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他们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 来源:iTouch触控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百万亚瑟王,乐逗,小米,高德导航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12 09:53
2013年,很多产品和团队在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中破茧成蝶。许多弄潮儿在各自领域里翻云覆雨,不断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赢得了业界和用户的广泛关注。在2013年即将过去之际,我们对年内最受关注的一些开发团队和产品进行了盘点,一窥行业发展的脉络。
百万亚瑟王:引领渠道创新之路
2013年,手游开始井喷式爆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收入成信增长。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游收入达到2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0.8%。然而,许多游戏厂商并没有因此赚个盆钵满盈。这是因为手游只采用与各大平台联运的方式,游戏厂商实际获利大打折扣。
由于手游的载体是智能终端,因此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手机商店、应用分发平台等成为产品推广几乎绕不开的重要渠道。平台方作为流量和用户的拥有者日趋强势,不断推高渠道运营成本。不过,这种局面最终被新手游《百万亚瑟王》打破。
《百万亚瑟王》堪称今年暑期中国市场最热、]手游,这款由盛大游戏代理,日本Square Enix研发的卡牌手游,自7月18日正式开启国服公测后,仅一天就拿下了App Store畅销榜第二,免费下载榜第一的成绩。此后,游戏也稳居各个榜单前列,上线两周便拿到了近3000万元的收入。另一方面,盛大游戏纳斯达克股价也一路飙升,两日之间上涨了30%。
《百万亚瑟王》的成功,除了依仗优秀的游戏品质,更得益于出色的营销和发行模式。盛大游戏用推端游的方式来推手游,以动漫群体为先导进行一系列创新营销,成功塑造了高端品牌效应。紧接着,又在公测前后通过各个层面的社会化营销和广告组合,充分积聚用户。在发行模式上,盛大游戏采用独家发行打头阵、后续渠道合作跟进的策略。
事实证明,盛大游戏通过这种新颖的营销和发行模式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也获得了更丰厚的利润。盛大游戏的新模式还引起许多手游厂商跟进仿效,以降低对越来越强势的手游渠道商的依赖。
《百万亚瑟王》的成功触发了游戏厂商和平台之间的新一轮角力,移动游戏渠道的生态系统正悄然发生改变。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多渠道”模式如果成为主流,将令移动游戏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整个行业也将被提升至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多渠道”模式将促使厂商将更多关注重点放在产品品质上,并促使渠道市场的梳理整合。
乐逗游戏:让手游走进WCG
对于手游来说,201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手游首次成为了“奥运会”比赛项目,当然,是游戏界的“奥运会”——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和推广最为成功的电子竞技赛事之一,WCG-直主导着全球电子竞技赛事的发展。此番手游能够成为WCG项目,对其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让手游与WCG成功牵手的是手游发行商——乐逗游戏。截至2013年4月,国内已有超过2f乙部Android手机和1.3亿部iOS设备安装了乐逗游戏发行的手游产品。据悉,该公司的日活跃用户量达到1000万,月活跃用户量达到6800万。因此,WCG2013中国区锦标赛手游项目,被乐逗游戏旗下的两款手游(《水果忍者》和《神庙逃亡2》)包揽,并不令人意外。
为了“将手游的电竞乐趣传递给更多玩家”,今年WCG没有设置任何报名门槛,任何玩家均可参赛,并将两款手游的最高奖励设置为1万元人民币。这种鼓励全民参与竞技的做法,成功激发了许多玩家的热情。经此一役,乐逗游戏的知名度大大提升,而两款手游也下载爆棚。更重要的是,乐逗游戏此举正式揭开了手机游戏互动革命的序幕。
在此之前,手游虽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缺乏官方的认可和支持,手游玩家通过游戏所获得的实质性收益极低。成为WCG项目后,手游便不再只是闲余暇时打发时间的小玩意儿,它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依靠手游参赛项目,打出名气日赚斗金。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其实,手游成为WCG项目,最受激励的其实是手游开发商和代理商。正如乐逗游戏联合创始人高炼悖所说:“手游能成为WCG的比赛项目,开发商是很兴奋的,WCG就是游戏界的奥林匹克,是市场和用户对手游产品的认可。”WCG2013的手游试水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全民性质的手游竞技方式已经有了清晰的模版。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内,这种模式就不仅是在中国赛区施行了,且不会局限于WCG这一个舞台。
小米:冲出国门走向国际
在2013年“双十一”购物节,支付宝交易额突破350亿元。在这个辉煌数字的背后隐藏了另一个大赢家——小米公司。“双十一”当天,小米旗舰店一家的总交易额达到5.5亿元,勇夺交易排名店铺第一,比第二、三、四名加起来的交易额还多。“双十一”期间销售额达到亿元级别有三款产品,也全部被小米独占。回想小米近年来的大红大紫,这种成绩并不让人意外。
