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拿什么拯救中日韩关系”成为官员、学者、媒体的热议话题。11月中旬出差,去日本富山县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中日韩地方政府友好城市交流大会”。顾名思义,会议由地方政府做主角,不谈政治不谈国事,只谈交流合作,涉及的领域纷繁细致,包含经贸合作、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等。
中日韩三国地方政府始终是三国合作在民间层次上的秉承者、传达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在当下中日、日韩领土争端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友好合作其乐融融的场面反而多多少少呈现出“非主流”的味道。
前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在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别具心意。他提及到全球化和地域化是当下世界发展的两大平行趋势。历史、乡土、地域等理念植根于东亚土壤之中,直至近代以来,从西方舶来的现代国家、主权、疆域等理念,使今日的国家关系因为领土争端等问题陷入困境。他倡导地域观念的回归,强调以理性的眼光,以地域文化为单位发展三国合作交流。这算是宫本先生对于东亚传统理念“复兴”的一种设想。
与三国中央政府关系中存在一些敏感成分不同,地方政府层面上的交流和合作以缔结友好城市和姐妹城市为纽带,合作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和务实的多。20年前的友城缔结,往往是带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政治任务”,招商引资才是地方政府最为感兴趣的。但时到今日,友城合作不再务虚,也逐渐渗入到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灾害防治、教育科研这些政治、经济范畴之外的细微和具体的人文领域。如河北省和日本长野县互为姐妹省份关系,不久前北京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申请冬奥,而长野县就曾经举办过1998年冬奥会。因此,在冬奥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长野县可以为张家口市的申奥准备提供不少先进经验。
“政冷经热”常常被用来概括中日关系的矛盾局面,放在当下,其实未必准确。不论是中日关系,还是扩展到中日韩三方关系,涵盖文化、旅游、娱乐、教育等多重领域的软性交流和人文纽带,早已成为超越政治和经济二重结构的“第三极”,成为中日韩三国关系活力和潜力和支柱。相反,经贸来往和经济提携虽然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其实已经远不再是唯一的合作点。
以往说到“政冷经热”,其潜台词往往是“经贸合作理应促进政治合作,但却未能奏效”。笔者认为,如果“政冷经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常态,那么民众对于中日关系的认知也应该有所改变。几年前,曾经看到一份社科院做的关于中日关系的民意调查,其中一个问题设置是“不喜欢日本”的原因,选项有“靖国神社参拜、钓鱼岛问题、日美同盟、曾经与日本人发生过不愉快经历”等。调查的结果是并不意外,中国人厌恶日本的原因不外乎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但真正因为与日本人发生过不愉快经历而厌恶日本的比例却相当小。这也说明,在塑造中日关系认知的过程中,政治家的负面作用被过度放大,而人文交流所扮演的积极作用尚未成为主流。
中日关系,不等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更不简单等同于中日两国中央政府关系——在未来,这样的国民心态应该成为认知中日关系的主流。无论是民间还是商界,都应该建立对于中日关系的相对独立和连续性的思考。
总之,当下的中日韩三国关系虽复杂,却也简单。在人与人的层面,不论是对日本还是对韩国,多交朋友总是好于多树敌人。
张暮辉
责编:董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