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种向社会主体发出质问的行为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设计,质问,版式设计
  • 发布时间:2014-01-22 14:30

  GDC13传媒奖为何空缺

  媒体与设计的关系称得上难分难解,不管是专业的设计媒体,还是包罗万象的大众媒体。

  如果将媒体局限在“传统纸媒/新媒体”,版式设计本身就是设计的一大分支,这也是为什么每年SND(报纸设计协会)出的《最佳报纸版式设计》会成为全世界新闻人追捧的版式设计“圣经”,而不少优秀设计师的代表作其实就是报纸或杂志的改版。

  上届GDC评委之一的马克·波特即以版式设计名世,他主导下的《卫报》改版,曾经被视为当代报纸改版的样板,并史无前例地以编辑设计类别获D&AD设计大奖的最高荣誉黑铅笔奖(金奖)。据说《泰晤士报》的总编辑曾经这样评论《卫报》的版式:“可以放到设计博物馆中展览,而在报摊上它也很成功。”想象一下,日复一日影响人们日常视觉审美经验的,还有什么比版面设计更有渗透力?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报纸的版式语言不是没有展现过类似的力量,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界风行一时的《世界经济导报》头版,错落有致的版式不但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引领如饥似渴的读者顺利抵达观念更新的宝库。

  除了本身传递设计信息外,媒体包括公众设计教育在内的传播功能当然是更为人看重的。我不知道2011年GDC初设传媒奖的初衷是什么,但是借助传媒奖的设置,打破类似GDC这样的专业展赛影响力往往囿于小圈子的局限,使得媒体更多地关注、挖掘、传播甚而进一步推动GDC身上所隐现的社会性、公共性,促进GDC和转型中的中国当代社会更好地展开互动,让设计真正能“影响中国未来”,恐是考虑的方向和目标之一。

  如果这样的猜测不至离事实太远的话,那么,与专业评委推举出来的GDC各奖项相比,GDC传媒奖的评选理应更注重参赛作品对现实问题的响应、对庶民而非精英的看重、对弱势群体的观照,亦即它的社会能量、它的公共色彩、价值导向和人间情怀,不仅仅要考虑作品的专业素养,还要看到作品的影响面,作品背后的社会动员能力、传播策略乃至效果。换言之,它不是静态、单一、平面地看待作品,而是更重视作品的行动力、综合性、系统性或者说社会发酵度,重视设计在小区、城市转型乃至社会运动中扮演的角色,某种程度上,传媒奖是一个社会设计奖。这样的奖项,实际上打破了传统平面设计的界限,而这与GDC近年来的转型与追求别无二致。

  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今年GDC入围的266件作品(其中学生组89件,专业组177件),可以说有发现、无惊喜。

  作为唯一入围平面视觉类——信息可视化的作品,“雀牌文化系列”颇为独特。重庆平面设计师孙可通过一组六幅海报,勾勒出麻将的前生今世,将具有十足中国风的麻将文化特征、缘起、打牌规则、玩法、设施、过程、环境、各种麻将用语的中英文对照以及技巧案例,通过对种种繁复信息的重新梳理,综合运用图标、图表、图解、地图、流程图、指示图、解剖图等多种信息可视化方式,以当代的平面设计语言清晰表达,令人忍俊不禁之余,对这一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国技”产生全新认识。

  这组作品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以崭新语境演绎了庶民生活中最为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或者说“淫技”,寓文化推广于赏心悦目之中,六张海报内容上前后承接、渐次递进,仿佛是一座关于麻将文化的蚊形博物馆,观者每每抚掌大乐,称得上雅俗共赏,是接地气之作。

  马深广、张晓明主创的“红星高照酒”是平面视觉类——包装的入围作品,也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感觉的红星二锅头酒瓶。红星二锅头,作为烈酒,它的消费者多为引车卖浆者流,是最为大众化的商品之一,“红星高照”的酒瓶设计,敦实有力,就像一个留板寸的愣头青,瓶身上红色和金色的满天星设计,既延续了原包装的政治色彩,却又做了明显的弱化处理,在给酒瓶增添雅意的同时,仍保留了烈酒的阳刚之气,整个瓶身饱满清爽有力协调,扎根文脉又有所创新。有媒体评委认为,这款酒瓶设计一定程度上并不次于“绝对伏特加”的设计,可惜它的市场推广力度和针对性欠奉,令其影响力大打折扣。

  这一组别的另一入围作品“杂粮包装设计”也有亮点,产品外包装采用压纹纸,传递出犹如民间竹编或编织袋般的质感,与杂粮的产品特征吻合,质朴中现别致,整体而言,这套有机杂粮包装设计简约干净,主体视觉元素为产品标题的字体设计,字体设计较好地彰显了产品本身特质,拙中有古意,也“笨笨的”展现出亲和力。整体素黑色的形象,则营造出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类似于五谷杂粮这样的日常消费品,包装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可以潜移默化的。不过,这组作品面临的“对手”过于强大,虽然这次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类似作品并没有参赛,但它们的“标杆”作用仍在,而这款杂粮包装本身设计上也有一些瑕疵,仍有改进空间。

