可以说,他最了解半脊峰。
5月1日,我们这支业余登山队分乘3辆车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汶川、理县县城,到达位于毕棚沟上海子的BC大本营。大本营海拔3545米,位于一块平坦的空地上,四周树木林立,后面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在这个时节,高原上的花草还没完全复苏,地面略显单调。有好几支登山队来这里扎营,花花绿绿的帐篷犹如斑斓的花朵,远远望去很是好看。
我们这支队伍共有13名队员,分别来自成都、广东、上海、新疆等地,队员们首先将在大本营进行两天适应性训练。领队高松是个34岁的藏族小伙子,有着多年带队攀登雪山的经验,曾经登顶海拔5527米的雪隆包、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等技术型雪山。高松堪称是中国半脊峰登顶次数最多的人,大约有50余次成功登顶。此行的7名持证高山协作,都是当地人。
傍晚时分,毕棚沟显得有些清冷。坐在路边,抬头便能看见白茫茫的雪山,山间零星地挂着几道瀑布;再远一点,落日的余晖把雪山照得金灿灿的。对于很少远离城市和喧嚣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寂静和美景是幸福的。
太阳下山后,天色渐暗,所有队员都集中在活动帐篷里,听高松讲解登山知识,包括高山病的预防(如脑水肿和肺水肿的基本特征)、登山基本常识、各种技术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高松本人攀登半脊峰的经历。他教给了我们一种防止高山反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赶在进山前拼命喝水,频繁上厕所,直到尿液变得清澈为止。他还耐心地讲解和示范了各种绳结的打法,包括最常用的8字结、蝴蝶结、双扣结和渔人结。很多第一次攀登技术型雪山的队员,都满怀好奇地认真地学习。
5月2日,登山培训继续进行,不过更深入了一些:上升器的使用、主锁的保护、8字环下降以及过锚点时的自我保护。领队还在大本营附近选了一块模拟地形,在两棵树之间挂上可以受力的静力绳,队员们一边依次使用上升器向上攀登,另一边又练习以8字环下降。大家就这样反复练习,目的是确保登顶时的万无一失。
此次攀登半脊峰,我们选择了R2线路,因为途中有一小段难度稍大的攀冰路段,既可让我们体验到一定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大家的登山技能。
2、BC大本营→C1营地(海拔4300米)
今年的雪比往年都大,雪线特别低,上升没多久就踏雪而行。跨过雪线之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白茫茫的雪坡,唯一的颜色就是我们身上花花绿绿的冲锋衣。
5月3日,登山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天,我们的行程是从海拔3545米的BC大本营,上升到海拔4300米的C1营地。这个过程中,海拔上升了近800米,重装徒步需要4个小时。
上山的路开始于一片原始森林,路上积满厚厚的苔藓和枯叶。路边的枯树看起来似乎没有生命,或高高耸立,或横七竖八地倒在路边,其实,这是它们还在继续沉睡。一路上,队友们走走停停,沿途欣赏风景、摄影。尽管大家的状态都很好,但谁也不敢放松警惕,都留意着迈出的每一步。
刚出了森林,又钻进低矮的灌木丛。越往上走,植被越稀少。今年的雪比往年都大,雪线特别低,上升没多久队伍就开始踏雪而行。跨过雪线之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白茫茫的雪坡,唯一的颜色就是我们身上花花绿绿的冲锋衣。
一路上遇见其他登山队陆续下撤的山友,向我们反馈了山上的各种情况。他们大多数是成功登顶后下撤的,但也有少数人因为高山反应或体力不支,在C2营地便不再前进,直接原路下撤。下撤的人同样令人尊重,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一次登山都能顺利登顶。决定登顶的因素有很多:天气、路况、时间、装备、食物、体能、毅力……缺一不可。当你真正爱上了登山,就不再是纯粹停留在对身体的锻炼上,而是对自己的意志力进行艰苦磨炼。登山,是对自我身心的超越。登山者不可能征服那些超出自己身体极限的山峰,但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梦想,就是一种超越。