小米的辉煌,是国产智能手机重新上位的一个缩影。2013年的前五个月,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42亿部,同比增长182.1%,占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的76.9%。在这种环境下,国内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试图通过国际化进一步壮大自身。小米就是这样富有野心的一家公司。
2013年8月29日,小米又一次引发互联网行业轰动。不过,这一次并非因为新产品的发布,而是因为谷歌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的加盟。雨果-巴拉是Android4.0的奠基者,Android链条上仅次于创始人的灵魂人物。姑且不论小米挖到这位重量级人物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可以肯定的是小米已经收到了预期的回报。
雨果·巴拉作为Android产品线的活招牌,势必会提升MIUI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吸引更多Android生态圈的开发者参与MIUI的开发。此外,雨果-巴拉的加盟也让欧美业界开始关注小米,这是小米走入国际舞台必不可少的一步。
虽然出色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小米的国际化之路依然充满坎坷。
最重要的,就是三星和苹果等强劲对手的围追堵截。两大巨头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和强大的营销推广,基本已经牢牢控制了整个市场。另外,小米还面临华为和中兴等“同胞”的压力。另一方面,小米在中国的运营模式未必适合国际市场,如何摆脱国产手机“低价格、低技术、低质量”的标签,赢得海外用户的认可,是小米绕不开的难题。
尽管外界存在不少质疑声音,但CEO雷军似乎一直信心满满,他一再宣称,小米不是“中国的苹果”,其模式更像亚马逊。
在积极走向国际的同时,小米也在不停地推出“新玩具”。11月20日,小米公司推出了旗下首款路由器产品,为智能无线路由器这片新的战场加了一把火。小米路由器拥有2.4GHz和5GHz双频Wi-Fi连接功能,支持目前最新的802.1-lac无线网络标准,卡位意味浓厚。或许在未来的道路上,小米会有更多的探索和创新,让我们拭目以待!
高德导航:赚吆喝后赚腰包
2013年8月28日,高德宣布旗下《高德导航》手机应用即日起免费,原价50元人民币的《高德导航》可以免费下载使用。高德公司战略投资方阿里巴巴集团无线事业部副总裁邱昌恒表示,这一举措具有战略意义。在免费政策出炉后,高德还做出“两个不变”的承诺:一是对《高德导航》的研发投入不变,二是对服务用户的承诺不变。
在此次《高德导航》免费后,高德旗下的两款主要手机地图应用产品——《高德导航》和《高德地图》都全面步入了免费时代。
相关数据显示,《高德导航》作为高德公旗下针对车主用户,提供专业导航及相关增值服务的手机应用,其市场份额已连续十个季度位列国内手机导航市场第一。而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高德地图》以31.3%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手机地图客户端市场第一。
高德高调的免费策略,的确赚足了广大用户的眼球和掌声。不过,如何在“赚吆喝”的同时做到“赚腰包”,将是高德接下来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百度与高德两家地图供应商全部宣布免费,意味着导航应用已全面进入免费时代。同时,这也给行业内其他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似乎回到了此前互联网惯用的套路:打出免费做杀手锏。先圈用户,然后进行一番行业洗牌,接着做大平台,最终寻求收益。
目前,高德处于从软件公司向互联网公司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来看,高德已经确立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商业模式——致力于打造本地生活服务的平台,深入接入第三方生活服务企业发展020,通过与第三方分成的形式获得盈利。不过,在新商业模式成熟之前,高德将有很长一段时间面临收入缩减的压力,未来任重而道远。
微信:破茧成蝶大杀四方
2013年,是《微信》破茧成蝶的一年。可能在《微信》刚出现时,谁也没把它当一回事,充其量就是一个借助QQ衍生的小玩意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竟然逐渐拥有了与同门师兄《手机QQ》比肩的实力。早在2013年1月,《微信》宣布用户量突破3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IM。这个最初被轻视的小家伙,开始让竞争对手心惊胆战起来。
《微信》成蝶的那一刻,其实就是5.0版推出之时。2013年8月,《微信》5.0版正式上线,除了功能和用户体验上的改善,还整合了腾讯多项产品,成为了腾讯移动互联网的总入口。在此之前,《微信》只能算是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IM服务的免费APP,在与同类产品相比时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如今5.0版的《微信》俨然是一个吃喝玩乐有去处,公共设施配套也齐全的社区了。
《微信》5.0推出的支付功能,将腾讯角逐移动支付的意图显露无遗。作为《微信》和财付通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其支付更强调一键支付。银行卡绑定成功之后的每一次支付,只要输入支付密码即可,让线上线下交易形成闭环。实际上,“扫一扫”功能的强化也有为微信支付打基础的意思。通过功能细分,《微信》与商家联系更加紧密,以扫描条码为例,用户用《微信》对准商品的条码一扫,就能了解商品的价格、生产地和生产日期等信息。
