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大:坐享IPO红利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荣大,IPO
  • 发布时间:2013-08-19 12:50

  它是“一朵证券业的奇葩”,因为一个“卖水”的发财了,几乎所有上市公司与券商都要进它家的门。但它不是证监会,是IPO产业链上、聚光灯之外,一家低调隐秘、闷声发财的打印店。人员稳定、分工细致、流程化管理和高效率的升迁制度,保证了荣大的服务品质。

  围绕上市公司,形成了荣大快印、时美、联邦金考等专业的打印中心。这几家打印中心以荣大快印最大,并以“券商之家”著称。一家打印店,是如何获得“券商之家”美誉,并成就IPO核查之际灯火通明的“桥头堡”的呢?

  “券商之家”的由来

  荣大快印原本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打印店,各种文件的打印业务都做,IPO申请材料当初只是其中一小块。后来随着业务量逐步增加,荣大开始主攻IPO材料的打印和制作。

  然而,筹备一份上市申报材料,街边的数码打印店就不能实现吗?为什么各路大神仅聚集于荣大快印呢?

  其实,对于所有从事A股上市公司保荐业务的投行人员而言,荣大一直是一个痛与快乐交织的地方。之所以选择荣大,是因为其与街边打印店的云泥之别:

  首先,是荣大所处的地理位置。

  凯富大厦(中国证监会所在地,位于北京西城区金融大街19号),这个被号称“专治各种不服”的地方距离荣大店所在位置(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66号)不到3公里,打个的士,费用在10元左右。

  这不远不近的距离,似乎能让牛人们有缓冲的感觉,不至于被治服得锐气全无。

  而且,荣大店就设在阳光嘉誉金灿酒店三层,券商无需在宾馆与打印店间奔忙,可直接在荣大办公。同时,荣大还提供饮用水、食物,把券商从外部琐事中解放出来。

  其次,是荣大配有的工作人员。

  上市材料送审的前一分钟,可能都需要在细节处进行调整更正,各类审核材料的格式都不同,印刷稍有差错就会影响IPO企业上会结果。

  而一个普通的打印店员很难知道一个证监会官员希望看到怎样的材料。

  但在荣大,从项目建议书到招股书制作,都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排版、格式等错误,打印员一眼就能看出,并可立即纠正,更有甚者,投行人在一些程序上的小疏漏,还会被打印员发现并指出。

  荣大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将打印员分为A、B、C三个等级,即一个新员工经过三个月培训后才可成为C级员工,之后逐步晋升为B级、A级。

  可见,财经印刷的专业性远高于普通印刷,荣大有着一般打印店所不能比拟的业务水准。

  再有,荣大对时间的度的把控力。

  对于荣大来说,时间是个微妙的东西。同一天下午,5点钟报进证监会的材料和6点报进去的材料,仅仅相差一小时,审核时间可能就不一样。尤其是在每年3月、6月、9月,若是错过了每个季度的最后一天,申报材料又得新增一个季度的内容,会增加很多会计、审计成本。所以,除了24小时营业,荣大的前台也有固定的接待模式,他们必须提前做好沟通,保证对方到达荣大后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材料制作。

  最后,则是荣大对私密性的重视。

  金融行业向来注重保密性,券商申报的材料中更有商业机密等。

  对此,荣大快印内设多个单间,每家公司打印时都会与其他公司隔离,并派专人服务。

  “一般公司都会在荣大快印预存几万块钱,印制完材料就从预存款里扣掉”,他们都是荣大快印的常客,“除非荣大快印忙,机器和人手都不够,我们才会转到另外两家(时美、联邦金考)去打印”。

  以上的专业和服务品质让荣大攒足了口碑,从而得以在这个细分到针尖的市场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券商之家”。

  坐享IPO红利

  去年年底,证监会推出了史无前例的IPO财务大检查,800多家拟上市企业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投行和会计)在短短的一个季度时间内,必须对发行人的财务信息真实性进行一次彻底的核查。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副画面(金灿酒店,这家并不豪华的四星级酒店,因为荣大快印的入驻而受到券商青睐。):

  酒店大厅里:

  “来来往往的人,手里提着印有‘券商之家’的资料袋。”

  酒店三层(这是荣大快印的驻扎地):

  “楼层右侧大概有15个制作台,每个制作人员前面,都坐着或站着三四个人,就电子版材料不断与制作人员进行沟通。”

  “格子间里充满着脸发绿、眼通红的烟鬼和咖啡控们(投行人)。”

  “这些天所有机器几乎都在不停运转,尽管一台机器一分钟可印160页。”

  酒店四层和五层:

