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萧县逢集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政法大学,回忆,工业制品
  • 发布时间:2014-02-27 08:23

  大型超市闯入,外来生意人增多,手工艺品不断被工业制品取代,伴随这些变化,或许连集市本身也将走向消亡。

  作为城市商业模式的商贸城、步行街等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村。从“赶集”到“逛商城”,村民的购物方式正悄悄地发生改变。

  我的家乡在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座落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近两年来,萧县的最大变化就是村镇传统集市正被商贸城、步行街取代,这或可视为村镇变迁、发展的注脚。

  “赶集”记忆

  春节临近,在外打拼的村民纷纷回乡过年,萧条了近10个月的村镇集市重新热闹了起来。在萧县,村民见面常挂在嘴边的问候语是:“今天镇上逢集,去赶集吗?”

  作为村民交易、交流的场所,集市与村镇的发展息息相关。据老人说,附近几个镇上的集市多是在四五十年前兴起的,集与镇相伴而生,“因集兴镇,因镇逢集。”

  “我小时候,集市上除卖年货外,还有吹糖人的、唱大戏的、扎云灯的、玩套圈的……现在,大量农村艺人消失,手艺已经失传,集市上已经没有能体现年味的东西。”年过八旬的萧县赵楼村村民王保身回忆说。

  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研的吴波,对萧县老家的农村集市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他说,“赶集”绝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多的是看热闹、找乐趣、会朋友,甚至相亲。和城市中的卖场不同,集市上多是熟人间的交易,讨价还价、赊账都是常有的事情。

  集市虽小,但所交易的商品很繁杂,不像城市中卖场分区那么严格,但也大致会有菜市、布匹市、鸡鸭市、花鸟鱼虫市、牛羊市……除了买卖衣食等日用品外,村民随便摆个摊,就可以做点小生意。自己家养的牛、羊,都可以在这里买卖。

  近些年来,村镇集市出现了一些变化:大型超市的闯入,使摆摊的生意渐被店面挤压;更多的外来者成为生意场上的优胜者,亦农亦商的土著生意人消亡;村民们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家畜或手工艺品等,越来越多地被工业制品取代。伴随这些变化,或许连集市本身也将走向消亡。

  兴起之初,村镇集市基本都是沿着县道、省道甚至国道而设,当地有个形象的说法,称为“骑路逢集”。作为村镇上最宽敞的场所,道路为交易的进行提供了合适的场所。然而,每到春节,集市所在道路的交通拥堵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些城市病,在农村也逐渐出现。”闫集镇党委书记陈高飞认为,随着农村汽车拥有量越来越大,因集市造成的道路拥堵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些集市又多属于占道经营。周围的多个乡镇都在通过建商贸城、步行街,来取代原来的集市。

  商贸城兴起

  或正在建设,或刚刚建成的某某商贸城、某某大市场、某某商场等,占地面积少则万余平方米,多则2万多平方米,多以二或三层建筑为主,规划有序。

  萧县周边5个乡镇所建商贸城的情况大致如此,与一些中小城市的商贸城并无太大区别。

  商贸城建成后,将形成村镇的商业中心,原来的集市都要停用。对于商贸城将取代乡镇集市,各方的看法不尽相同。

  “商贸城、大超市在农村出现应该是好事。”前来赶集的杨楼镇村民孙先生说,年轻人都比较容易接受,和传统集市相比,在商贸城中购物毕竟方便、舒服,许多老年人可能还难以习惯。

  大年初五,杨楼镇刚建成的商贸城中仅有零星几户商家,而原来的集市依旧热闹非凡。“人们还不习惯去商贸城,不如原来的集市热闹,做生意当然是哪里热闹去哪里。”一位卖蔬菜的商贩说。

  陈高飞认为,从集市转移到商贸城,需要引导,改变习惯需要过程。目前几个镇都在想办法引导,对进商贸城的商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想办法疏散原来占道经营的集市。

  一些买房置业者对商贸城的前景比较看好,纷纷抢购其中的商铺。在王寨镇,一位隋姓开发商透露,在建中的商贸城,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他和另一位合伙人共同开发的。目前商铺基本销售完毕,除了附近村镇的居民外,还有许多购房者来自苏州、昆山等城市。

  王先生道出了自己购买商铺的心态:“现在农村的房价比较便宜,商铺的价格远不及中小城市商品房的价格,以后或许会有发展潜力。”

  培育市场

  商贸城等城市化的购物模式能否在村镇存活,目前来看,还受村民购物习惯、消费能力等多种因素制约,未来出路值得思考。

  在期待商贸城购物的方便、舒适时,许多村民和商户依然留恋传统集市的那份热闹,选择坚守原来的集市。陈高飞说,一个市场的形成有其过程,需要改变人们原来的购物习惯。改变习惯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各个镇采取的措施不同,有的对进商贸城的商户进行补贴,有的则进行摊位规划。

  除习惯外,制约商贸城发展的因素还有村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春节一过,村镇上的年轻人都将奔赴外地打工,常住人口一般较少。

  “现在来看,还谈不上什么消费能力,新市场需要慢慢培育。”前述开发商隋先生说,春节过后,当地居民多出外打工,剩下的留守人员消费能力也较弱。不过,在外打工的许多村民以后肯定会回乡发展,消费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无论是商贸城,还是传统集市,未来能否发展好,关键在于居民的数量和消费能力。”陈高飞说,打工潮下,户籍人口数为5万左右的乡镇,常住人口仅有几千人,目前来看,消费能力的确是个问题。

  “在城镇化的大环境下,农村还是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更多的当地青年回乡创业。建商贸城等项目不仅为发展经济,还希望留住人才,探索村镇未来的发展出路。”陈高飞说。

  本刊记者/郑智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