显然,5.0只是《微信》一展威风的开始,它的未来充满了大量的可能性。目前的《微信》好比一座摩天大厦,腾讯将大厦内的房间出租给各类企业,由企业自行决定经营方式。所以,《微信》未来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茄子快传:用简单搞定用户刚需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这几年里,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Android和iOS系统也一直在推陈出新,甚至各种基于网络和云的文件分享方式也在疯狂迭代。但是,有个“小问题”却仍没有得到完美解决——无网环境下,手机与手机之间如何分享文件。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暗藏了一个庞大的用户需求。
其实,三五好友在外聚会时,相互分享文件的情况的确时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随着手机功能愈发强大,它已悄然由内容消耗产品变成了内容生产工具。而如何在不消耗网络流量的条件下,方便高速地将用户在手机上制作的内容分享给朋友,同样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已有精明的开发者看到了手机与手机之间相互分享文件这一用户刚需,也推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产品。比如,在国外就出现了BUMP和Chirp这样的产品,但它们都离不开网络支持。在国内,则出现了一款号称具备“史上最欢乐的极速传输体验”的近距离分享应用——《茄子快传》,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会消耗流量。
《茄子快传》来自联想的一个创意团队。在今年11月份的YOGA平板电脑发布会上,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透露,《茄子快传》是他“最喜欢的应用”。其实,这款刚上线四个多月的产品,用户总数早已突破3000万。在产品受到市场追捧的同时,甚至还被一些无良开发者山寨。
《茄子快传》的成功并非偶然。开发团队抓住了用户需求,且显然对需求做过深入研究。团队深知,目标用户最大的需求是线下轻松分享文件,核心功能都围绕其展开。比如用声音连接手机、一键换机、无线共享和连接电脑等功能,都只有一个目的——让用户更方便。这种做法,让《茄子快传》显得更纯粹和干练,非常实用。
在未来几年的中国,网络资费和Wi-Fi覆盖率的一高一低仍是很现实的问题。而如今NFC仍然阳春白雪,即便是在高端手机中也只是一项可选功能。这显然为《茄子快传》这种基于无网环境的近距离分享应用,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如今,《茄子快传》开始涉足线下分享社交和面对面游戏等领域,产品发展路径已经逐步明朗。更重要的是,这一基于应用场景的行业垂直细分领域,在未来还可能对移动多屏协同和近距离电子商务产生影响,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嘀嘀打车:细分领域的挣扎与探索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许多领域,也催生了许多新生事物。近一年来,手机与打车需求的结合掀起了一轮热潮,打车应用迎来“疯狂”增长。易观国际数据披露,2013年4月份,Android平台的11家主流应用商店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打车类应用细分领域,从累计下载量数据看,总体下载量超过百万。其中,《嘀嘀打车》、《摇摇招车》、《易打车》、《打车小秘》和《快的打车》客户端的下载量均超过10万。
基于打车应用强劲的发展潜力,去哪儿、高德、携程和汉庭等企业,纷纷针对打车应用接入各种服务尝试。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在合作层面表达出了好感,包括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在内。今年4月,腾讯为《嘀嘀打车》投资了1500万美元,持股比例为20%。
由于现阶段打车应用基本上都依靠投资方烧钱,软件研发公司自身无法盈利。相关限制政策的出台,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大多烧不起钱的公司都慢慢退出了战场,而《嘀嘀打车》坚持了下来。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政策在下半年趋于缓和。7月,北京官方电召平台96106与主要打车应用对接完成。显然,如果政府能从整个行业市场、包括出租车公司、司机与打车应用等多方作为共同出发点,对于广大打车应用来说无疑是个利好。
到了年底,《嘀嘀打车》已经在打车应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公司的前景、甚至整个行业的前景还有待观察。首先,打车应用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嘀嘀打车》与其他同类产品在功能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其次,盈利模式尚未清晰。除了加价和广告,打车应用将以何种模式盈利目前并无定论。在寡头时代,如何快速获得资金和探索变现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政策的干预依然是影响打车应用发展方向的不可控因素。
因此,积极探索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商业模式,并走向跨界合作与跨地域发展模式,是打车应用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未来的打车应用究竟会给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多大的便利,这是许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