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 想学创意先懂生活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赖声川,如梦之梦
  • 发布时间:2013-11-06 14:35

  Q:女报时尚 A:赖声川

  Q:《如梦之梦》在深圳的公演十分成功,整场戏繁复庞大,当初您花了多长时间构思与创作剧本?

  A: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如梦之梦》的构思其实是一时迸发的,一连串十几个故事就出现在脑海里。

  其中一个因缘是1999年10月的一个新闻,英国两辆火车对撞造成一场巨大车祸,两个星期后,死亡人数从80人变成60多人。变迁的原因一是因为当天现场太混乱惨烈,有所差错;第二点原因呢,是有部分人从车祸中生还,他们毫发无损,但也没有回家,没与亲人联系,就顺便消失了。可两个星期后他们又回家了。这当中可能有些人是负债、有些人是情伤,不想重新回到原来的世界面对生活——就索性让大家都以为自己死了吧。那么,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告别自己的社会身份,你会怎么做?

  还有一个,是我在《纽约时报》看到的报道,说是越来越多的病患死于无法诊断的绝症。为什么那些医生会认为是“无法诊断”呢?既然无法诊断怎么知道这是绝症呢?很矛盾。

  这两件事情算是我创作剧本的主要刺激源了。

  Q:在观众眼里,这台戏的时长、舞台等等都别开生面,但对您自己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A:这出剧八个小时对我来说其实不长,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很多。舞台方面,去到哪拆到哪,剧场改造舞台搭建都要一周的时间,这个舞台的创意,也是当初我在印度的菩提伽亚,看到许多人绕着菩提树在转,我就想:能否把观众放在中间,让我们的戏绕着观众走?所以就有了这个环形舞台。但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的,对我来说,真正最抓人心的应该是内心的传达与交流。在《如梦之梦》里,所有情节,都是来自我和朋友的经历或感悟,我认为那些真实的人生才是最能打动和感化人的。

  Q:您曾经说过这台戏是您个人成长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基于怎样的思想改变上发生的?

  A:它确实是我个人成长的转变。我本来以为政治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是现在明白,只有个人才能完成这种转变。

  我觉得现在要改变社会,还得靠每个人自己内心的改变。不要小看人的内心改变,它的力量很强大。所以这几年里,我最关心的是人的内心与想法。你看到《如梦之梦》关注最多的是内心变化,我不是直接关怀社会,而是我更理解到,社会是需要靠人来改变,社会不会改变自己。

  Q:从关注社会到内心照顾,其实都脱离不开观察。您是在哪个人生阶段开始培养起自己的观察能力的?

  A:想起来,应该是以前我在美国的时候。也不是刻意锻炼,就是生活所迫吧。前后差不多有五年时间在餐厅跑堂。那时候我们留学的存款都给了一个台湾的做生意的朋友。结果他全赔了。后来就有个旧金山的长辈让我们到他的大酒店去打工。那时候很辛苦,每周五周六打工,其他时间还要上学读书。辛苦到什么程度?从傍晚五点半一直忙到夜里十一点多,完全没有时间休息,口干舌燥,腿软没力。

  其实做导演特别像开餐馆,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控制很多东西。那个旧金山渔人码头边的餐厅是五星级的,去消费的大多是有钱人,餐厅本身的服务员和厨师等工作人员也五花八门。留学生和美国土生土长的都有。小餐厅有很丰富的社会阶层,有很强的节奏感。高级餐厅对服务员的沟通能力要求更高,那时候我就开始学会怎么控制对话、察言观色。那五年对我看人的习惯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陌生人的观察,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

  Q:戏剧对各方面能力的要求都很高,除了观察力,在此之前您有觉得自己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吗?

  A:之前的大学四年,我主要是在玩音乐。那时候的台湾虽然大环境很受禁锢,压力也很大,可那却是最好的民谣时代。我们有一个小型的咖啡店叫艾迪亚,我在那里吹蓝调口琴,罗大佑还专程来听过。艾迪亚是当年的文化中心,有很多新潮的、喜欢音乐的年轻人都会聚集在那里。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很多东西,比如音乐、美术、诗歌,还编校刊。之所以最后我会选择话剧,就是因为它是文学、音乐、美术的综合体。后来我留学就到了伯克莱,在那里开始学习戏剧。一切都是机缘使然。

  Q:您开始做戏剧的时候,是从相声作为开端,这样传统与新锐的结合,与您个人的成长背景有关吗?

  A:其实关系不大。1978年我去美国的时候,根本也听不到什么相声节目的。我带了一些录音过去,留学时就喜欢听听,但隔了5年再返台,唱片行里已经没有什么相声带子了。我就想说不能让传统的表演艺术就这么消失,要为它做点什么事。

  成长背景上来说,我出生在华盛顿、上学,12岁前都在美国,因为父亲是外交官,我们也经常搬家。我到十二岁才回台湾。后来又去美国读大学,所以关系是不大的。但我父亲喜欢读古书,家里面中国传统文化气氛也很浓。我一直是依照性格去做事。我总认为要做就不要太循规蹈矩,要做得不一样,整个过程也会因此而变得很有趣。那时我把5个相声段子勾连在一起,串成一个完整的话剧去表现,就是最开始的尝试。我一直在说,我们做的不是相声,而是舞台剧。演员也都不是相声演员,我只是在借用相声的模式来提醒大家不要让这门艺术渐渐消亡罢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