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能同酬吗?苦恼人的笑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劳务派遣,铁饭碗,交警,国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26 12:40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法》”)正式亮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同工同酬的表述,即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新法》一出,引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数以千万计的劳务派遣员工,都热切地期待同工同酬的早日实现。如今,从大多数单位的用工实践来看,同工同酬还大都停留在派遣员工的一种乐观期待上。
政府机关派遣工——泥制“铁饭碗”
12月份的东北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于每一个上班族来说,早起上班是一件特别“折磨”人的事情,哪怕在温暖的被窝多睡五分钟也是幸福的。可是作为交通协警的小姜却无法享受这样的“幸福”,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期都是小姜最紧张的时刻。
数九寒天,小姜头上戴一顶大棉帽子,穿着一身笨重的厚厚的警服,小腿上裹着皮制的护膝。从早上七点钟开始,他就准时站在指挥位置不停地环视四周,时而禁行,时而放行。他所在的执勤路口是该市的主干道,每天早晚高峰期,交通信号灯根本解决不了车辆拥堵的问题,如果没有交警现场调流,这条路将成为上班族的“噩梦”。
尽管穿得像北极熊一样厚重,小姜的嘴唇仍被冻得发紫,为了加快血液流速,他在原地不停地跺着双脚。当被问到这么辛苦,有多少加班费和补助的时候,小姜说:“交通协警的任务就是指挥交通,保证市民顺利出行,不管怎样辛苦,都是分内工作,哪有什么加班费,还谈何补助?”
小姜是一年前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招聘来到交警支队的,因为从小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穿上警服“抖精神”,所以看到市公安局的招聘信息,就满怀激情地来报名,通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考核,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警服,但却是没有编制的劳务派遣工。上班后,上级说年轻人应该到基层历练历练,就指派小姜等一百余位同一批派遣员工做了交通协警。小姜说:“工作辛苦点儿也没啥,年轻人嘛,就该多吃点苦,可是一年到头就挣那么点死工资。刚开始上班时,一个月挣1600块钱,按社平基数的60%扣完各项保险,开到手里的钱不足一千块。后来经过相关部门和学者的呼吁,工资涨到一个月1800块钱,扣完保险也不到1500块钱。单位各种奖金和福利待遇根本没有派遣工的份儿,在外人看来,我们身着警服挺神气的,但充其量就是个临时工,早晚高峰在现场指挥交通的几乎都是我们这样的派遣工,可工资却和正式编的同事相差好几倍。”“谁不知道编制是硬道理?可‘留下来’才是第一要务,现实如此,只好迂回前进,总不能坐等编制下来再干事儿吧?”
一位劳务派遣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机关窗口行业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派遣员工,国家要求派遣员工比例不超过10%,可现实中,派遣员工的比例多达20%-30%。很多派遣员工一个月就拿1200元的工资,有的甚至更少。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5岁左右,最多签过两次的派遣合同到期后,就得自谋职业。这其中有很多人,尽管薪水少得可怜,但是单位的名字好听,能在择偶时占一定的优势。还有的人,仍幻想着通过托人找关系,把编制落下来。
当地编制办主任无奈地说:“像小姜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为了等到‘正式编’,真正捧上‘铁饭碗’,宁愿现在天天端着‘泥饭碗’慢慢熬,期盼着有朝一日‘多年的媳妇能熬成婆’,但这种可能性却微乎其微。”
在南京大学教授肖泽晟看来,此种做法其实是撞了编制的“腰”,其启示价值要远大于用人效果。他说,中央要求编制“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是基于现实考量,因为许多机关单位人满为患。但实际上,编制已成为各单位的“稀有财产”,编制有限,而在职人员又只能增不能减,政府无法调控,于是便走进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事业单位派遣工——备受冷落
2012年,通过了当地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小颖被派遣到一所小学做语文教师。每天她与正式教师一样,早晨7点40分之前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小颖说:“当时,我们也参加了正规的录用考试,学校的各项考核工作我们也要参加。目前当地聘用教师的工资为每月1700元,享受三险;正式编制教师及选聘教师的待遇每月在3000元左右,享受五险。工作与正式教师一样,可是在工资待遇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差别。”许多家长纷纷抱怨说:“一些老师平时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不好好讲课,却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补课收补课费,没有课的时候就看考公务员的辅导资料,完全没有职业操守可言。”可是这些老师也有苦难言,编外的老师永远是备受冷落,评优、奖金、福利都没有自己的份,越是这样下去,想要成为编制内部人员的欲望就越强烈。“在高房价、高物价面前,职业道德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一名编制外的“临时”教师委屈地说。