  “原来的酒店住宿用房已经被改成工作间,每个房间的一张长桌子周围,都围着8~10个人,就自查报告逐页讨论,甚至细致到‘分一段写还是分两段写’、‘高管职位表述在不同材料上是否一致’。”

  “过道里,不时有人从房间出来打电话。”

  “酒店的工作人员,定时给每个房间送上水果,以安抚里面人的焦灼之心。”

  其实,针对这种热闹得像过节样的状况,荣大专门制作了应急方案,并且为VIP客户准备了接待室。

  但即使早有准备,依然有VIP客户不得不在金灿酒店一层大厅的茶座办公。围坐在一张圆桌上的4个人分工明确:有看纸质材料的,有检查电子版的,还有抱着电脑不断修改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自查尾期甚至很多人苦于北京荣大订不到房间,已经转战上海、深圳荣大。

  由此,可以想象“IPO财务自查,火了航空,肥了荣大”,荣大坐享IPO红利。

  荣大的未来

  因为荣大天天跟券商打交道,做着拟上市公司的生意的事实。于是就有人说,只要证监会不破产,荣大绝对是只绩优股。

  那么,荣大的未来会怎么样,它会否IPO呢?答案都未必合适,但我们或许可以做以下的思考分析:

  A. 荣大的股权和主营业务状况

  根据工商登记资料,荣大成立于2000年,全称为“北京荣大伟业商贸有限公司”,是“周正荣”投资的自然人控股公司,注册资本为200万,主营打字、复印服务。

  显然,这是一家股权架构清晰、主营业务也很突出的企业。

  B. 行业地位和盈利规模

  荣大自己的网站显示,其市场占有率达95%。这是说在IPO材料打印和制作这个针尖细分领域荣大的龙头地位。

  那么,盈利规模怎么样呢?

  券商人士透露,从最初提交项目申报书到最终过会,一份申报材料,打印费用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按此计算,如果每年承揽几百个拟上市公司项目,荣大的收入就将以数千万元计。

  那么,我们不妨就以此次IPO财务专项核查的情况来做个估算,在自查工作接近尾声时,几百家券商来到北京荣大打印材料。按一份IPO核查报告打印费用约5000元,IPO在审企业800家算,荣大一个月能有400万元进账。

  同时,据荣大竞争对手透露,荣大的利润率高达50%。

  据此估算,荣大年营业收入应不超过5000万,利润不超过2500万。

  C. 收入稳定性、可持续增长性

  据悉下一步IPO改革方向之一,就是“深入开展对IPO在审企业的财务专项检查工作”,“并将检查中的有关细化落实到规范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行为中去。”这意味着,至少这次财务核查中的相关信披和彻查要求,可能常规化。

  据媒体报道,伴随IPO企业膨胀,财经印刷市场的规模从2006年1000多万增长到2012年的6000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这些,对荣大而言,似乎意味着生意绵绵。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荣大之所以能火,除了其把细分到针尖的市场做到了专业的高度外,还与中国IPO市场的发行制度有因果关系。

  业内人皆知,在核准制下,证监会的两个核心部门—发行部和创业板发行部,以及两个发行审核委员会,是完全依赖保荐机构的IPO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的,进而决定哪些企业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向机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

  也就是说,在核准制下,尽管IPO有着严格的财务和法律审核程序,以及繁杂的合规性体系,但是对拟上市企业的审核(包括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重点),都是基于相关内容在具体文本的表述上。而且,往返的反馈意见及答复也是重要的文本。如图一。

  由于IPO审核对拟上市企业能否募集到资金事关重大,保荐机构不得不对这些文本的打印和装订格外重视,保证不能出一点差错。

  所以可以说IPO核准制是荣大快印红火的前提,也才有了其坐享红利的空间。这意味着,荣大的头上悬着一把发行制度改革的利剑,当与国际接轨时,荣大的生意会怎么样呢?

  而根据上市规则,创业板公司应至少满足一项业绩指标,一是公司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第二项指标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显然,荣大的经营状况与资本市场关联较大,其主营业务缺少稳定性。以至于有人调侃称,让证监会入股荣大以解决独立性问题,并特批荣大IPO。

  至此,似乎可以下这样个定论,即细分领域的冠军也不一定受IPO市场欢迎,比如荣大的规模就不够,按其目前版图来说应不会IPO。

  但是作为财经印刷公司,有着卓智控股(0982.HK)以及美国的Merrill、RR当纳利等先例。所以说如果荣大能够摆脱业务天花板局限,开拓如企业年报制作、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些更具持续收益的业务的话,荣大的明天还是会有阳光等待着的,当然如果再能通过多元化平滑市场风险的话就更理想了。

  (本文选自第96期《公司金融》杂志)

  ■文/吴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