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主遭遇“泰囧”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主,泰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16 16:56
近乎任性和孩子气的社会运动动机,让泰国的民主政治显得相当不成熟
11月底,我驻泰使馆陆续发布紧急通知:“提醒中国公民留意出行泰国的安全风险。建议在泰国的华人不要穿着黄色和红色的衣服,以免被误认而遭受袭击。”泰国执政党为泰党提出的特赦法案草案,再次引发社会动荡。
2006年,泰国军方政变推翻他信。2007年,他信阵营赢得选举。2008年8月他信流亡。2008年12月黄衫军抗议,反他信的阿披实上台。2010年,他信支持者红衫军抗议,军队暴力清场。2011年英拉领导为泰党胜选上台。2013年11月,因有关他信的特赦案问题,反他信力量再掀抗议。
至此,泰国政局动乱进入第七年,旅游业屡受重创,国际形象不断受损。实行民主政体的泰国,缘何陷入了一种动乱的循环?
军队与“民主”
谈到军人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乱局频现的埃及、政治清算经年的智利、军人独裁时的韩国,都给出了不同的注脚,而其中泰国的情形颇具典型意义。
翻开泰国现当代历史,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泰国的民主进程总是与军人政变缠绕在一起:自1932年实施宪政制度以来的80多年间,泰国至少发生了30多起军事政变,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上军事政变最多、权力交替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纽约时间2006年9月18日,在美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他信正准备因国内政局而提前到美国时间19日的联大发言,曼谷早已风雨满城,反对派计划50万人聚会要求他信下台,而一个关于军事政变的传言也传到了他信耳边。
曼谷时间9月19日晚上11点多,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军事政变从天而降:14辆坦克驶抵政府大楼,有大约50名士兵进入。随即,泰国陆军司令颂提宣布他信被解职。
他信19日晚些时候表示愿意辞职,20日晚,泰国电视台称泰国国王普密蓬委任颂提接管政权,军政府将维持两周,后将政权移交临时政府,修改宪法,第二年(2007年)10月举行大选,还政于民。
实际上,虽然反对派和军方对他信的执政存在质疑,但新的选举本已预定于10月举行。在正常情况下,新选举将有助于消弭政治危机。然而,政变迫不及待地在选举前夕爆发了。
当时有分析人士指出,泰国军人长期的干政传统和贫富差距过大,是泰国政局不稳的大背景,而他信在人事等问题上与军方高层的矛盾、他信家族自身的经济问题,则是引发政变的导火索。
泰国舆论曾以为经过军方在2007年还政,开启民选,他信阵营进而通过民主选举成功获得执政权,泰国再次迎来难得的稳定之后,军方的角色将会淡化。但2008年,反他信的黄衫军助阿披实再度夺权,他信再度出走,又引发新一轮的政治风波。2010年,红衫军要求阿披实下台的翻江倒海之势,甚至触发了军方的再次大规模干政。
2010年3月16日,泰国红衫军示威民众在总理府门前泼洒鲜血,向当局施压,促使流亡的他信重新掌权。虽然伴有时任首相阿披实的对话谈判,但冲突愈演愈烈,到5月13日,红衫军群众与泰国军警之间的冲突引发军队暴力清场,进而演变为双方枪战,造成数十人死亡,千人受伤。媒体甚至用“战区”来形容当时的泰国各地。此次“战争”于2010年5月19日以乍都蓬、纳塔武等红衫军首领向阿披实政府投降而宣告结束。
由来已久的政治怪圈
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魅影频现的泰国军队其实有着长期的干政传统。1932年泰国政体改变后,王权和军权分离,国王和王室的实际权力地位下降,而军队的威望和地位仍处于巅峰。
1932年6月,拉玛七世王时期,民主党发动政变,并随后制定宪法,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少壮派军人组成临时政府,开创了泰国军人干政的先河。1947年,屏·春哈旺将军发动军事政变,銮·阿沛亚派旺斯被任命为总理,执政一年左右,这届政府又被披汶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
20世纪70年代是泰国政治动荡时期。先是民众大规模抗议军政府,后是国王出面罢免军政府。此后数十年,旨在走向开明民主的政治改革在政变与未遂政变的反复间艰难推进。实际上,1992年的军人政变风波,由于泰国国王少有的出面斥责,导致军人内阁请辞,进而开启了泰国政治的新阶段,军事势力从此远离政治,退司本职。自此,军人直接干政模式被否定,内阁首相必须由民选的下议员出任,泰国政治进入了文官主导时代。但是,2006年军事政变再次终结了这个国家的民主实践,军人干政幽灵再次浮现。
政变—军人政权—大选—文人政权—危机—政变,这样的循环成为泰国政治的怪圈。在归纳泰国政治动荡的原因时,法治缺乏、军人干政、贫富差距以及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的弊端都可以算是其一。究其根本,还是“民主巩固”的问题。
七年对垒
当下泰国的民众也分化成两股色彩鲜明、势不两立的力量:红衫军与黄衫军。
“红衫军”,又称“反独裁民主联盟”,主要代表泰国的农民和下层民众的利益,诞生于前总理他信被政变推翻的2006年。其目的非常明确:反对阿披实,支持前总理他信。
