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II》开播 迎战周五档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舌尖II,舌尖,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 发布时间:2014-04-30 16:03

  时隔两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II》)终于确定于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的21:00、纪录频道(CCTV-9)的22:00同步开播。随后,财经频道(CCTV-2)、军事·农业频道(CCTV-7)、少儿频道(CCTV-14)等多个频道将进行重播。纪录频道还将与央视官方社交电视“CCTV微视”联手打造“三微联动”(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新媒体互动模式,多角度满足网友关注“舌尖”的热情。4月18日,第一集节目《脚步》全国的收视率达到1.572%,高走开局。

  2012年5月播出的《舌尖》曾牵动无数人的味蕾与乡愁,并成为中国纪录片行业极具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此次《舌尖II》开播,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延伸,结合线上互动传播与线下品牌活动,央视正在尝试将单一纪录片作品打造成一个全媒体文化品牌。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周播、交替重播、内容联动,共同打造纪录片主题播出季,这是央视第一次动用全台黄金资源播出一部纪录片,说明纪录片已成为央视最具竞争力的原创电视产品。

  《舌尖II》是国内首次采用周播模式的纪录片,而选择杀入烽火周五档,与大型季播综艺节目正面PK,足见央视对《舌尖II》的充分自信。其实《舌尖II》最初策划、拍摄都是按照日播模式进行的,为了放大“舌尖”的传播效应,保持观众的持续热度,央视相关部门在经过一个半月的评估、衡量,以及各种传播搭配对比之后,最终决定进行周播。

  “周播不一定需要悬念设置,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人类星球》《冰冻星球》等国外很多优秀纪录片都是周播的。”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舌尖II》总导演陈晓卿表示,《舌尖II》在确定周播后,为了更加吸引观众,又做了一些调整,比如结构方式更加开放,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并将《脚步》移至第一集播出。“现在国内的作者纪录片非常优秀,而媒体纪录片与国外同行差距还很大,《舌尖》是典型的媒体纪录片,必须充分考虑观众的收视愿望,所谓中国特色不是人为制造的,观众爱看的,就是国际化的。”

  150:1的片比

  延续第一季的主题,《舌尖II》依然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只不过第二季所调研的深度和辐射的广度实现了更大的拓展,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了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刘文表示,在传递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故土难离,让观众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慰藉方面,《舌尖》第一季与第二季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第二季适当延长了拍摄时间,加强了对社会文化的挖掘,希望能够为中国纪录片带来更多、更大和更长远的改变。

  《舌尖II》全片共分为八集,依次是《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是我们的基因密码,我们最希望的是,观众看完《舌尖II》后有强烈的冲动,要回家给亲人做一顿家常饭,离开的时候带一样家乡的美食上路,认真地对待一日三餐以及每一个美好的生活细节。”分集导演邓洁说。

  《舌尖II》主创团队包括30多名成员,分为8个摄制组,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走访拍摄中国大江南北150多个地点,以及部分海外拍摄地,探访边远之地的野生食材、少数民族的传统烹饪,将食物跨越地区的交流融合纳入镜头。拍摄过程中,摄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拍摄设备(包括高空、水下、红外、显微、窥镜等),从多个角度呈现中华美食。为了展现食物细节,摄制组成员还自主研发与制作了全自动微距拍摄设备,使拍出的画面更加真实诱人。

  在掌握大量原始素材后,《舌尖II》主创团队希望用高剪辑率赋予该片更加动人心弦的节奏。据悉,《舌尖II》每集50分钟的成片平均镜头数量是1500个,几乎每2秒钟切换一个镜头,也因此整部作品的信息量非常密集,剪辑节奏非常之快。节目组表示,《舌尖II》的片比达到了150:1,每个导演都经历了“割肉”的过程,未播出的大量素材会在经过精剪之后,在网络等其他渠道进行播出。

  影像风格大胆创新

  《舌尖II》的分集导演多为“80后”,纪录频道鼓励他们在影像风格上大胆创新,各显其能。陈晓卿表示,摄制组每一次拍摄归来,中心组都会观看素材,每一个分集导演的第一个故事都是剪出来的,审片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故事的拍摄,这样会保证整部片子有统一的外观,同时,他们提倡分集导演有个人化的表达,每一集的样貌有所差异,这也是第二季与第一季的显著差别。

  《心传》分集导演陈磊从法国学习艺术电影归来,《心传》借鉴了电影类型片的创作手法,有些桥段会让人联想到公路片,有些甚至有武侠片的影子。邓洁执导的《家常》借鉴了好莱坞家庭伦理片的做法。第五集《秘境》涉及的鸡枞是一种生长在白蚁窝上的非常奇特的菌类,节目组通过与科学家深入合作,加之采用超微等摄影技术,把白蚁窝“拍得像宫殿一样”,观众甚至可以看到白蚁的面部表情。