由于其他队伍比我们先行,所以我们用不着修路,只需顺着前人的足迹前行即可,因此一路较为顺利。经过3个半小时的重装跋涉后,下午两点,全体队员和高山协作都安全抵达了海拔4300米的C1营地。营地积雪很厚,超过了20厘米,我们选了一块三面遮风的雪地搭建高山帐,13名队员分别安排在5顶帐篷内。7名藏族协作在玛尼堆旁挂上祭山的经幡,撒下花花绿绿的龙达,以求神灵保佑……
晚餐时,高山协作们倾力为大家奉上一桌丰盛的饭菜,堪称极度奢华,是我以前自助登山时从未达到的标准:主菜是用高压锅压的“红枣当归鸡”,另外还有回锅肉、青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榨菜、腌制豆腐和可乐等,饭后还有苹果。在海拔4300米的C1营地,这些物资全靠人力一步步背上来,多么艰辛,多么来之不易啊!队员们吃在嘴里,感动在心里,几个女队员眼眶都湿润了……
3、C1营地→C2营地(海拔4900米)
在距C2营地200米处,有一段坡度超过70度的大雪坡,容易发生滑坠。雪坡旁有一块直立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源”,那就是C2营地的方向标……
5月4日的行程,是从4300米的C1前进营地,上升到海拔4900米的C2冲刺营地。尽管海拔只上升了600米,但齐膝深的积雪,给我们的攀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视线能及的C2营地,直线距离其实不到两公里,但我们却从早上9点一直攀升到下午两点才到达,过程也乏善可陈,一直是在大雪坡上攀升。不过,每当抬头眺望远处的皑皑雪山和泛着蓝光的冰川,心里就总是感到舒畅。
在距C2营地200米处,有一段坡度超过70度的大雪坡,如果徒手无保护,很难攀登,而且容易发生滑坠。雪坡旁有一块直立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源”,那就是C2营地的方向标,大家全都朝着它吃力地攀升。为了让队员们能够迅速安全地通过,几位藏族协作率先徒手攀上去,利用几个雪锥固定了两根长度100米的路绳,全体队员才得以在最短时间内依次攀上这段雪坡。
下午两点,到达C2营地。营地建立在一块略宽的雪坡上。为了尽可能把高山帐搭建平整,大家用冰镐挖出一小块平地,让5顶高山帐一字排开。帐篷群两侧都是坡度超过45度的大雪坡,看上去颇为壮观。
稍作休整后,领队在营地上方的雪坡选了一块训练场地,所有队员开始结组训练冰上行走、防滑坠保护、使用上升器和8字环,以及过锚点的安全保护。最关键的练习是,单人行进和结组行进时,发生滑坠时应该做出的安全保护。这些练习虽然枯燥乏味,却在关键时刻能救人命。
夜幕降临,所有队员吃过补充热能的食物,就早早进入高山帐休息,为第二天的冲顶做好准备。但进帐没多久,女队员小婕和蓝可便开始呕吐,把胃里所有食物吐空后,还一直干呕,高山协作拿来热水和药物,也未见成效,她们几乎整夜未眠。还有一名来自广东的队员阿明,也出现了强烈的高山反应,腹泻不止,一夜上了七八趟厕所。
队友都为这几个队员揪着心。为了攀登半脊峰,很多队员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做准备,现在好不容易攀升到海拔4900米的C2冲刺营地,真希望他们都能熬过这一关,战胜高山反应。我们是一个整体,把谁留在C2都不完美。
强烈的高原反应,伴着腹泻、恶心、干呕、厌食,3名队员在狂风暴雪中,煎熬着度过了他们今生最难忘的一夜。
4、C2营地→冲顶(海拔5430米)
离顶峰越来越近,我的步伐也越来越沉重,不过,凭借以前攀登多座5000米级雪山的经验,在早晨7点一刻,我作为第一名队员成功登顶半脊峰。
5月5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因为我们将完成冲顶。
凌晨4点,所有队员都起了床,做冲顶前的最后准备。领队检测了3位高山反应严重的队员的体态,确认几人体征正常,在征求本人意愿后,决定把全体队员分为两组,结组攀登。
4点30分,全体队员出发,A组6人,B组7人。出发时狂风中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但此时,13名队员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不出现极度恶劣的天气,就一定要成功登顶!这样的信念鼓舞着那几位高山反应严重的队员,同时,他们想冲破身体极限的勇气,也深深感染了其他队友。
