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大城市是否有大优势?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公共服务,大城市,文化体育
  • 发布时间:2014-03-10 09:44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

  大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就一定好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大城市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

  大城市VS小城市:

  谁提供的公共服务更优质?

  《小康》:最近这段时间,关于去留大城市的讨论很热烈,很多人经过一番纠结后还继续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充足、条件也较好,你认为在公共服务方面,大城市相较于小城市,有明显的优势吗?

  钟君:我认为大城市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比如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体育,这三个方面的优势是特别明显的,肯定集中了全国或者是区域内最好的资源。但是在社会保障、就业、城市环境、住房这几个方面,我认为大城市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有人认为大城市比小城市的就业状况好,但实际上大城市的就业好与公共服务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因为大城市经济发展快,制造的就业岗位多,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公共服务包含着很多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服务有着明显的摊薄效应。通常我们提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大多指的是城乡的均等,但实际上公共服务的不同方面也不均等,这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小康》:“2014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众,对当地公共服务不同领域的评价的确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钟君:大城市公共服务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实际上有长板、也有短板。小城市的公共服务从总体上来说,会和大城市有些差距,特别是公职服务,还很难像大城市一样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在很多机构做的幸福指数调查中,小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数往往比大城市的要高一些,这与公共服务也有一定的关系。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基本上要完全依靠公共服务;小城市是熟人社会,人们对公共服务的依赖性实际上是不高的,很多问题靠熟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就能解决。因此,尽管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上要比大城市差一些,但因为大城市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被“摊薄”了,小城市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少,所以小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更高一些。

  三大瓶颈制约公共服务

  《小康》:均等化问题,是否已成为现在中国公共服务事业的一大瓶颈?

  钟君:目前中国公共服务事业最大的一个瓶颈就是均等化的问题。均等化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横向均等化,一个是纵向均等化。所谓横向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各个要素之间的均等化,现在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所谓纵向均等化是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比较大的。

  有学者指出,均等化本身就是伪命题,公共服务本身就不可能做到均等化。正因为此,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而且操作起来又非常难突破的瓶颈。现阶段的公共服务还有一个很大的瓶颈,是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破解这个瓶颈的办法是购买公共服务。实际上中央有一个重要的思路,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手段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要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手段来提升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

  《小康》:还有哪些瓶颈是当前比较容易突破或者解决的?

  钟君:公共服务投入不高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瓶颈,但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可以解决的。当然“不高”只是相对不高,公共服务只要投入,老百姓就会感受到。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政府支出在减少,如果把这部分钱投入到公共服务里去,不仅仅对公共服务或者社会民生问题有好处,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完善公共服务的相关问题,解决社会保障的问题,实际上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相当于变向地给他们增加收入,让他们把钱释放出去。

  《小康》:“2014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都赞成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还有11.7%的人不赞成,给出的原因大多为担心会产生新的腐败。

  钟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大势所趋,毕竟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有限的,公共服务又是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集供给者、生产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于一身,质量肯定难以保证,所以政府就要拿钱给社会、市场,生产这个产品,然后卖出去。这个时候政府实际上是供给者,而不是个生产者,同时政府又是监管者,中间环节交给社会上去做就可以了,逻辑脉络是可行的。

  至于中间环节滋生腐败,不能因为有这个可能就不这样去做了,还是应该看主流,况且腐败是完全可以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审计来防止的。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