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医疗的“节约式创新”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创新,医疗
  • 发布时间:2014-05-12 12:24

  编者按

  后工业化时代,面对荆棘遍布的世界经济和穷途末路的商业模式,我们亟须寻找应对创新挑战的新途径。当传统资本主义市场的创新已备受诟病,新兴国家的创新商业模式可否在全球复制?本期推荐的《创新者的挑战》,揭示了颠覆性创新如何变革个人、商业及国家。

  在某天清晨走进班加罗尔沃克哈特医院的心脏手术室,手术台上躺着一位中年印度男性,面容安详。在被问及状况如何时,他用坎纳达语微笑着答道“感觉不错”。但来访者站上凳子越过幕帘一看才发现,患者的胸腔显然已经完全切开。

  原来,就在患者东拉西扯的同时,维韦克·贾瓦里及其手术团队已经快完成这次复杂精密的心脏搭桥手术了。由于这种惊心动魄的手术无痛且不需要全身麻醉或抗凝剂,患者很快便可下地走路。这种方法由沃克哈特医院首创,且已成功地应用于多次手术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前来班加罗尔就医。

  这仅仅是印度在这一行业杰出创新的一个例子。如今,私人医疗企业家正在将该国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引导向节约型工程技术的研究,这值得发达国家自鸣得意的医疗系统艳羡。贾瓦里虽然已被誉为医疗先锋,但他仍清楚地记得,多年来西方同行一直对其所倡导的新式外科技术冷嘲热讽。

  贾瓦里说,与发达国家僵化刻板的医疗系统不同,“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系统中,你必须创新”,但这并不是说要对所有花哨的新式设备都来者不拒。几年来,他拒用了手术机器人和腹腔镜手术仪,因为其成本超过了预估效益。相反,他一直在寻找节约资源、事半功倍的工具和技术。

  富通保健也是印度的一家连锁医院集团,总部位于新德里,并已收购沃克哈特集团,完成了其宏大的泛亚扩张策略的一步。其老板舍温德·辛格进一步证实,西方的科技型跨国公司早已忘记了节约型工程的艺术。而与此同时,资金较少的低端医院所占据的广阔市场却遭到忽视。

  并不只有辛格一人认为发达国家的许多医疗中心和跨国企业对创新的看法有误。斯坦福大学生物设计实验室的负责人保罗·约克认为,在过去,欧洲飞利浦公司和美国美敦力公司等医疗技术巨头“只重需求,却无视成本”。由于各界越来越担心医疗保健成本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该商业模式虽然曾为美敦力公司等西方医疗技术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也“无法再发挥作用了”。

  约克坚信,唯一的前进道路是颠覆该行业的创新过程。他教导其研究生,早在整个发明过程的初期就应该考虑成本效益。关键在于创新的第一步,即发现市场空白,而非先研究出新奇科技,再寻找需求。他在印度找到了灵感。他相信通过其对技术人才和成本限制的结合,该国将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行业。因此,不久前他将斯坦福的设计项目扩展到了这片南亚次大陆。

  虽说一提起印度的医疗创新,人们首先可能想到仿制药。但实际上,这个国家的医疗系统正在涌现出许多相对鲜为人知的例子。发明公司正在研究新式的医疗设备、通信技术和富于智慧的商业模式,并将所有这些创新整合成为实现廉价医疗保健的全新方式。大量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难以解决,而生机勃勃的私营医疗行业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二者结合便形成了创新的催化剂。

  目前,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常常能够别出心裁的自主创新方式正迅速上移价值链。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奇思泉涌的东方工程师,因为他们的节约式创新将推动其企业大踏步迈向全球的行业前沿。《财富》杂志评选的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将近十分之一是中国企业。而印度巨头塔塔公司不仅研发出成本不到4000美元、极具吸引力的“纳诺车”,还因为收购捷豹、路虎而震惊汽车业。

  一方面,急速扩张的中产阶级拥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从而创造了有利可图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多数人仍对贫困生活记忆犹新--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节约经营成本,利用较少资源生产出廉价的产品。

  在美国及其他富裕国度,医疗保健、能源、汽车等行业曾独霸一时,如今却问题缠身。不过,亚洲颠覆性的节约式创新浪潮对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来说也算利好消息。值得赞赏的是,西方巨头已经有所应对,在这些急速发展的新兴市场中进行了巨额投资,而且显然也从这些崇尚节约的本地人身上学到了有用的技术。但巨头们不愿将这些质优价廉的技术带回发达国家市场,而这正是美国等国臃肿的医疗体系真正需要的竞争。

  如果美国企业吃不消自己这碗饭,亚洲医疗技术行业的后起之秀很快便会取而代之。现在唯一的真正问题是,未来脱颖而出的节约式创新人才究竟是用刀叉还是用筷子。

  推荐语 创新时代的盲人摸象

  推荐人:白益民

  经济学家

  创新,从来就不是一件成功率很高的事。不论是小步快跑的渐进式创新,还是另起一队的颠覆式创新,胜利者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将功成万骨枯!

  看清时代左右的人往往也左右着时代,但正如书中指出的那样,这种相互作用有时会来到一个拐点。工业时代的创新必须适应社会需求,但后工业化时代则是越来越多的创新在改变着时代。

  虽然创新开始走向主导,但对于创新者来说挑战更加艰巨。作者通过梳理当下的创新机遇与困境来窥探萌动中的浪潮,分析新时代下的客观形势,预测创新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畅想未来创新在国家、公司、资本主义、人类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脑海中时不时回想起这样一段话:人们往往会高估1年的变化,低估5年的变化,理想化50年的变化。

  新兴国家以节约式创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观念所存在的误区;互联网让发达国家构筑的许多优势荡然无存,但其并不会随着后起之秀的迅速发展而蒙受必然损失;自由市场不能解决所有事情……作者总结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1条并以冷静详细的案例进行论证,提出自己对抓住时代脉搏的看法--“12条颠覆性法则:全球创新的新规则。”

  与作者观点略有不同的是,尽管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但它并未在创新中迷失。在雅虎、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背后的日本软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掌门人孙正义在去年股东大会上更是底气十足地宣布,未来10年软银将成为全球最大企业,无论营收、利润,还是市值。

  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创新与颠覆的时代,这本书给我们打开了其中的一扇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