夜色中,我们的头灯闪闪烁烁,极像高原上的星星,伴着我们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因为前方积雪太厚,为了安全,领队决定改走传统的R1路线--从山体南坡的最左侧横切面攀登。这条线也是唯一可以不用攀冰的路线,难度相对较小。我们经过一段大雪坡后,取消结组,开始利用上升器和主锁保护进行单人攀登。
突然,前一夜高山反应严重的小婕又出现了状况:她感觉四肢乏力,轻度头晕。高山协作劝她下撤--在登山过程中,当条件不允许时,理性下撤比强行登顶更让人钦佩。此时,海拔已到了5200米的冰川以上,小婕遗憾地哭了起来。她脱下雪镜和面罩,恳请高山协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她相信自己再努力一点,就适应过去了!她红着眼说:“只要你们不放弃我,我一定不放弃自己!”小婕对雪山的向往,对人生高度不轻言放弃的决心,打动了每一个人。那一刻,大家都叹服于她顽强的意志,异口同声地齐呼:“加油!加油!”。客观地说,这样的行为很不理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山却一直在那里--即使错过这次登顶,以后还有很多机会。领队在仔细查看她的情况后,判断她是因为没有休息好而导致体力不济和轻微的高山反应,但并无大碍。于是,领队特意安排了一位协作紧随其后,一对一地协助她继续前进。
此时离顶峰越来越近,我的步伐也越来越沉重,不过,凭借以前攀登多座5000米级雪山的经验,在早晨7点一刻,我作为第一名队员成功地站在了海拔5430米的半脊峰之巅。坐在山顶等队友到来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无限风光在顶峰,有幸饱览能几人!那种令人热血澎湃的豪情壮志,鼓励我一次次登上巅峰。7点58分,全体队友成功登顶。
在冲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夹杂着雪花的气候下,海拔直线攀升,对人的体力和毅力是很大的考验;其次是要合理分配体力,掌握好攀登节奏,防止失温,少量的体能补充(食物和热水)也必不可少;最后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冲顶路段气温都在0℃以下,必须做好防冻;太阳升起后,还要防晒--雪地里的紫外线照射是平地上的好几倍。
在半脊峰的攀登过程中,阿尔卑斯式登山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路线登上5430米顶峰。而与之相对的喜马拉雅式登山,则是指在登山过程中要反复适应、修路、逐步建立高山营地并储备物资,多天完成登顶。
5、下撤
登山--顶峰不是目标,登顶也不算结束,只有全体队员平安撤回大本营,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全体队员成功登顶后,与全体协作合影留念,大家都洋溢着成功的笑容,那份豪情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这么多天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然而领队一再提醒,上山容易下山难,不要因为登顶的喜悦,就冲淡了下山的安全防范意识,登山--顶峰不是目标,登顶也不算结束,只有全体队员平安撤回大本营,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早上8点30分,我们开始下撤,沿着来时的攀登路线,利用8字环或抓结下降。下撤途中,仔细看了看走过的山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就是从这条路线登顶的:脚下是坡度超过70度的大雪坡,远处是浓厚的云海,云海之上,矗立着连绵的无名雪山。这种山之巅、云之上的感觉,足以让每一位登山者热血澎湃。如果说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登山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克服的永远不是山的高度,而是自己内心的高度。
原计划这一天下撤到C1营地,但由于我们下撤得早,大家的体力也都很充沛,因此当天下午5点,全体队员一路安全地撤回到大本营,傍晚6点20分再回到理县县城,此次攀登半脊峰的活动就此圆满结束,等待我们的是几桌丰盛的庆功宴。
文/图/6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