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之问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陕西,南水北调,生态
  • 发布时间:2013-12-16 16:09

  如果南水北调西线上马,生态影响暂且不论,经济成本之巨将远超中线工程

  多位陕西省水利厅的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陕北的可供水资源总量已经没有什么余量,如果没有大的水利工程上马,比如说北面的几个引黄工程,乃至于远期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发改委新批路条的和各地规划要建的这些能源化工项目就没有保障。

  但是,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本刊记者说,这种“倒逼”的做法并不理性,如果南水北调西线上马,生态影响暂且不论,经济成本之巨将远超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那个水他们根本就用不起。”他也并不认可国家发改委在产业宏观调控上存在责任的说法。

  这名官员向本刊记者介绍,煤化工的审批权限并没有下放,在今年以前,批的项目也并不多,今年“开闸”放行了十多个项目之后,已经引来舆论一片哗然,但这些项目比起各地未批先建的项目总量而言,依然是少数。

  之所以“倒逼”,缘于地方发展的意愿太迫切。在生态补偿问题没有解决、水权概念也没有在市场化的语境中讨论清楚的大环境下,地方自然会“自己为自己负责”,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去解决困难。

  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国的水利工程史上,陕西省不止一次承担着付出者和牺牲者的角色。

  上世纪50年代,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上马以后,陕西八百里秦川就成了这一“无准备之仗”的牺牲品。渭河淤积,大水大灾小水小灾,生态恶化,土地盐碱化……渭河平原千里沃野逐渐贫瘠。

  陕西省水利厅总工办主任程子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三门峡存废之争上,陕西省的一位领导甚至提出过:由陕西省出钱,来养着三门峡水电站的人,放空运行一年试试看,河道淤积问题能不能缓解。

  但是,这个类似于“叫板”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水利部的回应。

  1987年,因为黄河水量明显不足,国家出台了“87分水方案”,给黄河流域各个省划定用水限额,对黄河水量进行指标管理。程子勇说,因为当时包括陕西在内的上游省份相对贫穷,用水很少,所以分给他们的水量也很少。分水的比重是偏向于下游省市的。

  从1987年到现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人口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方案显然已经过时,也有失公平。“现在下游有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相当于给下游补的水量已经很大了。在这种情况下,黄河的水量应该重新分配才合理。”程子勇说。

  黄河水利委员会一位工程师告诉本刊记者,一直沿用至今的“87分水方案”没有再重新调整,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水的总量在减少;另一方面,各地的用水需求还在增加,这是一个很难协调的大动作,矛盾也似乎还没有激烈到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

  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看,陕西也是“吃亏”的一方。从行政区划上看,陕西并不是不产水,汉江的陕西出境水量是280亿立方米/年,嘉陵江源头也在陕西省境内,而这些水,陕西都没有用,只有为下游保护的义务。

  简单地说,“老实”的陕西长期以来处于这样的境地---奉献宝贵的煤炭资源,奉献宝贵的水资源,自己却发展滞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部、黄河委同意了陕西省的引汉济渭工程,一期、二期一共引水15亿立方米/年,用以保障关中城市群的发展。但是前提条件是:调水不能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尴尬的引汉济渭

  引汉济渭工程规划在汉江干流修建黄金峡水利枢纽,及汉江支流子午河兴建三河口水库,作为水源,由黄金峡泵站自黄金峡水利枢纽提水,通过黄三隧洞输水至三河口水利枢纽,然后通过秦岭隧洞直接自流输水自黑河金盆水库下游黄池沟。由“二库一站二洞”五部分组成。计划施工总工期为11年,水库淹没土地3.66万亩,移民人口5640人,总投资153.3亿元。

  “虽然陕西人吃亏很多,但是引汉济渭工程从一开始就很尴尬。”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任局长翁立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尽管修编后的长江流域规划已经将引汉济渭一期的10亿立方米和二期的5亿立方米都列入了进去,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南水北调中线已经很困窘,丹江口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水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的二期了。所以,今后陕西就不是跟湖北争水的问题,而是要跟北京天津PK的问题……”

  据翁立达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取水,一期调水95亿立方,二期计划调水40亿立方。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1956年到1979年的水文资料来计算的,当时的汉江来水量是380亿方水。而现在,汉江上游来水明显减少,只有320亿方左右,甚至有些年份300亿立方米都不到。光是一期工程就已经调走河道里差不多1/3的水,影响已经非常巨大,再难以承载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如果上游的引汉济渭再调走15亿立方的水量,对汉江流域而言,负担已经过于沉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虽然水利部同意了引汉济渭工程列入规划,但却有所保留。提出的要求近乎“苛刻”:汉江枯水期不能调水。可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每年的丰枯时间基本一致,洪水基本都是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也就是说,南方没水的时候北方也没水,需要调水的时候不能调水。

  除此之外,引汉济渭工程可能带来的巨大的环境影响也引发了争议。尤其是穿越秦岭的隧道,对秦岭及其水资源的影响不可忽略。

  然而,发展对水的需求是如此的迫切,在一系列论证尚未完成,环评审批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秦岭隧洞就已经于2009年8月开始施工。按照计划,2020年就要通水,2030年工程全部完成。

  在前期已投入20多亿元之后,2013年1月,环保部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叫停了工程,并以“未批先建”为由,罚款20万元。项目方停下来按照程序继续推进各项审批议程,但迄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南水北调西线:被倒逼的“大饼”、

  按照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的说法,即便是付出极大代价的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也不足以解开陕西省发展的水瓶颈。

  所有长远发展的诉求,最终都指向图纸上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国家发改委一位价格专家给《瞭望东方周刊》算了一笔账:2003年,最早计算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本价格是1吨水3.87元,当时的计划投资总额是870个亿。而这个计划投资和实际建设需求相比,低得太多了。

  “等到2004年前后我们再讨论的时候,就变成了1200亿,2007年变成了2500亿,2010年时候,我们估算过,就接近3500个亿了。”

  最初设计的征地补偿方案,河南省境内,占农民的地是按照农作物一年纯收入的6倍来补偿。一亩地当时一年纯收益就给算100块钱,也就是一亩地才600块钱。现在这个价格根本不可能征得下来。

  所以,最后核完,现在的总投资大概是原来870亿元的五六倍。

  他告诉本刊记者:“一吨水从丹江口到北京后,剩下不到半吨了,加上征地费,水资源费,最后实际一吨水的成本价至少在30元左右。而这还是丹江口有水可调的前提下。至于西线,我们就没舍得算,因为工程造价的成本会比中线高太多,比如说,光是要把通天河和黄河上游打通,就不是个简单的事。至少是数倍于中线的价格。”

  环境影响和代价尚且不论,最后这个成本价由谁来出,调来的水分配给谁用,均是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榆林市一家年耗水2500万吨的煤化工企业,即便是用中线30元一方的水,一年的水价成本也在7.5亿元左右。

  翁立达告诉本刊记者,跨流域调水整体说来会造成很大的生态影响,但是如果非要调水的话,从下游调水比从中游调好,从中游调水比从上游调好。钱正英、郭树言等人,比较支持小江调水方案。具体的做法是从长江中游的三峡水库调水,经秦岭,进渭河。“一方面,可以解决三门峡的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部分替代西线调水。”

  用小江调水替代西线方案,尚未得到黄河中上游各地方的认可。陕西省的几位官员就告诉本刊记者,小江调的水对陕西而言并不好用;从取水的便利程度而言,还是希望西线工程能够上马。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 | 陕西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