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自负

  自卑常常是出于自负,而自负常常是因为自卑

  我做心理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发现:心理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关系的问题,而关系的问题,常常表现为自卑与自负。

  自卑,就是看不起自己;自负,就是看不起别人。合起来说,就是没有平等看待自己和他人。

  自卑与自负常常交织在一起,让人看不明白,如,自卑常常是出于自负,而自负常常是因为自卑。

  不管在心理辅导中,还是在平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对我说:别人看不起我。我就想问他两个问题,意在提醒:一、你看得起自己吗?二、你看得起别人吗?

  我真正想提醒的是:我们要有一颗平等的心。

  比较的心

  当我们有了一颗平等的心,我们就不会天天为“看得起”“看不起”之类而烦恼和担忧,也不会把让别人看得起当成做事和处世的动力—这只会造成压力。

  “看得起”“看不起”是出自比较的心,而比较的心,就是不平等的心。

  因为有太强的比较的心,眼里看到不同的条件,遇到别人跟我们不一致的地方,就产生不平等的心态,就导致了各样的偏见与冲突。

  从个人到群体,人类很容易陷入比较的心,而培养平等的心则很难。

  鲁迅曾经批评中国的国民性,说,中国人历来没有把自己和别人当成人来看待,要么是大人,要么是小人,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才。对外国人也一样,要么称他们为“夷”,要么叫他们“大人”。

  冰心也曾表达这样的期待:中国的教育要培育健康的国民品格,使他们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有平等的心态。

  人类社会充满了不平等的现象,我们却要有平等的心。如果我们的心被“看得起”“看不起”搅乱了,会导致个人与群体关系中各样的问题。

  二等公民

  我接待过一位来访者,她在澳洲留学,在那里接触了许多台湾人、香港人、内地人,以及新加坡人,还有她称为的“洋人”,就是澳洲人、新西兰人、欧美人等。可惜的是,在她眼中,人被分成三六九等,跟人交往受到不少挫伤,常常觉得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看不起中国内地的人,在心理上有很强的防御,时时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反应。例如在课堂讨论中,遇到同学批评中国,她立刻觉得这是看不起中国,也看不起中国人,也就是看不起她。这样一来,她的内心有越来越多的积怨,对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见,就不能在国际交往中跟人进行平等的讨论与交流。

  在日常交往中,遇到一些曾经游历过欧美等国家的教授、学者,谈起话来,他们常常说一些中国人在外国只能做“二等公民”、“三等公民”之类的话,对白人、黑人、黄人有一些相关评价,大多是偏见,其根源是出于不平等的心。而类似偏见,被这些有过国外经验的人一说,就被更多的人信以为真,四处传播,或者子虚乌用,或者是被夸大了。

  有一天,我带儿子去跟一个教授一起吃饭,在饭桌上谈起话来,教授对我儿子说:不要到外国去做二等公民。

  这种说法,背后有很深的文化心理的根源。中国人的心态,似乎一出门,就感到不安全,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好,容易受挫伤。那心态,就像老鼠过街。但一回以家,就厉害起来了,言行无所顾忌,容易挫伤人,就成了老鼠扛枪窝里横。

  我曾经作过一个比较:

  在国内,孩子要出门了,家长总会对孩子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话,便是出自不安全感。

  但在国外,我也问了一些人:如果你们孩子出门,你会对他说什么?得到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的。

  因此,一涉及到出门,我们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因为感到不安全,就总觉得别人对我们不好,就总是用防御的心态跟人交往。

  跨文化偏见

  我开始想,人类的确存在各样的不平等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我们不平等的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平等的心,又如何去处理人类的不平等现象呢?

  回想自己前些年在国外的经历,以及近些年在国内跟来中国的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我有一个发现—这个发现听起来天真,却很重要,不管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外国人跟我们一样,是人。跟他们交往,会存在一些文化上的差异,但人性是一样的。只要我们用平等的心去跟他们打交道,可以赢得信任、尊重,可以化解误会,建立友情,可以展开对话与合作。

  有一个例子是,一些年前我在美国读书期间,曾以平等的心与一个日本同学辩论,我们的辩论持续了半年之久,他承认了日本侵略给中国人造成的伤害,并为之道歉。对我个人,他表示出很大的尊重。我也通过他了解了日本政府(以及许多日本人)不愿承认侵略和拒绝道歉背后的文化与心理根源,如罪疚感导致的心理防御,这很深,也很复杂,我们需要去了解,不然在国际关系中也会出现误判,出现反应失误。

  平等的心,并不是装糊涂,凡事“算了”,而是讲原则,弄明白。我又曾在美国一个心理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因为院方在管理上出现的一个人为的疏漏,导致我的利益受到影响。同样出于平等的心,我提出了抗议,很快就得到校方的回应,问题立刻就得到处理,就不会发展出“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的怨愤情绪。

  我想,偏见是根植于人性的,或者说,人很容易产生偏见,因此,我们需要培育平等的心。

  当一个人只生活在自己的经验里,不愿意跟人交往,在关系上陷入孤立,他就很容易滋生偏见,很容易养成不平等的心态。

  我特别喜欢“跨文化”这个词,并对之有更多一些的理解和阐释。我所说的跨文化,并不只是说一个人出国去经历另一种文化。在我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载体。

  一个人成长,变得成熟,需要有丰富的“跨文化”的经验。单一而封闭的文化状态(生活环境),很容易养成偏狭的心态,使一个人很难平等看待人和对待人,很难心态平衡地理解事情和处理事情。他会把自己当成标准,凡事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是正常的,别人很奇怪。

  当一个人跟另一个人接触与交往,他就在进行跨文化活动。一个人出生,就进入了一个特定的家庭文化。他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所进行的全都是跨文化活动。跨文化活动让我们接触更多不同人,获得不同交往经验,拓展视野,开放心态,突破地域局限与文化偏见,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与国际交往中,保持一颗平等的心。这平等的心,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立国必先立民

  鲁迅的思想有一个核心,就是“立人”,他说,立国必先立人。意思是说,要建立一个好的国家,先要造就好的人民。人立,则国立。立国,也不只是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很重要的是,要造就心智成熟的国民。不管国家怎样强大,如果人民心智不成熟,立国也只是一个虚幻的梦。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的是一个成熟、健康的国家,其根本在于,要培育我们的人民,让每一个个体心智成熟。

  如今,中国人走到世界上,开始了国际交往,许多人时而表现出自卑,总觉得自己被看不起,或者表现出不适当的自尊,看不起别人,这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出自不平等的心。

  我们的教育,以及我所从事的心理辅导工作,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在我们孩子的生命里培育平等的心。

  文 | 王学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