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采购不再广受诟病

  • 来源:信息方略
  • 关键字:政府,采购
  • 发布时间:2013-08-28 09:58

  政府采购一直是广受诟病的领域,一方面是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另一方面,社会舆论讨论最多的是价格虚高方面的话题,以及伴随着一套严格程序带来的采购效率低的问题。正是由于信息不透明,社会大众对政府采购的流程和管理制度的认知度不够,造成政府采购被认可程度低的现象。

  据财政部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生效的时候,政府采购规模仅1千多亿,而到了2013年已经增长了近14倍,达到了13799亿。

  电子化采购的功能也在逐步演变,以前只是类似于一个电子白板的告知功能,逐渐随着供应商库、产品库、评标专家库以及投诉监督受理的模块的出现,由单向到双向,再到互动、整体政务通过网上完成。公共采购“触电”,究竟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CIOINSIGHT/信息方略》杂志采访了公共采购网络电视台总编辑、中国公共采购舆情网首席执行官胡志敏。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

  CIOI:政府采购的电子化,随着社会环境和需要扮演的功能在不断变化,我国的政务信息化程度如何?

  胡志敏:政府采购制度本身是舶来品,财政改革在西方国家已经有逾两百年的历史,所以外国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相对非常成熟。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从1995年开始,经过近三年试点的时间,从1998年开始立项,着手政府采购的制度改革,由此才开始正式走向制度化的轨道。

  在此之前,发改委主导的《招标投标法》开始着手立法、立项。至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正式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也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我国政府采购的历史仅仅十几年时间,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现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是一个舆论关注比较多的领域,政府采购自身的职业风险比较大,政府采购如何花纳税人的钱、进行采购行为比较敏感。当出现高于政府自身需求的采购行为,更会受到社会大众普遍关注。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还非常年轻,由于电子化采购具有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效率等优势,所以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受到关注。

  CIOI:政府采购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灰色利益链等问题广受关注,我国多省市已先后在互联网上进行政府采购、招投标及信息发布。你认为网络平台的渗透,能否解决关键问题?

  胡志敏:政府采购通常需要一套严格的流程,从委托采购中心开始,需要长达二十一天的等标期,由潜在供应商来投标,所以按照这套法律流程必然会造成效率降低。并不是政府采购自身的问题,而是整套制度和流程规定带来的局限。

  当下,政府采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政府采购的阳光事业和政府采购的舆论风险背道而驰。政府采购虽然越来越阳光了,但是产生的舆论却一直居高不下;政府采购的规模和采购行业从业者的职业成就感也不相符。

  据财政部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成立的时候,政府采购规模仅1千多亿,而到了2013年已经增长了近14倍,达到了13799亿。规模大了,但是行业群体的职业成就感却在降低。

  但瑕不掩瑜,从2005年开始全国无论是地市或是省一级城市,政府采购的门户网站也越来越多。所以通过这样的过程,通过IT手段,政府采购的信息透明度逐渐增加。

  CIOI:电子化采购平台具体可以带来哪些好处?每方参与者各自有哪些体会?

  胡志敏:为什么要建电子化采购平台?因为一个统一的采购平台,在采购预算方面可以更精确;同时,减少评标专家的干预。在政府采购体系的设计中,决定投标结果的不是采购人、采购中心或者采购办,而是评标专家。而与此同时具有裁量权的评标专家,不可避免的是个人倾向性。

  阳光、透明,是每一个采购中心都在追求的目标。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就可以有效实现。当整个流程都通过电子化在平台上实现的时候,就有严格的程序约束,就可以规避一定不必要的人为因素。

  电子化不仅可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政府采购制度合理有序发展。

  对于供应商来说也是好处多多。以前为了保证供应商不违规,需要交纳一定的投标保证金。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每个标都要押付一定的保证金。而现在通过电子平台,形成了免检制度。只要第一年没有违规记录,第二年就不需要投标保证金了,只要通过电子认证,证明合法供应商的身份,就可以继续完成招投标环节。所以降低了投标成本,带来了与政府合作的便利。

  以前每个省份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库、专家库,但是由于接口不同、模块不同所以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了很多的信息孤岛。2013年5月1日,由发改委牵头联合制定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确立了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的标准。电子化采购开始有法律法规可循。

  用户对电子化平台的使用,刚开始并不适应。以前自我选择量很广,自由度更大。但由于电子化平台可以降低职业风险,都会通过合理合法的审批流程,所以即使一开始用户感觉自己“采购决策权被外包”,但是时间长了感受更多的是有保障,更安全。

  从操作者层面来说,对监管更便利了。现在通过电子化手段就可以非常清晰地查到所有标书,并且有监管记录。采购中心只是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降低了风险,使管理更加便利。供应商产品库越来越多,所以只有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政策功能,日常办公,才能使经济效益得到凸显。

  CIOI:中国公共采购舆情网成立了国内首家公共采购智库,并且走访河北、天津等采购中心,主要的收获有哪些?可以产生哪些价值?

  胡志敏:政府采购领域的专家范围很广,包括法学、管理学、公共财政和电子化采购等。这些专家、人才资源整合非常重要,就好像我们成立的国内首家公共采购智库一样,希望可以使政府采购的流程更合理、更顺畅。我们走访了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包括采购中心制度建设、采购规模。例如天津电子采购,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从一个标的诞生到最后的验收环节,全部通过电子化解决。

  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信用原则,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思想。电子化采购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1998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需要经历的路还很长。

  最初的探索是在2003年,珠海市政府采购中心的制度改革开始进行探索,珠海政府采购网诞生。这是第一个将政府采购行为放到互联网上进行操作的网站。当时是由产品数据库、评标专家数据库以及投诉监管模块组成。摒弃了以往政府采购的人工模式,将人为控制过程变成电子化的形式实现。

  2004年的中央政府采购网是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门户网站,这个网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创新,其中最有效的是建立了协议供货制度。以往是“一单一采”的模式,不论多大的标的都要通过采购中心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是时间冗长、效率低下的问题。

  协议供货制度一年只进行一次招标,所有满足招标文件的供应商都来投标,这一年中再出现采购行为,采购人只要在中央政府采购的电子平台中自己选择即可。而这样的采购模式,只有通过电子化的手段辅助才能实现。这样一个雏形于电子商务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并没有现金流,只是一个下单购买的流程,最后的结算要全部转移到在财政部的政府集中支付机构统一完成。

  CIOI:您认为,IT技术在公共采购方面的变革趋势将会是怎样的?

  胡志敏:目前中纪委在推行全国电子采购平台,把全国所有涉及公共采购领域的信息,包括工程招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交易等,统一在一个平台之上。平台统一,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平台上只要通过ID登陆,就可以参与招投标的整个流程。节省了沟通成本,使跨地域的企业参与成为可能,并创造更多商业机会。

  就更深层次来说,我国的预算制度也不尽合理。每个部位与财政部之间的预算非常粗放,并不能很好地显示出具体的项目。

  美国公共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欧盟和新加坡都走的很早,并且有很严格的预算法做为基础。所以政府采购的执行也会更加顺畅,这与法律制度背景都有关系。

  现在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由于都是非营利性机构,所以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技术人才欠缺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政府采购的流程非常细化繁琐,操作性、专业性非常强,真正深入了解的人非常少。只要顶层建筑做得好,我相信技术不是问题。

  政府采购有社会功能、政策功能,包括支持节能环保、扶持中小企业和西部开发,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实现政策调控。随着时间的发展,政府采购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发展。

  田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