“累!实在太累!”急诊室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士长小安在谈论自己的工作时总是用一个“累”字来概括,“每时每刻都在与死神赛跑,从上班到下班,急诊室的护士几乎没有歇脚的工夫。看我们的手,因为长期使用消毒水而变得粗糙,冬天时满是裂口;因为长期奔走、站立,我们的袜子和鞋子的消耗量特别大。”长期高强度的劳动使许多护士落下病根。工作十年的外科ICU护士小陈由于长期需要抬病人,几年前就得了腰肌劳损,经常腰部酸痛。一位已离职的护士坦言:“除工作辛苦、得不到认可外,收入待遇不高才最让我苦恼。”“工资只有1500元,交完房租就只剩下一半,还要交水费、电费,而且还要吃饭,不知道这样拮据的生活会持续多久。”新护士小月说。
“其实在医院,派遣护士与正式编制护士的同工不同酬现象是导致派遣制护士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护士小王说。医院普遍缺编严重,不少护士只得通过派遣公司来招聘,奖金、工资、福利都有较大差别。国家花了大量财力物力培养护士人才,可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有关专家担心,“编外人员”若从事城管、政法工作,会遭遇其身份带来的执法困境,不仅易“出事”,而且出事后也易被“顶包”;从事教育、医疗工作,出现任何教学、医疗事故,只需派遣公司与本人单方解除合同即可,和单位不发生任何关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由于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长期供过于求,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分配方式。《新法》虽然进一步强调了“同工同酬”,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缺少很多可操作性的细则。
国企派遣工——“二等公民”
《新法》规定,劳务派遣工只能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其中,10%适用于辅助性岗位,但由于一些单位用工不规范,岗位性质界定模糊,辅助性岗位用工比例已严重超标。据相关部门调查,执行10%的比例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私企,而在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在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银行、电信、电力等行业,劳务派遣人员比例甚至可达70%。“低廉的用工成本和灵活的用工方式是用工单位难以抵抗的诱惑,用工单位能否将劳务派遣人员降到10%,关键在于自己肯不肯割掉既得利益这块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认为,劳务派遣方式不但降低了用工成本,而且让考核表更加“好看”。
2013年12月上旬,由于五百多押运人员拒绝出车,导致广东省中山市银行系统的现金业务几近瘫痪。有知情人士指出,这次危机背后,其实是金融押运垄断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经调查发现,这家几乎垄断中山全市金融护卫工作的押运公司,正处于长期严重的亏损状态。而且为了降低成本,其押钞员队伍近半数来自于仅培训60天的社会青年,而不是专业素质良好但成本较高的退伍军人。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持枪出入的社会青年,每天过手少则百万元,多则数亿,却拿着仅仅2000元左右的月薪。“一周还要工作六天,请病假就要罚300元。”一位押运人员说。但是直接导致他们拒绝“出车”的导火索,是公司决定给他们降低一半公积金与餐补,相当每月人均降薪几百元。一位押钞员说:“每天六点半左右就要开始工作。一天出车起码在三趟以上,一趟的时间最少也要一个多小时。每辆车走的路线不同,我们是负责建行网点的押钞工作,一趟下来要跑七八个营业网点。”据其透露,运钞车内装的是现钞,一趟运送有时多达上亿元。押钞员实行单休制,每周工作六天。
有一句形容劳务派遣工工作现实的顺口溜:“工作冲在前头,薪水拿着零头,同工不同酬。”干的是正式员工的活,戴的是劳务派遣的帽子,一个月顶多拿人家一半。养家糊口都困难,还考虑什么面子?“答应干得好就转正,但好像是在画饼充饥。”这是许多劳务派遣人员的困惑,大量劳务派遣人员长期在用人单位中固定的主营业务岗位上服务,被称为计划经济时代之后出现的“长期固定临时工”。由于“身份”不同,两种劳动人员的社会保险、奖金福利等待遇更是相去甚远。近年来,由于工伤、怀孕等原因被辞退而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用工单位一旦出现派遣员工患病或发生工伤,便一“退”了之。
湖北华徽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超说:“用工单位和员工之间没有直接的劳动合同,对用工单位来说,聘用、辞退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承担的法律风险相对较低,因此更易发生侵犯劳务派遣人员权益的行为。”
长期以来,派遣员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活一样干、钱不一样拿。这背后夹杂着整个群体的心酸和痛楚,不仅工资少,还被排除在单位社会保险缴纳范围之外。用劳务输出来规避相关法规,早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潜规则。意义上的“同工同酬”,并不等于工资条上的“同工同酬”。很多派遣员工的工作,“正式员工”根本不屑于干,“同工”尚且是一种奢望,更遑论“同酬”。
文/赵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