“黄衫军”象征王权,又称“人民民主同盟”,属于反他信阵营。主要由城市精英和军队法官群体构成,代表泰国上中层民众的利益。黄衫军认为他信的本质是反王权的共和主义者。
2013年11月24日,泰国政局再起波澜,这次的主角从2010年的“红衫军”换成了有“黄衫军”传统的反对势力。此次动乱的导火索源于11月1日由执政党为泰党在议会推动的特赦法案草案。根据该法案,从2006年9月19日军事政变至2013年8月8日期间所有涉及政治集会的罪犯将获赦免。但反对党和当地媒体均认为,特赦法案是为流亡海外的前总理、英拉的哥哥他信量身定做的。反对党随即宣布将在曼谷街头举行“持久战”式的集会示威活动。
对控制议会多数席位的英拉的不信任案未获通过,反对势力仍未放弃努力。政治纷争走上街头,尽管英拉政府表现出极大克制和谈判诚意,军队也表达了中立立场,但反对势力尤其是其领袖素帖毫不退让,仍然坚持要英拉交出政权,并煽动民众占领政府,流血似乎不可避免地还将继续。
当年的“红衫军”、“黄衫军”都声称自己代表泰国人民,今天声势同样浩大的反对派也呼吁军警不要与人民对立。究竟谁才代表“民意”?
社会底层与中层激烈对抗
“从红黄两大派别的划分看,泰国目前的分裂并不是穷人与富人的分裂,而是社会底层与中层的激烈对抗。支持他信的一派多为底层农民,反对者多为市民和中产。这种现象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似,尤其是在那些实行一人一票选举制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学者丁刚撰文称。
他信当年的改革,使泰国的社会生态发生变迁:农民得到实惠,农村经济发展,官僚和中产阶层受限,政党政治强化。他信的改革遭遇官僚和中产阶层反对,其后期执政风格不乏霸道之举,加之政治改革有损王室权威,最终招致军方、官僚、中产阶级的结盟反对。
事实上,“黄衫军”和“红衫军”街头抗议的目的并不在于通过某种意识形态来对社会进行根本的政治改造,只是希望当局能够实现其利益。这种近乎任性和孩子气的社会运动动机,让泰国的民主政治显得相当不成熟。
有学者指出,“泰国目前的矛盾不在于谁执政,而在于社会的分裂,而社会分裂的原点,即便不能直接说是他信,至少也是从他信执政开始的。”
虽然泰国早已被世界银行评定为初级发达国家,但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阶层差距也相当大。泰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经历高速增长,但主要集中在以曼谷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在东北部地区、北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的大部分,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繁荣。
阶层之间的差距之大也难以忽视。在泰国6300余万的人口中,约70%属于农民和城市草根阶层,以中产阶级、知识阶层以及地方世袭领主为代表的中上阶层约占人口的30%。中上阶层虽然在人数上占少数,但他们控制的财富在泰国的经济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005年,在泰国农村地区,仍有近1800万人日收入不足2美元,其中400多万人日收入甚至不足1美元。
“民主泰”路在何方
后发“民主”国家中,政局动荡的泰国绝非孤例,一度被西方推崇备至的“阿拉伯之春”,烂摊子亦在眼前。
很多国家因实行了“竞争性选举”而成为“民主国家”,却出现无效治理甚至国家分裂。“第三波民主化”已经告诉我们,以“竞争性选举”为标准的二元对立民主在政治上陷于困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此前在《北京日报》撰文时就“选举”与“民主”作出解释。
泰国政局动荡的问题之一在于,既没有完成诸如法治、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军政关系完善这样的制度框架设计的“硬功夫”,也没有完成诸如政治文化、平衡地区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改进这样的“民主精神”培养与增进社会权利的“软功夫”,便过早地张开臂膀引进了西方的“竞争性选举”,难免水土不服。
后发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首先就意味着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当社会动员产生的过高企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低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加之信息传播的加快和社会两极分化、政治腐败,街头政治演变为血腥暴力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
今天发生在泰国的故事,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即将走向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引以为鉴。
“反对派与警方达成协议,允许反对派民众进入总理府、警察总署。军方则称将在国王生日之后,进行三军将领会谈决定下一步走向。”媒体12月3日从泰国前方传回的消息显示,持续一月的乱局趋缓,然而军方表态仍然耐人寻味。
文 | 姚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