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鲁迅偶遇张爱玲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鲁迅,张爱玲,黄金时代,电影
  • 发布时间:2014-05-04 10:19

  早年间,笔者脑海里总闪现出这样一个镜头:一天,留着一字胡的鲁迅走到一个留着刘海的小姑娘(最好十四五岁的样子)身边,用很浓重的江浙口音问:“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小姑娘抬眼一望,又低下头说:“我叫张爱玲。”

  想想看,观众们看到这个镜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曾多次想过,这个场景应出现在白渡桥。在那里,一个思想特别、见地非一般的小女孩引起了鲁迅叔叔的兴趣。鲁迅与张爱玲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而他交往更多的则是如今在许鞍华新作《黄金时代》里出现的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丁玲、梅志、白朗、聂绀弩等一批那个时代的精英。

  张爱玲最好偶尔在这一群精英的某个聚会上出现过,并引起人们与鲁迅一样的兴趣。时间上,1934年可能最合适——张爱玲那时才十四岁嘛!十四五岁,朦胧的年代,朦胧的思想和满脑子的好奇心,既可童言无忌,也可偶闪灵光。想想看,如果哪部影片里出现这样精彩的场景,极有可能成为热议的话题,甚至会吸引到80后和90后的年轻观众。

  但这个故事没能继续下去,甚至连动笔的意愿也没有——在二十多年前,哪个傻瓜会投资这样一部描写“那个时代”社会精英的影片?何况那时候的张爱玲,普通观众认识她的不多,甚至算不上影片的“卖点”。

  当然,这样的故事只能靠“虚构”,更何况当时的张爱玲未必晓得像鲁迅那样一批时代先锋,究竟对当时的国民有何影响,也未必了解当时的文艺青年对他们如何着迷。但对于特立独行的张爱玲,完全可以这样去虚构。如果这种虚构真能够引起争论,那岂不更妙更有趣?但如果非要较真,要考证,说年少的张爱玲与鲁迅之间有什么交集,那才是“纯属虚构”。但就“虚构”了,又能怎样呢?电影本来就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要不然观众怎么能在《让子弹飞》里看到马拉着火车狂奔?

  二十多年过去了,时移世易,人们发现,在那个年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真有个叫做张爱玲的女作家,曾以怎样的笔触描绘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许鞍华刚杀青的《黄金时代》,如果有这样的想象力,一定非常有意思。为什么不呢?许鞍华三十年前就与张爱玲“相遇”过——她1984年执导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同名小说)尽管算不上成功,但三十年后再一次向张爱玲致敬,让小才女张爱玲的手被一代文豪鲁迅牵着:“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张爱玲。”

  哇塞,这样的场面,远比白马拉火车有意思得多,甚至堪称神来之笔。

  《黄金时代》有足够的理由让鲁迅与张爱玲有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偶遇——也不妨出现年轻时的胡兰成。这样的虚构对影片并没有什么损害,毕竟主角不是他们,而是那个火热的时代,即便那个时代的先锋们,也如同《黄金时代》里鲁迅的背影一样,亦真亦幻,近乎虚构。笔者尚未看过《黄金时代》,不知道为何只让观众看到鲁迅的背影,而不让他与观众打照面。也许如此设置是影片的需要。但张爱玲这样的少女是可以出现的,或开头那个偶遇场景中的张爱玲换成萧红,这总可以吧。

  列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