  《舌尖II》在人物的情感,对社会的关注,对故事的发掘,对人物的呈现上都做了很大的努力。相比实际拍摄,寻找人物需要的时间更长,最终把哪个人物放大不是一时兴起,之前会根据每个故事需要的角度、层次,有针对性地寻找这样的人物。为了体现生活的原生态,减少对主人公的干扰,摄制组在开机之前还会做很多实验,现场拍摄时也会尽可能多地抓拍。

  《脚步》分集导演李勇表示,《脚步》中带主人公姓名的故事有8个,其中大故事4个,中故事2个,小故事2个,除此之外,节目中还有很多美食链接,比如煎饼的链接有近10种,蜂蜜的链接有六七种。为此,节目组曾去过西藏、陕西、宁夏、浙江、贵州、湖北、山东、广东、福建、新加坡、法国、香港等多地进行拍摄。“实际拍摄时很多人物、故事的精彩程度都超出我们的预想,这种鲜活的情感、生活,是文案中体现不出来的。”

  李勇同时也担任《脚步》的摄像。《脚步》第一个故事,西藏小伙子爬上40多米高的大树采集蜂蜜,为了把这个从地面升至高空的镜头拍得“牛”,李勇当时采用了很多方法上树,甚至是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摆动。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单绳威亚”,李勇表示,确实是命悬一线,非常恐惧,不宜提倡。

  全媒体整合传播

  《舌尖》第二季制作成本比第一季高出30%,第二季更加大了对宣传资源的投入,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进行预告,由电视热播转变为社会现象,再从现象逐步形成电视文化品牌,《舌尖II》首次实现了创新型的全媒体整合传播模式。在4月15日《舌尖II》首映式上,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表示,《舌尖II》不仅是内容上的延续,也是传播的创新,它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在品牌构建、国际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个领域当中,实现了开拓性的探索,对中国纪录片乃至整个中国电视界都将产生示范性的启迪作用。

  在创作上,《舌尖》始终以讲述中国故事、追求国际表达为核心诉求,镜头下的美食传递着中国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则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内心情感。2012年《舌尖》进入国际市场以后,当年的首轮发行额达到了35万美元,创造了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最高数字,截至目前,《舌尖》已被制作成英、法、西等多种外语版,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在全媒体宣介的推动下,2014年《舌尖II》“未播先热、未播先售”,不仅海外发行价格大幅超过第一季,甚至出现了一国多家机构争购首映权的现象。在刚刚结束的法国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前来洽谈购买《舌尖II》的国际片商络绎不绝。刘文表示,《舌尖》已成为刷新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纪录的标杆,这表明国际化品质和市场化路径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央视纪录频道也已成为国际纪录片代表亚洲的重要一极。

  《舌尖II》分集简介

  第一集:《脚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本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脚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每一种食物的获取都要经过漫长的历程。这一集中的主人公,一对养蜂夫妇追寻、收获蜂蜜的路程,就与蜜蜂们采集花蜜同样艰辛。据计算,蜜蜂生产一公斤蜂蜜需要采400万朵花。

  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在各地流转、变化。从青海的盐湖,到西藏的密林深处,无不镌刻着人与食物迁徙的足迹。

  第二集:《心传》

  中国传统烹饪在手艺上无比神秘繁复,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这种心口相传,延续了家的味道,也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基因。本集《心传》,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中国人关于食物与味道的传承有时是通过家族延续,比如湖南山中的人家制作蕨根粉,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也有时是通过师徒之间传习,比如面点、糕团的制作。甚至有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便继承了特定的味觉基因以及加工食物的习惯……

  第三集:《时节》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本集《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关注,首先着眼于粮食的生产。依存于土地的人们世代春种秋收,而时节囊括了农业文明的24节气与72物候。此外,节气变化也意味着许多独特节令美食的出现,比如这一集中即将呈现的美味,雁来蕈——这种相传只有在大雁飞来时才会出现的神奇菌子,与节气有着怎样的关系?您是否了解,只在春雷滚滚时生长的雷笋,是转瞬即逝的难得食材?

  第四集:《家常》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每一张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最好样本。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

  《家常》一集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第五集:《秘境》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与干旱的沙漠……在这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本集《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第六集:《相逢》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无论大时代中的人世变迁,还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总有味觉作为见证。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与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本集《相逢》,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

  《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第七集:《三餐》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本集《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人一日食三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国,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讲究三餐吃得健康。然而,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八集:拍摄花絮

  本集为您呈现了《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文/胡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