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多数”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电视节目,随性
  • 发布时间:2013-12-04 13:54

  留住“过客”最笨也是最好的办法,是考虑怎么更有个性——个性的形态、个性的主持、个性的内容、个性的包装⋯⋯ “看”电视30多年,“做”电视10多年,“想”电视也有四五年时间。最近脑子里冒出一些有关电视的想法,简言之:三个“大多数”。

  其一、大多数电视节目都是没有收视率的。电视频道一般全天候不间断播出,频道真正谈得上有收视率的不过是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某个时段;同一日期同一时段,所有频道基本上都在播出,而收视率高的只可能是个别频道。即使是央视,也不是每个节目都有好的收视表现;即使是湖南、江苏、浙江卫视,那些公认的好看节目,也只是他们自办节目的十几分之一;即使是新兴的网络媒体,也不是个个风光无限,也不是什么网络都有点击量??其实,人大多数就是庸常的;人的大多数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所以,电视台研发新节目,不要言必称收视率,有些节目就可以不追求收视率。譬如那些符合频道定位的标签类节目,譬如可以带来收益的创收型节目,只要注重品位把握底线,集中精力、智力、能力,研发谋划一档有收视潜力的节目是完全可能的。

  人们常见的“墙”,有承重墙、非承重墙之分,承重墙是挑大梁的,而非承重墙又包括有分割作用的隔墙、填充墙,装饰作用的幕墙。一个频道合理的节目构成,或许也应分为承重的、填充的、装饰的。

  其二、大多数收视率高的节目,中小平台做不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与平台的水平、团队的实力密切相关。如今,一线卫星电视已然进入大片化时代,新兴媒体则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粗鄙化倾向,一般电视频道不敢粗鄙化,也不太可能大片化,即使有偶尔的大投入,以平台的附着力、感召力,也不可能有对应的回报。当下那些收视表现不错的节目,大都依靠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大营销。看上去简单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它的制作班底达到180人左右,它的营销推广则是借助了央视平台的黄金资源。所以,一般电视频道即使允许跟风模仿收视飘红的节目,往往也只能落得“照虎画猫”的自讨没趣。

  其三、大多数观众都是浮躁的。人在电视机前是最放松、最随性、最散漫的状态,好看就看下去,不好看就调开去,不要指望他们有朋友般的耐心和诚心,一直等待好看的环节或情节出现;不要指望他们有朋友般的宽容与大度,去理解你生存的压力、制作的苦衷;不要挑战他们的智商,内容上故弄玄虚或者语态上装腔作势,他们都不可能买账,只会用遥控器做最简单、最直接的判断。

  正因如此,电视人在制作节目时,应当考虑怎么在第一时间“抓住”那些正在看你节目的人,不让匆匆“过客”与节目匆匆错过。留住“过客”最笨也是最好的办法,是考虑怎么更有个性——个性的形态、个性的主持、个性的内容、个性的包装??只有这样,观众在搜台时才可能在海量节目中“多看你一眼”。而会不会有收视的“传奇”发生,还是要看你的内容,看他的心情。

  综上,一般电视频道只有切合自身实力、平台水平,追求个性化,才是生存之正道。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新节目,我的看法是,一个中心:密切联系电视机前的主体人群——中老年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满足他们日益衰老的精神文化诉求,并同时关注她们所在乎的“下一代”、“下二代”青少年群体;两个基本点:小成本、巧制作。

  文/周云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