  在RGB——多媒体组别中,Henry Chu的MvsW动感十足、时尚撩人,相信会是运动达人的心头好。这是一个男女对决的跑步比赛网站,用户在Nike+登记后,网站会收集用户的跑步数据,并利用动态图像呈现出参加者之间的激烈对决。用户可以在网站上选择朋友、跑步教练或名人作为比拼对象,作品精致直观趣味性强,尤其是色彩梦幻,与品牌气质十分吻合,是平面设计在移动媒体时代面向新生代的转型方向。

  “香港设计传承跨越——靳埭强七十丰年展”是空间类——空间视觉的入围作品,这一作品以标准木工板组合作为展陈元素,利用物料本身配合展品及空间的特色做多样化展示。展陈系统以原块未加工的木板堆栈、组合而成,不但在形态和风格上呼应展陈作品,更在观念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因其在制作上节省时间和能源,尤其是90%以上的展览物料可在展后循环使用,遂可将资源损耗减至最低。相对于内地设计师,香港设计师在这方面的自觉意识显然与其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字体设计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字体设计之费力不讨好在设计界也似乎人所共知,不过,深圳设计师刘永清对此却情有独钟。今年他携“华思经宋”再闯GDC,较之上届的汉字字体试验或许少了些许个性,却多了观赏性。刘氏认为,汉字诞生于人们对事物的观察与心灵的通悟,字的一笔一划源自万物:点如瓜子斟酌饱满,撇撇似刀力度刚劲,竖如主干横如节,勾似金钩弯似弓……,每个字的造字法则及结构进一步让人了解事物的本源,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华思经宋是在这样的认识观上进行的新字体演化尝试,结合颜筋柳骨的书法心得,横似筋骨遒劲有力,竖似大树参天中流砥柱,圆方之间动静相宜……字法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而字然。”据说这款字体已有日本人希望订购,希望它在母国也能更多地被人看到、用到。

  理论上,GDC传媒奖最有可能从综合类——设计的社会性实践组别中产生,今年的两个入围作品,一为熊超的户外广告装置作品《隔离的键盘》,此一作品之前已广受专业界肯定,获奖甚多,甚至被全球知名酒店INDIGO英迪格收藏并展览。它的出发点是让人们在享受计算机的便利和乐趣之余,重新思考当今网络时代人际的互动模式与家庭伦理的关系。这一作品面向社会,但大众知名度显然不高,它提出的问题显然让人容易产生共鸣,事实上在社会层面产生的影响力却几乎波澜不惊。另一入围作品《城市触媒》,以深圳大运会为切入口,探讨的是中国城市近年普遍热衷的希望以赛事、展会为代表的“大事件”带动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象,并思考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法。整个活动由三部分构成:主题展、研讨会和工作坊。公众可以看(展览)、听(论坛)和动手参与(工作坊)。主题展关注深圳大运建筑与城市(就事论事),研讨会扩展到大型事件与建筑(命题性),而工作坊则关注艺术层面与大型事件的联系,其中动员跨界设计力量对遍布全城的800多个U站的再利用工作坊,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关注。这一作品的指向符合传媒奖方向,可惜作品报名时的呈现方式过于简陋,而且未有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阐述,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它的社会动员范畴,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触媒》是设计社会性实践的起点而非典型案例。

  作为华人地区影响最大、水平最高、最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设计竞赛双年展活动,GDC从2009年开始转型,希望评审结果能够更为直接地体现当下设计与文化、商业、生活的互动关系,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建立全新的价值标准。但从今年GDC的报名和入围作品看,平面视觉类作品仍占绝对优势,RGB、空间视觉类和综合类作品入围的分别仅6件、4件、2件,这当然不是衡量GDC影响力的唯一标准,却是审视GDC转身是否顺利的一大看点。报名不同类别作品数量的严重不均衡,固然有参赛者以结果为导向的策略性选择的考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在面对社会整体急速转型时的不知所措和缺乏引领意识。

  GDC的主办者深圳平面设计协会已经是内地业内历史悠久,也是极具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的组织,但在缺乏政府强力支持以及社会整体上对设计价值的认识有待提升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协会成员的无私奉献和“取暖式抱团”,难免左支右拙,仅能勉力维持。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从今年八月开始,已全面进入城市第二代设计师接力操盘阶段,或许它应向更专业(比如形成精简但相对固定的大赛组织机构)、更积极(不仅与业界沟通,更与政府、社会大众沟通)、更具主动性的方向迈进?日本设计中心“原研究室”创立初期,曾经在《设计现场》杂志上连载名叫“COMPLEX POOL”的虚拟项目设计提案,当年负责这个项目的NAGAOKA KENMEI为了把百货商店的屋顶改造成类似酒店前台大堂一样充满活力、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动空间,曾经登上东京各个百货商店的屋顶勘察,写长篇报告书,每天去拜访屋顶绿化技术公司、新型咖啡店,不分昼夜进行研究。后来当他确信屋顶提案有很大意义时,“不再只是在杂志上做报道,而是去给百货商店做方案汇报。”原研哉回忆道,这一项目最终虽然没有成功,但“通过那个过程,我们开始对我们的设计未来抱有自信和确信,并切身感悟到了设计不是等着别人委托才做的,而是一种向社会这个主体发出质问的行为。”

  原研哉的这番话,也许既是对13GDC未能产生传媒奖作品根源的根本揭示,也是对GDC“影响中国未来设计”宗旨的呼应和认同。

  文 Article > 金敏华 Jin Minhua 图 Pictures > GDC13组委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